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通與王重陽
文/景輝
今天,曉輝和大家聊一聊王重陽。
對,就是金庸筆下的大俠王重陽,就是歷史上的全真祖師王重陽。筆者從文史兩方面聊起,並非厚此薄彼,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更為全面的視角而已。
重陽宮王重陽塑像
一、大俠英姿與美男形象
金庸先生對王重陽的描寫都是側面展開的,或許正是這樣,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我們來看看楊過眼中的中神通王重陽「身材甚高,腰懸長劍」「手挺長劍,風姿颯爽」,難怪迷倒了林朝英。
如果小說中的這位中神通是標配的話,那麼,我們鹹陽大魏村人王重陽則絕對是高配,他「形質魁偉,身長六尺有餘,目長於口,美須髯,聲如洪鐘」,用今天的話來說,標準的美男子形象。
重陽紀念塔
二、五絕之首與武舉甲科
《射鵰英雄傳》裡的中神通王重陽文武全才,更是以其絕學先天功在華山論劍之時,力挫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贏得了「五絕之首」的美名並獲得武學寶典「九陰真經」。
那麼,歷史上的王重陽會不會武功呢?
王中孚(王重陽早先名中孚,字允卿)早年主攻文學,很有成就,只是考試時太過於年輕氣盛,得罪了監考老師,文人仕途這條路算是走不通了。後來,又改為習武,力大過人,刀槍棍棒,騎馬射箭,樣樣精通,終於在三十六歲時,考取了武舉甲科(也有學者不認可此事),是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三、抗金英雄與大金小吏
中神通王重陽文武全才,縱橫江湖,時逢金兵入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於是大舉義旗,抵抗異族,佔城奪地,起初也在中原幹下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只是後來終因金兵勢力過於強大,義軍連連失敗,將士傷亡殆盡,王重陽這才憤而出家。
這當然是小說中的虛構。
歷史上的王重陽不但沒有抗金(有人據元初詩人商挺《題甘河遇仙宮》「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等句,認為其抵抗過金兵,但無更多史料證明),反而走上了大金國的康莊仕途。前面已經說過,王中孚先文後武,終於考取了武舉甲科,於是改名字為王世雄,字德威,顯示出了他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王世雄當上了大金國的官老爺,雖然只是個甘河鎮上的小小酒監,那也是體制中人吶,別拿村長不當幹部。
四、英風仁俠與濟貧援苦
九陰真經一現江湖,天下群雄,起而紛爭,互相殘殺,仁義殆盡,王重陽力挫四絕,奪得此經,非圖一己之利,除過在古墓裡一顯奧妙,對外從不使用,也沒有傳給門人。後來以先天功換取一陽指,從而在仙逝之際,為保經書,以其重創西毒歐陽鋒,使之數十年不敢再踏入中原半步。用南帝段皇爺的話來說,「王真人英風仁俠,並世無出其右」。更不用說之前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前面說過,現實中的王重陽沒有抗金,但同樣英風仁義。
王中孚出道前,家業甚豐,經常接濟窮人。時金人入侵,民不聊生,鹹陽及其鄰近的饑民竟然搶掠了他家。事後,帶頭的饑民被捕,即將遭到嚴懲,王中孚卻豪邁地感嘆到,這是飢餓所致,我豈忍心看到他們受刑,請放了他們吧。鄉親們都嘆服其仁義。出道後,更是以「濟貧援苦行方便,記與物無私,先人後己」為教義,傳教救世,建功立德,開創了全新一派的內丹道教。
五、林朝英與重陽妻
《神鵰俠侶》中王重陽的紅顏知己正是林朝英,用今天的話來說,她簡直就是一女神,集美貌、才華和智慧於一身。論樣貌,「那年長女郎(林朝英)容貌極美,秀眉入鬢」;論武功,「不在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下」,自創一派,玉女心經專克全真功夫;論智慧,以挑戰為藉口,那是喚醒其鬥志,以長居古墓為賭注,那是表明心意,以手指石上寫字,那是何等智商。
兩人相互愛慕而又各自用情極深,王重陽在義軍挫敗之時給其寫信,苦寒之地求得寒玉床相贈,面對舊侶遺容抑住聲息痛哭,林朝英暗許芳心,由愛生恨,創二人合璧的玉女劍法,由此可見一斑。只可惜陰差陽錯,一個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放不下事業,一個心高氣傲,不願先行吐露情意,落得情天長恨,一個出家做了黃冠,一個在古墓中鬱鬱而終。
