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中醫成人推拿
◆ ◆ ◆ ◆
第二章 推拿手法基礎
定義;用手或肢體的一定部位,按照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以力的形式在體表進行操作的方法稱為推拿(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是最常用的單式手法,是獨立存在的單一動作的手法。可以單獨應用,也可與其它手法結合使用。
根據手法的形態和運動規律
將其分為六大類
1. 擺動類手法:以前臂的擺動帶動指,掌,腕作協調的連續擺動的手法。稱擺動類手法。
2. 摩擦類手法:以指,掌,拳等,貼附於體表,與肌膚表面做平面的直線或環旋移動的手法。稱摩擦類手法。
3. 振動類手法: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的輕重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的手法,稱振動類手法。
4. 擠壓類手法:以指、掌、肢體的其他部位擠壓或對稱性的擠壓體表的手法,稱為擠壓類手法。
5. 叩擊類手法:以手及器械有節奏的叩打體表的手法,稱為叩擊類手法。
6. 運動關節類手法:對肢體關節進行被動活動的手法,稱為運動關節類手法。
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1. 持久:按照手法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範,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走樣,以保持技術動作和力度的連貫性,不可斷斷續續。具體手法操作時應保持一定的時間。使手法刺激積累到一定程度,起到調正臟腑功能,祛病健身的作用。
2. 有力:手法必需具備一定的力度和功力,有力一是直接作用於肌膚的力,一是維持手法需要的力。有力並不是指力量大,而是一種技巧力 。根據受術對象,施術部位,手法性質,病症虛實及體質的不同。施以恰當的技巧力,以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又避免了不良反應,這種手法力需要長期的實踐,才能掌握。
3. 均勻:手法操作時,動作幅度,手法速度,力度大小都要保持均勻。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時快時慢,力度不可時大時小,保持手法的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使手法操作即平穩而又有節奏性。
4. 柔和:手法要求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勁,變換手法要自然。
5. 深透:是指受術者對手法刺激的感應和按摩效果。要求手法的刺激不僅作用於體表,而且能深達筋脈,肌肉,骨骼,甚至臟腑。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
這幾個方面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互相滲透。持續手法使肌肉張力和組織的粘滯性降低。使手法的功力滲透到組織的深部。均勻協調的操作,使手法更柔和。力量和手法技巧的結合,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達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手法運用時,力量是基礎,手法是關鍵,兩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
要達到上述要求,必需勤學苦練,使按摩手法由不會---會---熟練---用巧力---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做到「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
(三)
按壓類手法
1. 拿法:
定義:
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拇指與餘指羅紋面相對合呈鉗形,夾住施術部位的肌筋,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提拿或提捏的手法,稱拿法。
手法操作:
由於施術部位不同分為三指拿法:四指拿法:五指拿法:掌拿法。
1 三指拿法:術者以拇,食,中指羅紋面相對合呈鉗形,拿住施術部位,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或提捏動作。稱三指拿法。
2 四指拿法:術者單手或雙手拇指與食,中,環指羅紋面相對合呈鉗形,拿住施術部位,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或提捏動作。稱四指拿法。
3 五指拿法:術者單手或雙手以拇指與餘指羅紋面相對合呈鉗形,拿住施術部位,做持續而有節律的拿提或提捏動作。稱五指拿法。
4 掌拿法:術者以掌心緊貼施術部位,進行緩慢拿揉的手法。稱掌拿法。
要領:
1 拇指與餘指對合用力要對稱,用力要由輕到重,重而不滯,輕而不浮,不可暴力施術。動作要連貫而有力。手法要靈活而有節律。
2 拿法刺激較強,用指腹著力(指端著力即為摳,容易損傷皮膚)。
作用:
祛風散寒,開竅止痛,疏筋通絡,發汗解表,緩解痙攣,消除疲勞。
2. 捏法:
定義:
以拇指與餘指指腹相對用力,擠捏肌膚,或做捻轉擠拿扯提的手法,稱捏法。
手法操作:
術者以拇指與餘指對合相對著力,捏起肌膚及皮下組織。做快速的捻轉前進,使皮肉肌筋自指間捻轉滑脫,逐步向前移動。或捏起肌膚做快速的一捏一放的捏擠扯提的動作,如此反覆進行,循序進行。
1 兩指捏法:以拇指腹與食指中節橈側面對稱用力進行涅法,稱兩指涅法。
2 三指捏法:以拇指與食,中指指腹對稱用力進行涅法,稱三指涅法。
3 五指捏法:以拇指與餘四指指腹對稱用力進行涅法,稱五指涅法。
要領:
1 手法用力要均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靈活,自如,連貫而有節奏。
