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遺忘的「臺灣經濟總設計師」

2021-02-22 史料搬運工

發端於上世紀60年代的臺灣經濟奇蹟,曾長期吸引大陸的眼球,但直至1988年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出版《臺灣30年》一書,大陸史學界才算第一次正視臺灣經濟奇蹟的根源。

該書意識到了以往的研究中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美援和黃金促進了臺灣經濟;而事實是:尹仲容與李國鼎推行的自由市場經濟,成就了臺灣「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傳奇。

尹仲容

遺憾的是,對大陸人來說,有「臺灣經濟總設計師」之稱的尹仲容,是一個很陌生的歷史人物。

尹仲容生於1903年,祖籍湖南邵陽。1925年畢業於南洋大學機電工程專業後,進入交通部工作。青年時代的尹,立志實務救國。九一八」事變時,尹在上海與三十餘名青年學者相約組織「正己社」,以不談政治,專研經世致用之學為宗旨,互相砥礪。

1936年,尹獲宋子文賞識,進入「中國建設銀公司」(該公司乃國民政府所設立的極重要的經濟方面的抗日備戰機構)擔任協理,自此與經濟工作結緣,並終其一生。八年抗戰,尹協助宋子文爭取美援,多方奔走;1945年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長時,任命尹為機要秘書。獲宋子文賞識並重用期間,尹漸漸進入蔣介石的視野。四九鼎革前夕,尹受臺灣省主席陳誠邀請赴臺,出任「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簡稱「生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陳誠),負責實際業務。

其「臺灣經濟掌舵人」之路,由此起步。

一、迷信計劃經濟乃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尹仲容出任「生管會」副主任委員之際,臺灣的經濟形勢相當嚴峻。

日據時期,臺灣經濟是日本經濟的附庸,即所謂「工業日本,原料臺灣」;光復後,這種畸形的附庸經濟,本可成為大陸經濟的一環,但四九鼎革,使臺灣失去了這個機會。對外輸出,已失市場;對內輸入,外匯短缺。百萬大陸移民來臺,及每年高達30萬的人口自然增長,又使這種困難雪上加霜。

不過,最嚴重的困難,卻在於觀念的轉變。國民黨以孫中山之「三民主義」為官方意識形態,而「三民主義」在經濟方面的立場是「發展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倡導計劃經濟。以孫中山繼承者自居的蔣介石,在大陸時期,就曾明確表達了他對計劃經濟的心儀:「國家如不對人民的經濟活動確定分限,確定計劃,任人民流於鬥爭,只有招致社會混亂與民族困窮的結果。」退至臺灣後,「計劃經濟」和「國家資本」仍是國民黨不可動搖的經濟意識形態。

尹仲容也曾是計劃經濟和「國家資本」的擁躉,但1952年,信奉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蔣碩傑回臺前去拜訪尹仲容,蔣帶給尹一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德的名著《計劃與價格機能》,此書讓尹的經濟思維有了很大改變。

蔣碩傑

尹仲容的轉變,還與同期臺灣政學兩界掀起的「財經大辯論」有很大關係。按當局的立場,1950年代的臺灣須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以建立自給自足的「民族大工業」為理想目標。以臺灣一隅之地,欲發展鋼鐵、機械、重化學、電器、飛機、汽車、造船等諸多全方位的「大工業」,本身並不現實。當局之所以如此無視經濟法則,皆因「民族大工業」是為了滿足「反攻復國」的政治需要,而要建立「民族大工業」,則必須實施計劃經濟,發展「國家資本」。

大約從1952年開始,臺灣的經濟學界開始公開質疑乃至批評當局的「計劃經濟」理念,甚至指責正是因為大搞國家資本,才導致了大陸的丟失。這場論戰持續至1954年。該年3月6日,胡適「同《自由中國》的許多朋友」做了一次公開演講,以自我懺悔的姿態,將論戰推向了高潮。胡適自我反省道:

