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簪花

2021-02-13 中國美術報

《中國美術報》第130期 美術副刊

男士簪花,唐已有之,杜牧曾有詩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即為明證。據傳,唐時科舉,春風得意的新科進士們,出於多年寒窗苦讀、一朝得中的狂喜難捺,往往要在長安的曲江舉辦一次慶祝集會,稱為「曲江會」。會前,先要選派兩位同科進士中的美少年充作「探花郎」,去長安各處的名園採摘時花,到宴會那天供新科進士們簪花之用。可以想像當時路人爭睹「曲江會」的熱鬧場面。但總的來說,唐朝簪花屬於個別事件,尚未達到普及的程度。

男士簪花,唯有在兩宋時期才是一種時尚的流行,可謂自上而下蔚然成風。比如,當年37歲的蘇軾就曾於一場酒宴後說自己「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場「花事」。 

南宋畫家蘇漢臣《貨郎圖》中鬢邊簪花的男子

宋熙寧五年春,杭州太守沈立到安國坊吉祥寺賞牡丹,隨行者中,就有上任杭州通判不久的蘇軾。那天,春和景明,花氣襲人,詩酒樂作,好不熱鬧。座上共53人,大多酩酊大醉。令人稱奇的是,那天的賞花酒會,圍觀的杭州市民竟達數萬人之眾。幾萬人圍觀幾十人喝酒,這是什麼陣勢?想必吉祥寺附近的交通基本癱瘓,大批治安人員也十分忙碌吧?關鍵是那天的大小官員,包括蘇軾在內,可能是酒酣意足、興致盎然,居然頭上都簪著花。女人簪花無可厚非,是一種風情和風景,問題是男士們簪花,且都為政府官員,頗讓今人難以想像。我估摸,那天他們極可能頭佩牡丹,為何?因為那天他們賞的就是牡丹,且牡丹也符合他們的身份地位。如此說來,那份魏紫姚黃的絢爛是可以憑空想像的了。有人可能會問:果有此事嗎?那得看你信不信蘇東坡,因為此事的記載見諸他自己寫的文章,名為《牡丹記述》,不妨查閱。

不管怎麼說,宋代男士簪花史上最盛(至明清已式微),這倒無關乎宋人的性情風流或獨特癖好,而是當時的一種風俗使然。究其因,和才子皇帝宋徽宗是脫不了干係的。拿現在的話說,在簪花這事上,他是「始終站在了時尚前沿」,起到了引領和垂範的作用。比如,這位皇帝每次出遊,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不僅自己簪花,作為標配,護駕的下級官員、警衛侍從也是人手一朵。可以想像,那年頭汴京的百姓,時常有機會看見一長排步伐整齊的皇家衛士,從宮門中「花花」而出的奇異景象。

宋徽宗做皇帝實在不是一塊好料,這被後來的靖康之恥所印證。但他書畫皆能,堪稱大家,甚至還精通花道。據載,他花了不少功夫親自製定與簪花相關的實施細則:比如賜給貼身衛士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別小看這枝金花,每天晨起,大內衛士們攬鏡佩花,就如同持有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可以自由出入大內。翠葉金花是一種皇家標識,對民間則是禁忌。《水滸傳》第72回 「柴進簪花入禁苑」,說的就是小旋風柴進,靠一朵翠葉金花才混進睿思殿的。

起初,簪花是上流社會身份的象徵,不過風氣一開,就得考慮底層的民意。老百姓逢年過節或搞慶生什麼的想簪花就不可以啊?為一朵花而讓老百姓不爽值得嗎?龐大的市場需求,加之順應民意,沒理由不大力發展花卉養殖業呀。於是取消「花禁」,簪花這檔子事就漸漸普及開來了。無論達官公卿、詩家詞人,抑或一本正經的理學家和大刀片子霍霍的赳赳武夫,都是人各一朵鬢邊花。還得說《水滸傳》,大名府小押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雖然是專司行刑、橫眉怒目性子剛烈的「劊子手」,卻成天打扮得花裡胡哨,人稱「一枝花」;病關索楊雄,也是「鬢邊愛插芙蓉花」的;至於梁山一群小嘍囉,則胡亂地在頭上插些不知名的野花。不過,用什麼花還得按時令來,比如重陽節肯定插菊花;五月裡不妨插朵石榴花;大好春色中除了牡丹花以外,桃花和梨花也是不錯的選項。

