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

2020-12-24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李豔

中國電科首席專家孫晨華是衛星通信領域有名的巾幗英雄。作為我國衛星通信領域、以及天地網絡融合方向的帶頭人之一,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誌」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日前,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技術攻關路上「披荊斬棘」

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和省部級獎11項,其中8項排名第一,2017年度河北省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背後是孫晨華潛心鑽研,持續開拓創新。1986年,孫晨華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電科54所。剛來的第一年,師傅便安排她研製一個單板計算機,並實現對衛星通信設備的監控。當時剛工作,加上微型計算機剛剛開始發展和應用,人們接觸得並不多。孫晨華面臨的困難不少,但她徹夜鑽研、反覆試驗。憑著一股拼勁,不斷向前。

我們常用「通天徹地」「一網通天下」「縮短世界的距離」等等來形容衛星通信的神通廣大。在這個技術制高點上,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幾十年。怎樣才能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怎樣才能讓中國衛星從弱到強?孫晨華在技術攻關的路上一往無前,不敢有一絲懈怠。

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系統IP化發展,我國原有中速幹線和低速支線衛星通信網均不能滿足應用需求,大量國外系統被引進,安全隱患令人擔憂,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更讓人痛心。孫晨華懷著對國家網信安全和產業發展的高度責任感,下決心研製出自主可控系統。從此,她和團隊10多年夜以繼日,自主創新研製寬帶點對點向多點組網、單波束向多波束組網、單星向多星組網的三代系統,引領我國該領域由跟跑,到並跑,再到某些方面能夠領跑世界先進水平。

創造價值,科研、產品兩手抓

孫晨華主持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以來我國多個寬帶衛星應用運控系統預研和研製項目,提出了多種波束、大跨度速率範圍的組網解決方案,突破幾十項關鍵技術。更重要的是,她帶領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造了極高的效益。據統計,孫晨華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百餘種,總體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已應用軍民貿各領域,近5年創造效益70億。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直接或間接享受了孫晨華的成果。比如,她通過對我國通信衛星70%以上運控系統研製,建成了多星、多網、多站、多域、多層的管控體系,大幅提升衛星資源和衛星網絡應用效能。她提出並實現了業務測控、應用管理、決策支持在內的運控系統三大基本功能體系,以及中心、區域、機動波束三級裝備體系,實現了數萬地球站、數百專網和數顆衛星在線管控和資源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網絡運行效率。

