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由趙薇,林心如蘇有朋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情深深雨濛濛》火遍了大江南北。
這是一部關於復仇、青春、戰爭與愛情的故事。故事由陸依萍為了報復父親的小老婆雪姨對她和母親的迫害開始。
她無意中結識何書恆,卻發現如萍也對他情有獨鍾。為了報復雪姨,她開始接近何書桓,由此展開了一段三角戀。
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瓊瑤的小說《煙雨濛濛》改編的。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煙雨濛濛》的寫作背景。
這本小說出版於1963年,那時的瓊瑤已經出版第一部小說《窗外》,小說出版後引起了轟動,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有人敢在文學作品裡大膽描愛情。並且在這本半自傳的小說 裡中,她描寫了自己與老師的一段朦朧初戀。
小說出版後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也把她推到了風口浪尖,父母指責她在小說裡黑化了自己,而她袒露了自己隱秘初戀的行為,讓她的丈夫感覺特別的受傷,最終使他們的婚姻走向了破裂的邊緣。
而《窗外》能夠出版,恰恰是因為得到皇冠雜誌發行人平鑫濤的賞識和支持。
瓊瑤在《煙雨濛濛》自序裡寫道:
窗外出版在1963年,也在那年,我第一次見到鑫濤,後來他告訴我,他一生貧苦,立志要成功,所以工作得像一頭牛,不知道什麼詩情畫意,更不知道人生裡有轟轟烈烈的愛情,直到她見到我,這頭牛忽然發現她的「織女」,顛覆了他的生命,至於我這個「織女」,從此也在他的安排下,用文字寫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說
那時候平鑫濤已經是有夫有婦之夫,兩人結識後陷入婚外戀,平鑫濤老婆約瓊瑤見面,瓊瑤感到自責,主動提出分手。
一面是自己的婚姻破裂,另一面是涉足別人的婚姻,瓊瑤在愛和理智之間痛苦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瓊瑤寫了《煙雨濛濛》,這是一個悲劇故事,他將自己和平鑫濤之間相愛卻又受到內心道德譴責的那種糾結、痛苦傾注在主角陸依萍的身上。
在小說裡,依萍同父異母的姐姐如萍是一個懦弱、毫無主見的女孩。她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一直呆在家裡。
她不漂亮也不出眾,更不會打扮,語言木訥性格內向。被雪姨推向何書桓的她特別自卑,在他面前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陸依萍為了報復雪姨決定要搶走何書桓,但後來她愛上何書桓,這卻是她計劃之外的事情。
愛情的波折發生在何書桓發現真相之後,他非常生氣,為了報復,他向茹萍求婚。
可當依萍絕望的離開陸家之後,何書桓立刻回頭去找她。如果說如萍從來沒有得到過他的心,他還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命運中心甘情願地活下去。
但讓一個自卑的女孩子得到她心儀的愛情,卻又發現她只不過成了他報復別人的武器,這對她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最終在雪姨離開後,如萍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她拿起了父親的槍飲彈自盡。
不堪內心的譴責,何書桓再也不能和依萍在一起,最後兩人分手,他遠走他鄉。
陸依萍的父親也在深受打擊之後重病離世,他離世後依萍才發現自己的母親一直深愛著她的父親,是她親手剝奪了父母團圓的最後一個機會,小說就以這樣的悲劇結束了。
瓊瑤在2001年《煙雨濛濛》自序裡說,她非常偏愛《煙雨濛濛》: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的小說中情感最深刻,衝突最強烈的一部。那時的我很年輕,對人生充滿了奔放的熱情和壓抑的憤怒,我把這些熱情和憤怒都細膩的表現在煙雨濛濛裡,整部小說沉重而悽涼,儘管作品可能夠成熟,但是那種狂熱的愛和那種深沉的悲劇氣息,換成今天的我,可能反而寫不出了
所以我認為這部小說是把自己和平鑫濤之間的那種感情的壓抑以及自己對婚姻的失望全部都傾注這本書裡。它以悲劇打動人心,讓人痛徹心扉後又欲罷不能。
那麼為什麼在2001年改編成《情深深雨濛濛》並邊搬上熒幕之後,小說做了大幅度的改變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瓊瑤是如何改變的小說使它成為一部喜劇的。
《煙雨濛濛》是一部用第一人稱寫的小說,書中對第一人稱以外的角色都無法做心理描寫,因此他的重心就全部落在依萍身上,我希望再有一個機會,讓我用第三人稱重寫一遍,我也不喜歡這部小說的結局,想給他一個新的結局,這才有了情深深雨濛濛
首先他把如萍改成了聖約翰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快樂明朗走在時代的前端,由於這樣,他和依萍書桓間的三角習題才真正成立,如萍帶給依萍的威脅,也才更有力量
從瓊瑤的這個這段自序可以看出她改動最大的是如萍,而這樣改的目的是為了讓三角戀更加的有力量,有衝突
其實對如萍身份的改變並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改變我認為在於它讓何書桓對如萍悄悄的動過心
有一次在小竹林裡,何書桓和如萍有了獨處的機會,他對如萍說:「我心裏面永遠為你保留著一個角落。」
被愛過和從未被愛過,這是女人最在乎的事情,有了這個告白,如萍的悲劇性便大大地降低了。甚至讓人忍不住猜想,如萍和依萍誰是對方的第三者?
