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分為 五個方面 來說說全然允許:
第一點, 就是不要求。
全然允許,不是一個理論,不用把全然允許當做一個理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去做到全然允許。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緒,只要你要求自己去允許,就總有允許不了的時候。
你情緒很大很強烈時,或者你在很多很多小情緒的糾纏當中,你去允許,你再怎麼允許,情緒一直都在,你根本全然允許不了。
當你允許不了的時候,一定是你在要求自己去允許。而真正的允許是,無需要求自己。
你越要求自己,就會越做不到,越要求自己,就越允許不了。任何修行理論都不是拿來要求自己的。
甚至要求自己不要求,這也是一個要求,連這個要求也要放下。
那索性什麼都不管,管它什麼允許不允許,管它要求不要求,全都不管,這就是不要求自己。
全然允許,就是全然不要求自己,順其自然,徹底無為,連要求不要求,期待不期待,處理不處理,評判不評判,都不要求。
因為你是屏幕(一體),屏幕本來就允許屏幕內的一切的發生,屏幕本來就不要求屏幕內發生的一切。
第二點,就是不期待。
當你有憤怒的情緒的時候,你總覺得用全然允許可以消除這個情緒,於是你就拼命地去允許,努力地去允許。
可是允許了好大一會兒,你卻發現,情緒一直都在,情緒根本消除不了。這個時候,你就覺得全然允許沒有用。
這是因為你對全然允許有一個期待,你期待全然允許能夠消除你的情緒。可是,你越帶著期待,帶著目的去允許,你越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
所以,全然允許,就是不帶著目的去允許,哪怕允許了沒有任何結果,也照樣允許。就算你不允許,這也是被允許的。
因為你不是允許的主角,不是你去允許,而是無論你做什麼,怎麼做,都是被允許的。
你已經被屏幕(一體)允許了一切,無論你允許不允許,期待不期待,評判不評判,處理不處理,你都是被允許的。
第三點,就是不處理。
你有了憤怒的情緒,不對這個憤怒的情緒做任何處理,只是讓它流動,只是允許它流動。
允許這個情緒的發生,不要求這個情緒的消融,也不期待這個情緒的消融,更不處理控制改變來讓這個情緒消融。
這個情緒發生的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一旦處理作用於這個情緒,就等於給它繼續發作的力量,讓它持續下去。
因為處理的背後就是罪疚懼的推動。
也就是說,情緒一旦被處理,不僅沒有消融,反而加劇。情緒一旦加劇,說明情緒背後罪疚懼的力量也在加劇,徒增更多罪疚懼。
其實,全然允許就是全然無需如此,一切處理控制有為都是無需如此的,都是多餘的。
因為屏幕(一體)裡的一切再怎麼折騰,傾盡所有的能力也無法傷害屏幕一絲一毫。就是說一切的處理控制有為都是多餘的。
第四點,就是不評判。
對這個情緒不做任何評判。情緒本身的發生都是完美的,沒有必要對這個情緒做任何的評判。
你一旦評判這個情緒,一旦分別這個情緒,你就會覺得憤怒的情緒不好,你就會立馬自責,又立馬自我否定,然後罪疚懼一大堆都出來了。
你越評判,你就越覺得憤怒的情緒不好,你就越想去處理解決這個情緒。一旦去處理去解決,情緒就會越來越多。
就像以上所說的那樣,情緒越多,情緒背後罪疚懼推動的力量就越大。
評判就是定罪,對評判再評判,就是罪上加罪,直到罪無止盡。
所以,全然允許,就是全然不評判,全然不定罪,無罪目光。
在屏幕(一體)眼裡,屏幕裡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評判根本不存在,罪根本不存在。
第五點,就是完美的。
一切情緒的發生,都是完美的。情緒本身都是完美的。不管你當下的身心狀態是什麼,這個身心狀態的發生,本身都是完美的。
連痛苦本身也是完美的,痛苦本身也是沒有痛苦的。就像杯子不能裝杯子本身,剪刀不能剪剪刀本身一樣,痛苦的對象無法是痛苦本身。
痛苦發生的過程是完美的,是沒有痛苦的。痛苦本身只有作為下一個痛苦的對象才有痛苦。
這就是說痛苦的對象有痛苦,而痛苦本身是沒有痛苦的。
痛苦本身在屏幕(一體)中發生,對屏幕而言,屏幕本身是沒有痛苦的,屏幕中痛苦本身的發生也是沒有痛苦的。
痛苦本身毫無痛苦可言。
綜合以上五個方面,到底怎麼樣才是全然允許呢?
很簡單,當你有憤怒的情緒的時候,你就對自己如實表達你的憤怒,你就對自己如實表達,對自己說,你感到很憤怒,你感到很憤怒。
說著說著,那些憤怒的感受就會消融。進而憤怒背後的原因也會浮現出來。
一切情緒的背後都是評判,評判的感受會帶來更多的評判,而我就是讓評判到此為止的。
有評判時,我就帶著評判的感受,就對自己,對自己的內在小孩如實表達說,你在評判,你在評判,……(完美的)
不一會兒,評判背後的原因就出來了,繼續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說,你看不上它,你看不上它……(完美的)
接著,又一層原因出來,繼續說,你覺得它沒用,你覺得它沒用,……(完美的)
最後,就發現一切都是我的評判導致的,繼續說,你在評判,你在評判,……(完美的)
就這樣,不斷地與內在小孩對話,說著說著,情緒的感受就慢慢消融了。
評判背後的原因也越挖越深,層層深入,直到底層。
底層就是,一切都是我的評判定罪導致的。
同時,這一切對話的發生都是完美的,所以才在每一句話的後面都加了一個「完美的」。
接著表達,只是一個如實地表達,讓情緒自然地流動,然後每一個情緒都是完美的,每一個情緒背後的原因也都是完美的。
在整個如實表達情緒和想法的過程中,不要求,不期待,不處理,不評判,一切都是完美的,這就是全然允許。
我就是用這五個方面來全然允許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允許,都有非常大的收穫,都能徹見內在的本來。
當然,有沒有情緒都可以對自己如實表達,重點就是用第二人稱「你」稱呼自己,自己對自己表達。
這個用「你」的表達就是讓自己抽離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看自己。而用「我」表達就會陷入情緒很難抽離。
情緒的感受很真實,很難做假,比頭腦真實多了。頭腦可能騙你,而情緒的感受卻很難騙你。
深入情緒的感受,你就會發現情緒背後的原因都是內在真實的想法,而不是沒有情緒時頭腦妄想出來的想法。
通過真實的感受深入真實的內在,這樣才能抓到內在真實的信念系統進行消融,就用全然允許來消融。
全然允許,真的什麼都不需要做,只是對自己如實地表達自己的一切身心狀態,不要求,不期待,不處理,不評判。
一切都是完美的,平等的,本來如此的。跟著情緒感受,帶著無罪目光,一起深入內在,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我們都會發現——我們成為了「全然允許」本身。(也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