這當然是小說的虛構。
歷史上,王重陽的妻子是怎樣一個人,他們的感情如何?所留史料幾乎沒有,我們無從知曉。但他們確確實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還育有一女。只是王重陽決定出家,也就是說挖「活死人墓」以修道之際,他安頓好妻子,送女兒到從小定的娃娃親家裡,從此了卻了紅塵。
六、重陽宮與活死人墓
重陽宮
王重陽比武敗給林朝英讓出古墓後,在終南山另建道觀出家,是為重陽宮前身,後經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是道士的清修之地,還發成為武林中一等一的大宗派,其規模有了前後院、主院之別,數十餘幢道觀屋宇散落於終南山間。小說中與其關係最大的就是「火燒重陽宮」,蒙古霍都王子相信了李莫愁所傳的小龍女比武招親,怕全真教插手,索性連其一塊挑了,正面較量的同時,火燒重陽宮後院。
而歷史上的重陽宮確實發生過火災,但卻非金庸筆下所言。蒙古軍侵略中原初期,燒殺搶掠,靈虛觀(重陽宮時稱靈虛觀)遭災,具體是誰放的火,目前尚無史料可查,保護靈虛觀的也非馬鈺、王處一、丘處機等,更不用說郭靖。實際上護教之人乃馬鈺弟子宋明一,他不肯出外躲避,與靈虛觀同歸於盡。
重陽宮能有今天之規模,幾經波折。
重陽宮全名重陽萬壽宮,歷來享有「天下祖庭」的尊稱,在今天陝西西安鄠邑區祖庵鎮(舊名劉蔣村),是全真祖師王重陽修煉、傳道和歸葬之地。
王世雄辭官解印後,辭妻別子,在劉蔣村建庵而居,此時正是他的彷徨期,每天不是喝酒,就是鬧事,因此得名「王害風(瘋子)」。王害風甘河得真訣而更名為喆,字知明,號重陽子,醴泉獲秘語後,離開此庵,另掘活死人墓以修煉。活死人墓中得道後,王重陽又再次回到劉蔣村故庵修煉、傳道,後來自焚其庵,東去布教。
王重陽仙逝後的第二年,丹陽子馬鈺等在劉蔣村重新結庵 ,使得重陽遺蛻歸葬故居,弟子們稱為為祖庵、祖庭。後來,金章宗賜額「靈虛」,自此,改祖庵為「靈虛觀」,再後來毀於戰火。
元朝時,尹志平組織重建道觀(與小說中的尹志平有天壤之別,金庸先生也感到那樣描寫有辱先賢,再版時將其改名為甄志丙)。
元太宗窩闊臺時期,李志常奏請皇帝並得到聖旨改為重陽萬壽宮。
元世祖時期,重陽宮敕封更名為大重陽萬壽宮,達到鼎盛。鼎盛時期的重陽宮,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殿堂樓閣達5048間,住道士近萬人,高道雲集,盛況空前。
明清時期,全真教衰落,大部分建築廢棄,僅有純陽殿和靈官殿得到重修。
近年來,經過各方努力,重陽宮面貌煥然一新:有山門,神道,靈官殿、祖師殿、重陽殿、道觀碑林和重陽紀念塔等,另外還有重陽墓、祖師腳印石、元代老子石雕像、明代姊妹黃楊和據傳為丹陽親植銀杏樹。
活死人墓
金庸小說中的活死人墓,是王重陽為了抵抗金兵而修建的一座地下儲備倉庫,存有糧草武器,外面酷似墳墓,裡面的布局房舍眾多,通道複雜,卻如迷宮一般,還有地道由水路通往後山,可暫避,可撤退。後來,王重陽與林朝英比武失敗,便把活死人墓讓給了林朝英,失落的林朝英雖然在此開創了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古墓派,但也在此鬱鬱而終。
林朝英是虛構,活死人墓在歷史上是有的,現今遺蹟仍在,不過其修建目的不是為了抗金,其規模也沒有那麼宏大,實質上是一個半地穴式的草棚,洞穴上掛了一個紙牌子,類似於今天墳前的墓碑,上面寫著「王害風靈位」,意味著以前那個瘋瘋癲癲的王害風已經死了,洞穴的四角還種植四個海棠樹,立志「使四海教風為一家」。 王重陽住在裡面修道長達兩年多,成道後,填平了它。後人李志源在其舊址上建了「重陽成道宮」以資紀念。
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好與不好,屬於藝術美的範疇,雖可虛構,也可以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等,但基本的定性不能有悖於歷史。而歷史則不然,是非分明,雖然也夾雜了些許主觀因素,箇中滋味,留於讀者品評。 但不管怎樣,兩個王重陽(小說人物和真實人物)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品質,如仁義為懷、奮鬥不息、開拓創新等,將極少隨著流行理念而變遷。
2017.3.20 於三原
曉輝聊史,點擊閱讀:
曉輝聊史︱做官為人學右老
三皇五帝:神話人物歷史化
清水中下遊河道的變遷
鳴謝:
感謝聶忠凱先生提供大量資料。
聶忠凱,戶縣光鹽社創始人,對全真教、戶縣地方史頗有研究,其微信公眾平臺「光鹽戶縣地方史」。
↓↓↓更多文史,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