孫晨華有個全球通聯夢。她說,作為一名衛星通信領域的科學家,不僅要有紮實過硬的專業素養,還要敏銳地洞察到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站在技術發展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孫晨華——從不氣餒 永不放棄(勞動...
    原標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孫晨華——從不氣餒 永不放棄(勞動者之歌)我們常用「通天徹地」「一網通天下」等詞語來形容衛星通信的高效快捷。如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告訴記者:「知道差距從不氣餒,面對困難永不放棄。」
  • 華訊方舟駱睿:6G時代將實現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的深度互融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王改靜)自1965年美國發射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以來,衛星通信開始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通訊方式及生活方式。相比地面移動通信網絡,衛星通信利用高、中、低軌衛星可實現廣域甚至全球覆蓋,可以為全球用戶提供無差別的通信服務。
  • 中國移動丁海煜:衛星與地面通信互補大於競爭
    與此同時,全球衛星產業也正積極打造廣覆蓋、高通量、優體驗的網絡,以中星16、亞太6D為代表的高軌高通量衛星,以清華玫瑰星座為代表的中軌寬帶衛星計劃,以及以科工虹雲、科技鴻雁、中電科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為代表的低軌星座計劃。  丁海煜強調:「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互補大於競爭,星地相向而行是大勢所趨。」
  • 力爭上郵 |《衛星通信技術》課堂 8.通信衛星
    專門用於衛星廣播電視的通信衛星有一個名詞——直播星。但大多數衛星是兼顧通信與廣播電視直播的,這類通信衛星的準確名稱——通信廣播衛星。 人類為了這個大膽的設想,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幾個國家舉國努力了20年,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實現了。一個實用的衛星通信系統包括以下組成:
  • 細說低軌道通信衛星(二)開扒「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
    低軌道衛星離地球近、路徑短,能克服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存在的種種缺陷。由於低軌道衛星信號覆蓋地面面積小,為了覆蓋全球,需要用幾十顆衛星組成星座和系統才能進行全球通信。低軌道通信衛星主要用於移動通信,可為衛星電話、車載、船載、飛機等移動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提供全球通信、無縫連結服務,十分方便,通信質量也好。它廣泛應用於衛星通信、全球通信、遠洋通信、抗災救災、搜索救援等。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文中,作者首先從當時的通信情況出發,分析了實現全球範圍的全天候通信和電視廣播的必要性,繼而首先提出了衛星通信的可行性:如果人工發射衛星到地球軌道上,就可以將它作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號的中間站,實現將廣播和電視信號遠距離通信和跨海通信的能力。
  • 中國首顆民營5G衛星在軌通信試驗成功,星地通信鏈路連通
    2月16日,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民營5G低軌寬帶衛星在軌30天後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驗證低軌Q/V/Ka頻段通信,實現Q/V/Ka頻段星地通信鏈路連通,後續將繼續開展Q/V/Ka等頻段的通信性能測試。
  • 中國發射亞太九號通信衛星:覆蓋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發射亞太九號通信衛星。圖  新浪科技訊 10月17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17日00時1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亞太九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火箭升空約26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分離正常,衛星準確進入近地點212公裡、遠地點41965公裡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2020年6月中旬一則來自中國量子通信領域裡程碑式的事件,登上了全球知名雜誌《自然》的頭條。據悉由量子通信先驅者潘建偉院士帶領的團隊,與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合作,實現了星地間千公裡級加密密鑰的同時輸送。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中國成功發射「亞太7號」通信衛星
    簡介:  北京時間3月31日18時2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將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製造的「亞太7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火箭升空約26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星箭分離正常,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戶外應急衛星通信解決方案 天海世界全自動便攜衛星WiFi設備面世
    天海世界智能可攜式衛星上網設備,設備特別適用於戶外和應急場景通信,例如在自然災害、森林消防、人防應急等場景下,可隨時隨地快速建立通信網絡,實現與指揮中心互通,通過與無人機、通信車等設備的聯動,將一線畫面及視頻實時傳輸至指揮中心,保證了應急決策的準確;在石油礦產勘探等野外作業中,衛星網際網路也是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此外,隨著直播產業的興起,戶外探險直播也成為熱門,
  • 印度人直言:中國科技不如印度,印度已在構建全球最大通信衛星網
    科技的發展對於發展中國家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國家能夠成長為發達國家,像是德國、日本、英國與美國,都是科技主導的,但是面對這些國家中國的科技水平卻也一點都不顯得遜色,但是有些國家的人卻不這麼認為。印度人直言:中國科技不如印度,印度已在構建全球最大通信衛星網,印度在近些年來對科技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而且再加上比較封閉的消息網絡,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比較強,所以覺得科技比中國發達那也是情有可原,明眼人都知道其中孰強孰弱。
  • 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成功發射 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
    12月22日7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新華社發(李晉 攝)  新華社酒泉12月22日電(李國利、李瀟帆)12月22日 7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虹雲工程技術驗證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地面光學通信終端「成都智造」
    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在8月發射,它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實驗體系。如果實驗成功,中國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通信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衛星和地面通信的關鍵技術出自「成都智造」。位於成都的中科院光電所承擔了衛星的「星地量子通信地面光學通信終端系統的研製和試驗」。  量子通信,被認為是竊聽者的「噩夢」。
  • 中國發射亞太9號通信衛星 覆蓋全球75%人口地區(圖)
    10月17日0時1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九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0月17日0時1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九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前倒數計時。
  • 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發射五周年
    北京時間2016年1月16日0時57分,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總承包商,為白方客戶建造並交付了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五年來,在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運行平穩,向白俄羅斯國內外用戶提供了可靠衛星通信服務,尤其是向歐洲及非洲地區提供高畫質電視服務。目前,星上轉播了超過300個電視和廣播頻道。白俄羅斯通信衛星項目為白俄羅斯培養了50餘名衛星通信領域工程師,白方稱之為「國家新興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
  • ...董事長陳融聖和亞太衛星(深圳)總經理李傑談海洋通信衛星應用
    10月12日,達華智能(集團)董事長陳融聖和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總經理李傑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演播室,詳細解讀強強聯手打造的基於數字海洋的「三網一中心」衛星海聯網工程。
  • 我為「十四五」建言丨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原總工程師、東方紅三...
    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作為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對拓展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國計民生、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國信息網絡實現信息全球覆蓋、寬帶傳輸、軍民結合、自由互聯的必由之路。早在2000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對天基信息網絡的發展就提出了要求:建成多種功能和多種軌道的、由多種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成天地協調配套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完整、連續、長期穩定運行的天地一體化網絡系統。
  • 當5G遇上衛星——中國聯通與航天科工完成國內首個「5G+低軌衛星...
    近日,中國聯通和航天科工結合雙方優勢資源及技術,充分融合5G網絡大帶寬、低軌衛星網絡廣覆蓋等先進特性,在基於中國聯通5G網絡的星地融合通信實驗組網架構下,成功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實現端到端移動業務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