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發財,恭喜發財。今天就是牛年第一天,新的一年裡,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庭幸福,事事順利,收藏豐收,牛氣沖天。
中國人的傳統,逢年過節都互相慰問祝福,增加感情維繫友誼,現在科技發達,人們的慰問方式也從傳統的書信、賀卡改為簡訊、微信。儘管心意是一樣的,但始終不如捧在手上的信箋賀卡有感覺。
古人的賀年文化豐富,單新年時期的互寄賀卡,就值得收集和研究,這些經郵寄的封、箋、片並不少見,如果把它們收集起來,製成一份賀年文化專集,確實很有意思和趣味,應屬於郵政史類別中的社會專題。
早在清代國家郵政開辦之前,通過郵寄的中式風格賀年卡就已經出現,這是一些西方人士利用在中國的客郵局郵寄的,也證明中國賀年文化在西方人眼中是值得學習和尊重的,入鄉隨俗,中西交融。
到了民國時期,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新年,人們都習慣寄上一件賀卡給親朋好友,以示慰問。
圖1,三水縣長陳卓霖寄孫中山女婿戴恩賽賀年片
圖1是一件郵戳不清的三水寄廣州賀年片,月份可見為12月30日,到廣州則是12月31日,收到時正是公曆新年到來之際,頗有心思。
這件賀年片是臺灣稅票大藏家遊振傑兄所贈,十餘年前我到臺灣進行郵學演講,這位老友專門為我準備了如此珍貴禮物帶回家鄉。每次欣賞,都感到濃濃的厚誼,不由得懷念與臺灣郵友的暢聚時刻。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這件賀年片貼有烈士郵票1分一枚,帶右下雙邊,即全張第200號位置,正常情況,這些郵票邊紙在使用時都會撕去。可能是新年的原因,寄件人購買了版票然後大量寄出賀年片,因時間緊,連邊紙都懶得撕去了。正是帶有雙邊紙的原因,這件明信片郵戳全蓋於票上,變成不騎縫的「全戳」。
這種全戳封在集郵界評價較低,因為很容易偽造,把它洗下來貼在其它封、片上,同樣又是一個實寄封、片,真是說不清楚。
圖2,炙手可熱的「十環」全戳
所以早年收集者都把這種全戳封視作次選,儘管很多都是真實的。但風水輪流轉,近年圈中有一批郵壇新秀,專門收集全戳票,不問品相與郵票品種。這種全戳在他們眼中是最頂級的,稱之為「十環」(圖2)。即郵戳完全蓋在郵票之上,因頗有收集難度,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甚至比同一郵戳的實寄封高1-100倍,令一眾老司機大叫看不懂。
這件全戳賀年片看上去平淡無奇,但如果進行深入解讀的話,就能知其年份和意義重大。
本片是三水縣政府寄出,背面署名「陳卓霖鞠躬」,收件人則是「廣州粵海關監督公署戴監督恩賽」。
查三水縣誌,這個陳卓霖為高要縣人,民國25年任三水縣長,本片儘管郵戳不清,但仔細辨別,還是可以看到年份中有一個「五」字,加上其在任時間,可以分析判讀為民國廿五年,即1936年12月30日寄出。而1分郵資,正是當時的國內明信片郵資。
收件人則更加有來頭,是孫中山先生的女婿戴恩賽,其時正在廣州粵海關任監督之職。本件為三水地方一把手寄出,又是名人收件,頗為難得和珍貴。臺灣藏家無私送贈,禮重情義更重。
圖3,1925年衢州鏟「府」字賀年片
圖3則是一件1925年1月25日從浙江衢州寄到安徽績溪臨溪的賀年片,經深渡2月3日中轉,貼了帆船郵票1分一枚,正是當時的國內明信片郵資。
本件是安徽績溪籍的徐禮寄出,收件人為胡進之,背面同樣印有「恭賀新禧」字樣,古色古香,頗為美麗。經查,公曆1月25日為農曆1月2日,符合農曆新年的時間,只是郵路漫長,直到9天之後的2月3日方才轉到深渡,這已經是農曆1月11日了,真是遲來的祝福。
圖4,片上雙戳
值得一提的是,本件的銷票戳是鏟「府」字特戳(圖4),民初「廢府存縣」,各府所用郵戳上的「府」字陸續被鏟去後使用。有隻鏟中文的,有中英文都鏟的,甚至過了很多年還有繼續沿用帶「府」字的,每地不同,沒有標準可言,本件明顯可見中英文均鏟去一個字,也是特色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廢舊立新,提倡節約,賀年片的寄遞大為減少,但還是可以見到一些實例。圖5是一件太原1952年1月25日寄山西清源縣商號間的賀柬。由「太原玉生祥皮毛棧仝人鞠躬」寄賀。
圖5,1952年毛主席像「抗美援朝」賀年片
此時正是「抗美援朝」的時代大背景下,這間商號在賀年片上印有「增產節約 抗美援朝」宣傳字樣,並印有毛主席頭像及「毛選」書樣,極富時代特色。因是大量交寄,郵件採用「整寄整付」方式,即在郵件上蓋「國內郵資已付」日戳,不再貼票。
經查,1月25日為農曆12月29日,郵件收到時大概是年初一左右,符合農曆新年的時間。
以上舉例三件賀年片,包括農曆、公曆新年,可見中西文化在中國的共存與傳承,頗有過年的味道。
分享年味的同時,在此本公號也給大家拜個年:恭賀新禧,收藏快樂!◆
文後欣賞:2月12日民國不同郵戳實例
新文章陸續有來,舊文章歷久常新,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歡迎分享。
作者微信號:m52740
關注公眾號,欣賞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