我今天對諸位懺悔的,是我在那時與許多知識分子所同犯的錯誤……(最近)我們在臺灣看到《自由中國》、《中國經濟》,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討論到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一切計劃經濟……是不是與自由衝突的?」

最後,胡適呼籲上至領袖,下至知識分子,都一起來為以前的「計劃經濟」懺悔。

二、既得利益者的反撲

尹仲容「自我洗腦」的同時,臺灣當局高層也在努力從經濟層面反思為何丟失大陸。1952-1954年的論戰,對反思的走向起到了某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1953年1月,當局出臺了《公營事業轉移民營條例》,規定:除直接涉及「國防」秘密之事業、專賣或獨佔性之事業、大規模公用或特定目標之事業,其餘,無論是政府獨資還是公私合營者,均可轉為民營。

這是臺灣當局首度從政策層面打破「公營制」的意識形態樊籬。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當局放棄了「計劃經濟」和「國家資本」。

該年春,蔣介石曾指示一批年輕幕僚,命其從理論上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核心經濟觀「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這種文字遊戲,不過是權宜之計,治標而不治本。相比蔣介石的曖昧,陳誠的態度要清晰許多。1954年3月,陳誠在「總統府」動員月會上公開表示:

「『政府』現在已深深感到,要充分發展經濟建設,必須具備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此即保障私人財產、擴大企業自由,替私人資本開闢一條平坦廣闊的出路。今後『政府』不但要修改妨礙企業自由的各種法令和辦法,同時還應有計劃有步驟的,將可以讓民營的企業,儘量開放民營,這是一個政策問題,也是一個觀念問題。」《陳誠回憶錄·建設臺灣》)

陳誠

1952-1954年論戰的結果,促成了蔣介石對私營經濟的發展持默許態度,促成了陳誠成為私營經濟的擁護者,也促成了尹仲容在1954年3月出任「經濟部長」,並一人身兼「工業委員會」主委、「中央信託局」局長等要職。尹上任之後,和一批年輕人夜以繼日,一個月修改了十幾個法律規章。

在1954、1955年時,臺灣的民營企業突然像決堤一樣爆發了。

「經濟部長」任上,尹仲容對私營企業的扶植不遺餘力。這種政策上的傾斜,使他得罪了相當多卵翼於「公營經濟」體制下的政、經要人。這些人不斷批評尹的做法「圖利私人」,違背了國民黨「均富」的立黨原則。1955年3月,終於發生「揚子木材案」。該案對尹提出多項控訴,但經多方切實調查後發現均屬子虛烏有。「揚子木材案」歷時經年,二審判決尹仲容無罪。

當日,因私營化政策而受損的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力量,相當強大大,連蔣介石也遏止不住這種反撲。「揚子木材案」期間,尹仲容曾提出辭呈,蔣介石約見各方高層要人,放風表示希望留任尹仲容的「經濟部長」之職。一審判決尹無罪後,最高檢察署卻並不配合蔣的意願,執意提起上訴,蔣為此相當憤怒。稍後,蔣又召見陳誠,討論要不要親自出面阻止上訴,思慮再三,終於決定遵守制度,不加幹涉,但在日記中再次憤然寫道:

「與辭修談尹、胡案,準其上訴方針,對立法、監察兩院不肖黨員,梟張跋扈……加以痛斥與警告。」

三、閉門兩年研究郭嵩燾

辭職後的尹仲容,閉門讀書長達兩年之久。雖然已被法院宣判無罪,但不明真相的輿論仍是洶洶,令尹異常痛苦。

賦閒期間,尹仲容著手為清代名臣郭嵩燾編寫年譜。尹如此自白心曲:

