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野蠻、粗放化發展後,國內購物中心迎來了大調整時期。今非昔比的市場環境,消費者偏好需求和時尚潮流也在變化,所配置的業態商戶也處於生命周期不同階段變化中,這些都驅使購物中心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調整。4月13日,在贏商網聯合21世紀中國商業地產研究院發起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商業地產節微論壇上,針對「滇池國際會展中心環球MALL•『大調整』時期,購物中心的『取』與『舍』」的話題討論,臺灣大魯閣(需求面積:100-2500平方米)集團上海基創體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志松認為,在購物中心業態調整階段,大魯閣作為一個被取和舍的對象,要想辦法被「取」不要被「舍」。
臺灣大魯閣集團上海基創體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志松
觀點一: 大魯閣要想辦法被「取」不被「舍」
我覺得大魯閣是被取和舍的對象,要想辦法被「取」不要被「舍」。我們做的是運動相關的場景,我們在臺灣做了很多個項目,包括保齡球館等。
一直到進入購物中心,我們才發現在購物中心的互動配合上得到了新的可能性,在2014年的時候得到了新的增長,並且在國際中心開了第二家店面。
觀點二: 將運動載體做成生活方式
為什麼購物中心會選我們的業態進行進駐,消費者需要的是什麼?
這兩年運動主題非常盛行,我們也看到了全世界一些業態很好的業主在國外都是上市公司,我們會跟這些上市公司的人交流是怎麼做的,他們是把這樣的運動載體做成生活方式,在日本做成男女生約會的場所,在日本,男人很喜歡跟女生運動,可以教她怎麼打籃球、打撞球,打羽毛球等。
在國外,他們的購物中心裏面都有這樣的業態混合在一起。
觀點三: 不斷探索被「取」的原因
很多時候大家需要的不是一個運動,而是一個場所大家可以相處,我們基本上也是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的。
這兩年不管是租賃還是運營,我們激發了很多的可能性。因為這兩年我們的努力,今年保齡球世界大賽引起重視,有一個很大的媒體來做全程轉播,我覺得這是值得大家期待和興奮的事情。
怎麼把一個運動做得讓娛樂參與得更多,什麼樣的面積剛好適合,我想這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如果我們做到這點就是大家取我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