 南宋時,在慶賀太上皇宋高宗趙構八十華誕的御宴上,「自皇帝以至群臣禁衛吏卒,往來皆簪花」。詩人楊萬裡描述了這場盛會的情景:「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此番描述,令我此刻微闔的眼底,隱隱浮現出一個花團錦簇的宋朝。

2019年《中國美術報》徵訂信息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19年出版40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40元/年;

2.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微信公眾號在線訂閱;

3.直接向報社訂閱。

發行聯繫人:王會 吳坤 

電話:010-68479020

010-68469246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獲取更多資訊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導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  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相關焦點

  • 像宋人一樣熱愛生活
    我想去宋朝,看看最懂生活的宋人,逛逛沒有宵禁的夜市,嘗嘗宋朝的小吃。——有時挺愛幻想的古典君|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宋人極愛花,賞不夠,還要插花,不僅插在花瓶,頭上還得簪花,且不分男女,皇帝會給寵愛的大臣親自戴花,宋徽宗每次出遊都「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前後從駕臣寮、百司儀衛,悉賜花」,前前後後的從駕臣僚侍衛也一律戴花。
  • 萬物 | 屏風周昉畫纖腰:《簪花仕女圖》研究拾遺 三
    師法張萱的周昉雖已是中唐時人,但「初學張萱,後有小異」的描述仍反映出其筆下仕女應極類張萱所繪,即便不同也僅是「小異」而已,恐未有重大變革,而依舊以豐厚豔麗著稱,宋人即稱其《按箏圖》乃「人物豐穠,肌勝於骨」。《宣和畫譜·人物二》還提到:世謂(周)昉畫婦女,多為豐厚態度者,亦是一蔽。此無他,昉貴遊子弟,多見貴而美者,故以豐厚為體。
  • 【逸情雅樂】宋人之雅丨鬥茶、焚香、插花,吾輩所不及
    宋人已經把生活過成了詩中的樣子,活成了畫中的樣子。宋人的雅致生活也可從詩畫中窺探一二。茶從最早的治病、煉丹到成為飲品,經歷了千百年的演化。唐朝以煎茶為主流,宋朝便是將煎茶法簡化,成為了點茶法。其實在晚唐便有了點茶法,只是興盛於宋朝,如果說唐代的煎茶法更注重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法則更注重於心境與意境。
  • 兩宋男人簪花成風 鮮花不過癮還戴琉璃假花
    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從駕的臣僚、儀衛,也都賜花簪戴。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要制定一些規則,他賜給隨身的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男人簪花發展到宋朝,幾近極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等級的象徵。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筆記《鐵圍山叢話》裡,對此有詳細的記錄。
  • 穿越宋代,在十二個時辰中品味宋人的精緻生活
    宋人的風流、雅致是浸潤到骨子裡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人人舉手投足間,皆可見風韻流轉。 最近淘到一本書《道是風雅卻尋常:宋人十二時辰》,這本書帶領著我走進「風雅之宋」,在「十二時辰」中, 如宋人一般,體驗「香球燻被」「全民簪花」「含香奏對」「雅歌投壺」「點茶畫湯」「紅袖添香」等風雅之事。
  • 你見過頭上簪花的鐘馗嗎?走進畫家陳洪綬為男人簪花背後的故事
    簪花習俗:老蓮即陳洪綬,明代著名畫家。張岱的文章裡,稱他陳章侯。章侯是他的字。老蓮愛花,是出了名的。他名字裡即有花。陳洪綬《升庵簪花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他的那幅玉蘭花,是代表作。很多花,老蓮都愛。比如,他愛牽牛,曾作《牽牛》詩:「秋來晚輕涼,酣睡不能起。為看牽牛花,攝衣行露水。但恐日光出,憔悴便不美。觀花一小事,顧乃及時爾。」