為了給如萍一個好結局,情深深雨濛濛裡還加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物,杜飛,他對如萍一見鍾情,從一而終,最後和如萍終成眷屬,全書最大的悲劇被改過來了。
在原著裡依萍的媽媽一直深愛著他的父親,並且一生都在等待,等待他父親回心轉意的那一天,可是由於依萍的報復以及一意孤行,晚年在他的父親回心轉意想讓她媽媽搬回家住時,依萍斷然拒絕了。
直到父親過世後她才知道,原來母親一直在等父親。
我認為依萍的媽媽才是真正懂愛情的人,當依萍揭露雪姨背叛他父親的時候,一瓶的媽媽責備一瓶不應該幹涉這件事情,她說她十年以前就知道雪姨背叛了他。
她對依萍說:
這世界並不是樣樣事都公平的,你父親一生有過多少女人,他對任何一個女人忠實過嗎?那麼為什麼他的女人就該對他忠實呢?這社會不責備不忠的男人,卻責備不忠的女人,這是不公平的。
瓊瑤要塑造的這個苦等一生的女人形象,就是要借她來說出這樣一段話。來質問為什么女人就應該對男人忠誠?這個社會總是責備女人不忠誠,卻從不責備男人不忠誠。
在改編後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裡,最終依萍的母親等來了幸福的結局。在雪姨離開之後陸振海最終和依萍的媽媽重歸於好,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電視劇裡的每一個人都在歷經折磨和苦難之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總之是一個皆大歡喜大團圓的結局,這其實也和瓊瑤此時身處的環境有關。
在2001年,瓊瑤已經和平鑫濤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幾十年。她說:
臺灣方面仍然是鑫濤主導我的全部作品,愛不需要籤約,不需要授權,我和他之間也從沒有授權和籤約。
終於擁有幸福的他,也許對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她更希望望得到一種圓滿。
可是我卻覺得這種圓滿裡面反而有一種遺憾,在原著裡陸依萍的媽媽其實是一個很通透的人,她看透了人生的本質,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愛情。
哪怕被心愛的人放逐被遺棄,她依然無怨無悔,明知道自己愛的人在受苦、被欺騙,她依然靜待世事的發展。
她不幹涉、不強求卻又不放棄、不抱怨,她只是忠於自己的愛情,做一個平凡的人過自己平靜的生活,她是一個真正獲得的內心寧靜的人。
我始終覺得瓊瑤一直追求的是這樣的內在,她也是這樣的人,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她可以愛的濃烈,愛的不顧一切。但同時卻又是冷靜理智的,所以當平鑫濤重病昏迷以後她主張不搶救。
這一度引起了世人的嘲諷,可是她卻表現出一種波瀾不驚的平靜。在她的晚年,我從她身上看到了陸依萍媽媽的影子:淡定,從容,堅守,堅韌。只有通透的人才能寫出如此通透的人物,
從《煙雨濛濛》到《情深深雨濛濛》是瓊瑤為自己圓的一個夢,是她把自己原本悲劇的人生最後過成了喜劇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