「在我到臺灣之初,就想到郭嵩燾(筠仙),郭筠仙是那時第一個有世界知識的人,他的膽識才華,遠在曾左胡孫之上,可是他的抱負因為曲高和寡,並沒有怎樣發展。」

尹既傷懷郭嵩燾當年超前的識見不被時代所容,也感佩郭「政治家識時務的才智,公爾忘私國爾忘家的熱誠」,並以郭堅持真理絕不隨波逐流的精神自勉。

此一時期,羅家倫曾到尹仲容家兩次,都以郭嵩燾為談話的主題,間及曾紀澤和薛福成幾位當時對西洋政治經濟頗有認識,而想把中國引到近代化路上的人物。但二人對尹所受的打擊,都毫不提及,仿佛若無其事。

郭嵩燾、曾紀澤、薛福成,均是晚清開眼看世界的先驅,也均不被時代所容,尹對羅家倫談論這些人物,既是以之為師,也是以之自況。

郭嵩燾

尹在「經濟部長」任上,曾希望利用個人的影響力,改變國民黨老黨員乃至一般民眾對「公營體制」及「計劃經濟」的迷信,故而不但常在報刊發表文章,還幾乎每天和新聞記者見面,時時發出逆耳之言。羅家倫曾因此勸他:

「我雖不常和你見面,可是我幾乎每天在報紙上看見你的談話。我很欣賞,可是辭句太鋒利了。你的才華,大可不必從此表現。」

尹則回應道:

「我謝謝你的指教,可是我並不是『御人以口給』,我只是對一般工商界的人們說老實話。我若是說依違兩可的話,害得他們瞎猜,弄到蝕本以至破產,我覺得心裡過不去,而且也不應該。我說到斬釘截鐵的老實話以後,他們還不相信,那責任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活該。」

四、再度出山,引導臺灣走向自由市場

1953年對「私營企業」的鬆綁,使臺灣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諸多必需工業品的自給自足,可謂成績斐然。

但至1957年,這一鬆綁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已基本走至盡頭,其局限性日益暴露。譬如,臺灣市場已經飽和,工業生產要繼續增長,必須拓展海外市場;人口增長帶來的高失業率壓力,也必須依賴海外市場對工業增長的刺激來解決。而要拓展海外市場,首要之務,就是打破政府所設置的「計劃經濟」的樊籬;樊籬中最受詬病者,則是貿易保護及外貿匯率問題。所謂貿易保護,是指當局為扶植本土產業的成長,鼓勵民眾使用本土工業品,對進口物資課以重稅。所謂外貿匯率問題,是指當局對進口物資採取多達9種不同的匯率。

1957年夏,為求經濟闖關,蔣介石與陳誠再度啟用尹仲容,命其擔任「經濟安定委員會」秘書長。上任伊始,尹即挑起了外匯貿易改革的大辯論。

尹認為,「複式匯率」嚴重妨害了市場價格機制的自由運作,阻礙了出口工業的發展,必須改革。代表官方利益的「財政部長」徐柏園則認為,實施「單一匯率」將造成通貨膨脹,政府也將喪失用低匯率結算的特權,導致開支增大,加深財政赤字。尹仲容承認會出現通貨膨脹,但同時認為,這只會是改革初期的暫時現象,只要站穩立場,鎮靜應對,不朝令夕改,通脹很快就能消彌。辯論持續至1957年底,雙方僵持不下,蔣介石遂命陳誠成立「外匯貿易研究小組」,專門討論該問題。至1958年3月,終以尹仲容一派的勝利而告終。該月19日,尹仲容出任「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在「立法院」語出驚人:

「我到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的目的,就是要結束這個機構!」

此次外匯貿易改革,僅僅是尹仲容復出後,致力於讓臺灣經濟回歸市場機制、擺脫「計劃管制」的第一步。1959年,尹又拿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尹明言,自大陸至臺灣,「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始終沒有弄清楚」——之所以沒有弄清楚,一方面是陳舊的觀念所致,一方面也與政黨利益有關。「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中,有「出售國營事業」一項,即遭到當局的強硬抵制,原因是高層擔憂「公營事業」轉移為「民營事業」,將使民間政、經勢力坐大,不利於國民黨對臺灣的統治。何況,每一項「公營事業」的背後,都隱藏著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以至於尹曾私下感嘆:

1960年,尹出任臺灣銀行董事長,同時掌握美援、外貿、金融大權,被時人目為臺灣的「經濟沙皇」。同年,尹發表長文《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認為「過去十年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失著,是沒有發動一個全面性的革新」。這篇長文,為臺灣此後的經濟體制改革定下了「自由市場」的方向;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臺灣經濟邁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1963年1月24日,尹仲容因急性肝炎驟然病逝。去世之日,家無餘財。當天,蔣介石在日記中沉痛寫道:「尹仲容今晨病逝,又弱我一革命健兒矣!」並致褒詞:「好學深思,長才自奮,於艱難之際,為臺灣經濟開創新局。」

「開創新局」四字,是對尹仲容經濟貢獻的確切評價。

但尹的貢獻尚不止此。歷史此後的演變軌跡是: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民營資本的「經濟奇蹟」,造就了大批體制外的「中產階層」,這些「中產階層」,隨之又推動了80、90年代臺灣的社會轉型。這些變化,追根溯源,均與尹仲容對臺灣經濟走向的引領,有著莫大關係。

(本文寫於2015年,曾刊於《同舟共進》2015年07期)

留言點這裡

相關焦點

  • 豆瓣9.4,一部不該被遺忘的冷門紀錄片
    人總會變老,慢慢聽不見、看不清,甚至走不動;但失憶的場景我未敢想過,因為那太殘忍太可怕了。有一位臺灣導演楊力州就花了兩年多時間,將鏡頭對準了臺北一間療養院裡的失智老人。當年在沒有任何宣傳預算的情況下,它的票房進入了臺灣電影年度前十,絕對的黑馬。儘管紀錄片裡是別人的故事,但離我們並不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毫不誇大,他們的現在,或許就是我們的將來。
  • 臺灣經濟成長 也該感謝鍾南山
    福州博覽會活動,臺灣美食吸引參觀者購買。(中新社)臺灣中國時報刊載「野臺」製作人練鴻慶撰寫的文章說,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稱「臺灣不靠大陸經濟成長世界第一」,卻被踢爆去年是臺灣有史以來,對大陸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對此民進黨的回應是,「這證明了中國(大陸)需要臺灣」。
  • 疫情衝擊、陸客不來,臺灣經濟慘兮兮
    臺經濟部門的統計顯示,2月臺灣外銷訂單金額環比減少18.8%,同比減少0.8%;預估3月同比減幅在9.3%至13.2%。該部門近期在桃園舉辦輔導說明會,業界代表同聲呼籲儘快紓困,否則恐面臨關廠命運。桃園市工業會理事長黃成業表示,「疫情衝擊比想像嚴重」,企業面臨「無料可生產」。由於疫情擴散歐美,以外銷為主廠商訂單喊停,若疫情持續,四、五月恐現無薪假潮甚至關廠。
  • 絞圈房子:不該遺忘的上海鄉土符號
    圖片說明:張杰小時候居住過的絞圈房子外景本版圖片/晨報首席記者李 芹  受經濟條件和建築技術所限,早期的絞圈房子多為一層,主要集中於鄉間。包括一層三合院和一層四合院兩種類型。隨著建築工藝和經濟條件的發展,兩層的絞圈房子伴隨著集鎮出現,底層用於經商,二層則是居住之用。  午後陽光灑在朝南的房間內,顧夢生在房間內寫著毛筆字,張桂仙則在門口靜靜地坐著。
  • 我們不該把她遺忘!
    不得不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美關係冰凍,這部電影沒有獲準到中國取景,不盡如人意處,包括那位縣長的扮演者和群眾演員等,好在瑕不掩瑜。1957年,艾偉德想回到魂牽夢繞的大陸,想回到陽城,但無果。無奈之下,她只好去了臺灣。好在,臺灣也姓中(中國)。從1959年起,艾偉德在歐美巡迴演講。每到一地,就是一波輿論的高潮。
  • 臺媒:臺灣明星大咖全都跑去大陸跨年,臺灣被遺忘了
    前兩天元旦,中國各大衛視為了跨年晚會為了爭個高低,也是為了圖個開門紅,請遍了臺灣地區明星大咖,他們也都來了。臺灣同胞非常生氣,特別是臺灣媒體更是打翻了醋罈子,臺媒怒斥道:臺灣明星大咖全都跑區大陸跨年了,臺灣被遺忘了,傻子才留臺灣。
  • 蔡當局的「毛毛雨」解不了臺灣經濟的「渴」
    臺灣資深媒體人司馬正翔29日在臺灣「大華網絡報」發表評論指出,按照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的規劃,「振興抵用券」以結合當地民眾旅遊發放,適用對象以受疫情衝擊的服務型產業為主,包括餐飲約14萬家、商圈業者約28萬家、夜市攤商約1萬家、文藝活動與場所約1700家,若扣除重複計算的業者,全臺約35萬家適用。