2 按經絡或穴位捏而拿之,不可呆滯。
3 移動時沿肌肉外形論廓移動,循序進行。
4 不可用指甲掐壓肌膚。
作用:
舒筋通絡,行氣活血,健脾和胃,調和陰陽
3. 撥法:
定義:
以指端或指腹深按於施術部位,著力按而撥動的手法,稱撥法。亦稱指撥法,或撥絡法,或彈撥法。
手法操作:
術者拇指伸直,以拇指腹著力於施術部位,用力下壓到一定深度,待有酸脹感時,再做與肌纖維或肌腱,韌帶或經絡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餘指輕扶於施術部位旁,以助用力。
1 拇指撥法:分輕,中兩種手法
1) 輕手法:拇指伸直,置於施術部位,餘指略分開扶於體表固定,屈伸拇指掌關節,向左右撥動施術部位的肌筋,此為輕手法。
2) 重手法:拇指伸直,餘指握拳,食指橈側抵於拇指面。用腕,肘關節擺動屈伸,帶動拇指向左右撥動肌腱的方法,為重手法。
2 彈撥法: 食指微屈曲,拇指和中指低於食指遠端關節的前後部位,著力插入筋間隙或肌肉起止點的一側,進行由輕到重,由慢到快的輕巧靈活的撥動。如彈弦狀。亦稱單指撥法。單指撥法亦可用拇指和食指低於中指遠端關節的前後部位,進行撥法。
3 肘撥法:以肘尖代替指進行撥法。用於肌肉發達豐滿 ,指力不足時應用肘撥法。
要領:
撥動時用力下壓施術部位的筋腱以有酸脹感為度,不可用力過大。撥動時要帶動肌肉,筋腱,韌帶一起橫向滑動,不能與皮膚產生磨擦或刺破皮膚。用力深透,實而不浮,由輕到重,均勻,和緩。每個部位撥動2—3次。
作用:
解痙止痛,梳理肌筋,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炎鎮痛,解除粘連,調和氣血。
彈筋法:
定義:用拇指,食指或拇,食,中指彈拉治療部位的肌肉,肌腱,筋膜的手法。稱彈筋法。
操作:術者用拇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緊捏住治療部位的肌肉,肌腱,垂直提拿起,儘量提拉一定距離,突然放開,使肌肉肌腱滑脫彈動。
要領:手法刺激強可作1--3次,操作時應用指腹拿提, 不可用指甲掐拿,防止損壞皮膚。
作用:舒筋活絡,暢通氣血
4. 按法:
定義:
以手指或手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著力於施術部位或穴位,逐漸向下加壓用力,按而留之的手法,稱按法。
以掌根,魚際,全掌或雙掌重疊著力的手法,
手法操作:
1 指按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面著力按壓體表的手法,稱指按法。分為以拇指著力的拇指按法。食指著力的食指按法。食指,中指,無名指著力的三指按法。以屈食指背按法的屈指按法。
2 掌按法:術者腕關節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魚際著力按壓施術部位的手法,按壓要停留片刻,再重複按壓,即「按而留之」使按壓保持平穩而有節律。若要增加力度,術者兩肘關節伸直,體前傾,借體重增加力度, 雙掌重疊著力時, 稱疊掌按法。
3 肘按法:術者以肘尖代替手指或手掌著力於施術部位,進行按壓的手法,稱肘按法。
要領:
垂直向下按壓,固定不移,用力由輕到重再到輕,穩而持續,忌用暴力。
作用:
調和氣血,鎮靜止痛,開通閉塞,溫經散寒,疏鬆筋脈,放鬆肌肉。
5. 點法:
定義:
以指端,屈指關節突起處或肘尖,著力於施術部位或穴位,按而壓之,戳而點之的手法,稱點法。
手法操作:
拇指端點法:術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並緊靠屈曲的食指中段。以拇指端點壓施術部位。用力下壓時,拇指螺紋面要緊靠食指的橈側,以免損傷拇指關節。
屈拇指點法:拇指屈曲,指端抵住食指中斷橈側,以屈曲拇指突起處的橈側,著力點按施術部位,稱屈拇指點法
屈中指點法:食指屈曲與餘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關節突起部著力點按施術部位。拇指末節緊靠食指中部,以增加力度,稱屈食指點法。
肘尖點法:肘關節屈曲,以肘尖著力點按施術部位。此法用於肌肉豐滿的部位, 是強力的點法。
要領:
要領與按法相同。點法是由按法衍化而來,具有著力點小,刺激強烈,操作省力,著力深透的特點
作用:
通經活絡,開通閉塞,消積破結,解除痙攣,消腫止痛,調節臟腑功能。
6. 壓法:
定義:用單手或雙手指或手掌著力於施術部位,壓而抑之的手法。稱壓法。
壓法與按法相似,無嚴格區分標準。 廣義講:按是用一定的力按壓在施術部位,是所有力的總稱。固按包括壓,壓是按法類中的一種。故將「指按法」「掌按法」「亦稱 」「指壓法」「掌壓法」。兩者通稱按壓法。狹義講:按法力達皮肉,多迎隨呼吸,按面積大壓強小。而壓法力達筋骨,不迎隨呼吸,壓面積小壓強大。時間長,且力深透。按法動作偏動。壓法動作偏靜,壓而不動。
手法操作:
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手指,手掌或肘部置於施術部位,間斷而緩慢地著力深壓而抑之,緩慢移動,間斷壓抑,壓而不動,提則輕緩,一起一伏,反覆施術。
1 指壓法:以拇指面或三指併攏,以指面著力於施術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稱指壓法。
2 掌壓法:用掌根或全掌緊貼施術部位,用較大的力量向下垂直按壓。頻率有兩種:一種是慢速間斷法:頻律慢,力要足,有間歇。另一種是快速連續法:發力連貫,頻率快,力達深部。
3 膊壓法:術者肘部屈曲,以前臂尺側肌肉部位著力於施術部位,向下垂直按壓的方法。稱膊壓法。
4 肘壓法:術者肘部屈曲,掌心向胸,以肘三角平面或肘尖著力於施術部位,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的方法。稱肘壓法。
要領:
1 壓法用力要垂直於施術部位,用力由輕到重,穩而緩慢加力,不可暴力施術。
2 指壓法用力以腕發力。掌壓法以臂發力,力宜深沉。
3 肘壓法:力度大,刺激強,以能耐受為度。應間歇按壓,不能持續用力,壓後繼以輕柔。
4 胸部禁止用單指壓法,宜採用多指或掌壓法,手指應與肋骨呈十字形交叉。以避免肋骨損傷。
作用:
解痙止痛,疏通經絡,鎮靜安神,活血止痛,扶助正氣,溫中散寒。
康惠醫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