  • 雪,宋人的留白
    弟弟子由送他到了鄭州,分開時很是擔心他前路坎坷。東坡聽完,回了一首詩給弟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從前的繁華汴京裡,有個簪花少女叫李清照
    【本文選自小潮原創專欄《詩詞背後的人生》(宋朝系列)】宋人好花。宋朝每年春天,都會舉辦盛大的花朝節。《夢粱錄》裡有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花朝節時,汴京萬人空巷,市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並以簪花、插花為時尚。
  • 宋人四大雅事-插花
    宋人也是這樣。 宋代陳著《午酌對盆蘭有感》裡有: 山中酒一樽,樽前蘭一盆。 蘭影落酒卮,疑是湘原魂。 宋人華春富貴圖 宋人插花,尤愛前朝出土銅器,千年者最佳。
  • 《琉璃》:簪花大會,既能看透人心險惡,又能彰顯真情流露
    簪花大會是《琉璃》裡首個盛會。簪花大會每四年舉行一屆,時至今日已有百餘屆。少陽山聯合其餘四派從來沒有間斷過簪花大會的舉行,目的就是弘揚正道之威。而每一屆大會拔得頭籌的門派,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其餘四派當奉其為首,辦理正道事務。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五派弟子在簪花大會切磋,也能取長補短,使自己不斷進步。
  • 《清平樂》背後的宋人生活情趣
    人們稱宋式美學為「極簡之美」,認為宋人是極簡主義的先驅。其實,從宋朝官帽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宋人審美觀念裡,也有誇張的追求,並不能用「極簡」二字來簡單概括。 「一米帽」早有原型,君臣平民都可戴 在歷朝歷代的官帽中,大概沒有比宋代更博人眼球的。
  • 春分:對春風,簪花飲酒放紙鳶!
    草長鶯飛,簪花飲酒放紙鳶春分這一天,古人有簪花飲酒的習俗。花開滿樹、草長鶯飛,他們漫步在詩一般的景色裡,忍不住折下一枝插在發間,而後喝些春酒,樂得在這大好時光裡虛度光陰。追逐嬉鬧放紙鳶,孩童們也在這春天裡盡情歡脫撒野。春天天氣多變,或陽光肆意或細雨綿綿,氣溫也是忽高忽低。適時喝些春酒,可實現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春酒的選擇,以低度酒為宜。
  • 《知否知否》,重現宋人最美生活
    每日晨光未至,北宋的坊巷市井已經開始傳出打更的敲打聲「卯時正刻,新日換舊月,積雪未化 ,注意添衣……」人們的一天,從僧人的報時中醒來,在報告中注意時下的天氣冷暖、晴霜雨雪,依時序生活勞作,是宋人的時間感。
  • 唐人的興象與宋人的理趣
    唐詩重興象,宋人重理,後來兼重理趣。拿太白的《望廬山瀑布》與東坡的《題西林壁》作比,前者玩味景觀,後者體悟自我。不過,唐人的興象,是以象起意,指情為歸;宋人的理趣,是以趣飾理,理中求趣。這在藝術追求上有明顯差異。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但是在這副足以代表周昉眼中美的代表的仕女們,一個個卻是身姿豐盈,臉龐圓潤,唐朝中後期之後的審美風格變化最大表現方向就在於此。
  • 貴妃詩妮娜最愛簪花,笑容比奶茶甜幾分,梳盤發看起來老了十歲!
    詩妮娜貴妃是非常喜歡簪花的,在頭紗點綴與套裝相似色彩的花卉,當真是人比花嬌,但她這次的造型則將嫩黃的花蕊點綴在肩頭,浪漫又溫柔。搖曳的魚尾立體剪裁半身裙,蔓延而上的枝葉是溫柔的味道。嬌嫩柔美的粉色套裝,搭配一叢精緻的花兒,在色彩的搭配上,詩妮娜貴妃算得上高手,她的造型多半都是自己選擇的,不僅適合自己清新嬌嫩的路線,而且增加了簪花之後與民眾更有親近感。
  • 阮小五大男子也簪花?
    而《水滸傳》中也有阮小五簪花的描寫:「那阮小五斜戴一朵榴花........」石榴花從伊朗、阿富汗等國傳入我國的,深受中國人喜愛。所謂「榴開百子」,寓意多子多孫;此外,因「榴」發音與「留」同,所以送人石榴,寓意保留一份情誼。很有講究,是不是。石榴花是北非國家利比亞的國花。
  • 從晚唐《簪花仕女圖》,探尋其貴婦裝扮及社會流行文化
    在《簪花仕女圖》中,宮女們人所穿的輕透紗衣長裙與富養之下的凝脂肌膚相輔相成,描繪出了在唐朝的興盛繁華中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得益於相對穩定的社會條件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進步,服裝的擴大生產也擁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