  • 經濟總量已被大陸五省甩在身後 臺灣經濟到底怎麼了?
    臺灣「行政院」主計處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GDP增長0.85%,預期增長1.06%,創6年最差表現。有臺媒注意到,若以經濟總量來看,目前大陸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省的GDP規模超越臺灣。臺灣經濟哪裡出問題了?從經濟增速看,臺灣經濟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值,去年四季度年化增速為-0.28%,重回衰退。
  • 黃元御,不該被遺忘的神醫1
    您該暈了,不會吧,就用了一個方子,就成為了一方名醫,難道這世上真的有此等寶書?  沒錯兒,此事千真萬確,但是遺憾的是,知道這書是寶書的人卻不多了。  問問中醫院校的學生,提起黃元御,恐怕他們都會茫然不知所問的。  那麼多救人的經驗,似乎即將湮沒在歷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極端地好奇了,這位黃元御,到底是一個什麼人?
  • 臺灣經濟往事與迷途
    1983年,兩岸迷霧漸散,春風拂面,尹仲容二女尹儀芝赴香港,見到了闊別35年的母親,老太太老淚縱橫地對女兒說:「你和弟弟回不來,我的眼淚都哭幹了,原來我老埋怨你父親不該同意你們去北方念書,後來看他一句話也不說,只是嘆氣,我知道他也很難過,就不再在他面前提這事了。」
  • 臺灣專家駁斥韓媒:臺灣經濟好不是因「反中」
    他認為,臺灣經濟的「好表現」,是來自疫情並不嚴重,得以維持基本正常的經濟和社會運作。但疫情不嚴重,絕不是「反中」或「親中」所造成。 該報導指稱,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兩者「對中國的態度」不同,臺灣與中國大陸對抗,而韓國則把中國「敬奉為上級國家」。該報導也認為,若韓國文在寅政府繼續將希望放在中國,將造成經濟繼續惡化並逐漸被臺灣拉開差距。這種「反中」觀點符合臺灣島內某些媒體立場,因此喜孜孜地當成重大新聞顯著報導。
  • 回不了家的臺灣人——《1946·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臺灣開放赴大陸探親已經31年了,還用這個素材來寫「兩岸統一」這道命題作文,未免太不走心了吧?好了,好了,言歸正傳。既然提到《回家》這個小品,小曹曹今天就來和大家講一段同樣是關於「回家」的兩岸往事,只是這段往事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臺灣人,一群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滯留大陸的臺籍精英。
  • 那些被遺忘的臺灣女星,江祖平美貌不輸蔣勤勤,林韋君碾壓陳喬恩
    如今這些臺灣省的美人在熒幕上已經很難在看到了,甚至被人遺忘,再提起的時候,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記起~雖然江祖平至今仍單身,生活反而越過越恣意灑脫,對於結婚江祖平曾表示自己是「不婚主義者」,因為崇尚自由的她不願意被束縛住手腳,為此她更喜歡簡單享受愛情的單純美好。她在觀眾心中的地位一點不輸第二夢蔣勤勤~
  • 書評 臺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解讀——評郭岱君《臺灣往事:臺灣經濟改革故事》
    1949年的臺灣可謂百弊叢生,所承接的絕不僅僅是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搶運來的黃金、白銀、美鈔及文人墨客,還有威權體制、腐敗機構和統制經濟。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全面失敗使得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意志消沉,派系鬥爭更無章法,經濟改革難以突破。外部環境上,美國放棄臺灣已然成為政策選項,而大陸上解放軍的勢如破竹亦使得黨國朝野無心長期經略臺灣。
  • 臺灣在涉外領域參與的經濟組織(上)
    本文總體資料參照了臺灣「外交部」公布的「臺灣擁有會籍的國際組織」的資料,通過綜合相關組織官方以及部分島內媒體報導的內容,簡要梳理臺灣在涉外經濟領域參與的各種經濟組織相關功能以及臺灣相關參與活動等。WTO法律諮詢中心於2001年成立,根據成立協議,WTO法律諮詢中心(ACWL)是獨立於WTO的組織,其職責是為發展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經濟體提供必要的法律能力,包括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支援相關會員以爭端當事方或第三方身份進行WTO爭端解決程序及法律人才培訓,進而促使相關會員了解並運用WTO法律。
  •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逝世三周年」上了大陸熱搜卻被臺灣遺忘!
    然而,臺灣卻將她徹底遺忘,以三立為代表一些平日裡「硬幣掉進下水道」都要「深度分析」的媒體,集體在這個日子裡掉線。    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新京報、頭條新聞等多家大陸媒體發文,以此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藉此反思當前社會上猖獗的性侵現象。而大陸網友也從未對其遺忘紛紛留言緬懷。
  • 臺灣前經濟主管:大陸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要素
    尹啟銘(右)指出,兩岸貿易已成為驅動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綜合媒體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化進展等原因,臺灣內部日前不斷出現與大陸經濟「脫鉤」的議論。對此,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表示,2000年以來,臺灣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其中最大動力來自大陸,已是臺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綜合臺灣「中國時報」等媒體報導,5月13日,臺灣前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尹啟銘發表評論指出,1990年10月臺當局開放3353項產品可對大陸間接投資,迄今整整30年。對臺商而言,大陸是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市場機會。
  • 被遺忘20年的「小臺灣」,遍地別墅卻無人住,如今意外成網紅
    那是累的時候來也可以去的旅行,旅行不僅可以緩解生活壓力,還可以拓寬視野,在生活充實中,有很多人有機會去看祖國的錦繡河山,浙江也有這個小島,這個小島被稱為「小臺灣」,但是被大家遺忘了20多年。這個小島位於浙江省的後頭灣村,這個小漁村和其他村子不一樣,因為離海很近,所以當地的居民基本上依靠捕魚生活,當地的漁業也在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大幅改善了,別墅到處都開著花,可以想像村子的富足,但是,經濟的發展讓當地人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裡交通非常不方便,佔地面積太小,我想再限制一下。
  • 臺學者: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常態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臺灣中時新聞網1月5日發表臺灣中華大學教授尹啟銘的文章,題為《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新常態》。全文摘編如下:日前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部門人士的話表示:「隨著臺灣投資規模擴增,以後除非基期因素等特殊狀態,否則臺灣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前段班將會是常態。」不禁讓人對該人士的大膽預測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對於他有關經濟成長動力的解讀,若不是外行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感到可悲。
  • 陳冠希,一個不該被遺忘的電影人
    黃霑曾經評價張國榮「翩翩俗世佳公子」,陳冠希於我看來,更像一個浪子,公子與浪子,看似天差地別,奇怪的是我總有一種意識,他太像張國榮了,很帥、很容易入戲,魅力四射,他的後期電影作品中已經看不出表演的痕跡,雖然略顯稚嫩,可給人的感覺那已經不是在演戲,而是在詮釋他自己,有點像《霸王別姬》中張國榮的程蝶衣,在《狗與狗》中他的演繹更是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