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的劇情反轉,也反轉了它的口碑

2021-02-21 虹膜

本文是讀者投稿,投稿可以發irisfilm@qq.com。


花不到一個小時掃完安妮寶貝的小說原作,便可發現陳可辛/曾國祥等在劇本上所做的重大修整,即在影片後半部分將七月與安生的身份反轉,而這一「反轉」也幾乎反轉了口碑,乃至故事的本質內涵。

如果說安妮寶貝的小說不過是當代中產階級女性矯作的青春懷想,那麼,影片則大牴觸及到一些更深層次的關乎當代女性的自我寓言,進入導演有意致敬的巖井俊二《情書》所代表的「青春殘酷物語」序列。

 


原作中安妮寶貝所構想的那位書寫「流浪、愛與宿命」的安生多多少少帶有些自我投射和鏡像自戀的成分,她自由、野性而迷人,是家明眼中的「像一棵散發詭異濃鬱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

相襯之下,「不會爬樹」的七月則看起來又乖巧完滿又寡淡無味。當然,七月也是安妮寶貝的另一面,但她在作者心中某種程度上只屬於不被真正滿足的想要丟棄的過往。

很巧,百度詞條「安妮寶貝」證實了我的猜想:「1999年:不喜歡銀行的工作,準備辭職。家裡反對,無法辦妥手續。離家,開始自由生活。」


而影片改編使七月與安生在後半段「互換人生」,這一反轉裝置一旦啟動,直接導致一系列精彩的變化,直至小說中的安生之死變成電影中的七月之死。當慣穿大紅色衣服的安生漸漸換上藍色系的著裝,當藍色的七月慢慢過成大紅色的安生的模樣,二者的關係真正開始平衡起來,雙女主角色張力充分展現,而非小說中的價值偏向壓制。

影片有意凸顯小說中絲毫不曾提起的安生流浪旅途中的落魄、困窘與混亂,可見有意消解「詩意遠方」的想像,抹除安生的先驗性優勢的意圖(儘管或許並不徹底,如朋友觀後所反饋,七月太可憐)。或多或少地,這一些努力使得七月與安生構建成了更為完美的鏡像對稱關係:匱乏與佔有、彼此凝視,直至身份反轉。


七月擁有完滿的家庭,而安生與母親關係淡漠;七月按部就班,安穩學習、生活,而安生放浪、歷經顛簸。且這些對立要素下潛藏的內在本質乃是:七月嚮往安生的不羈有趣,安生嚮往七月的寧靜安穩。

如影片中多次出現浴室場景以及二人對於彼此身體的凝視,意即精神分析學的視野下女性主體的確立過程,既包含他者與自我的相互指認,也象徵著匱乏的辨識,以及欲望的投射。

在此情況下,「分享」成為最為關鍵的詞彙。所分享之物,幾乎成為了友情的基礎,然而真正的欠缺和匱乏,即所區分彼此之物,卻是永遠無從分享,除非——互換身份。

 


七月與安生令我們聯想到紅/白玫瑰的老舊設定,非常有意思的是,張愛玲的原文本裡其實就存在著這樣一種身份的「反轉」:多年之後的佟振保在公車上遭遇再嫁的王嬌蕊,發現紅玫瑰轉眼已成白玫瑰,過上平靜安穩的婚姻生活,振保倉皇而走;回家後發現妻子竟與裁縫私通,儼然當年的紅玫瑰。

在張愛玲的超前批判下,紅/白玫瑰乃男性中心視角所構建的二元對立項,一旦崩塌則反過來衝擊男性主體的身份確認和自我認同,佟振保最終被紅白玫瑰雙雙離棄,並因二者身份突然反轉,陷入再無從辨識他者(紅/白女性類型)的恐慌,進而迷失墮落。


而在影片《七月與安生》中,男性主體卻是(起碼看起來是)被抽離的,如大家所注意到,悲催男主家明全程陪跑,形同道具,觀眾也無法直接獲知其視角感受。小說中家明還是有明顯表態的,所以有「愛安生不愛七月」的問題;而影片改編團隊在此做的重要處理,乃使男性主動選擇儘可能弱化,以推進紅/藍兩方勢均力敵、平等對峙狀態。

至七月用噴頭淋安生,開始正面衝突(撕逼),小說中的扁平的七月真正立體化起來,仿佛全部積蓄的內在能量在此刻徹底爆發。高潮戲碼將二人糾葛精彩呈現:她們互相仇恨,互相擁抱,又互相愛慕,就像英文片名所指示,Soulmate,SM。與此同時,家明被七月鎖在門外,而這裡所有意標記的「不在場」,卻引發了更為生動的「在場性」。


門外的家明這一「道具」既然不可或缺,便表明《七月與安生》不過一個同性戀題材的擦邊球,其背後仍然隱藏著某種男性敘事的邏輯。但是這種邏輯的高明之處在於,並非一目了然,並非浮於銀幕之表,而是已成功內化為女性自我評判與認定的基準。

 

是的,迫使二人分離的是家明,將二人及其生活導向更深刻的區別的是家明,直接引發二人衝突的導火索是家明。七月與安生的二項式之間,始終包含的第三項:遭遇家明,問候家明,再見家明。

家明是「不可分享性」的極值點。家明是相互凝視之時,中間隔著的那一面鏡子。藉助家明,七月與安生更清晰地區分出彼此。家明並不表態,但七月與安生心知肚明:誰穿怎樣的內衣,誰的胸更大,誰過怎樣的生活。家明的曖昧,讓七月與安生各自的匱乏和不滿足達到高峰。


而種種匱乏不滿和欲望指向,在遭遇家明之前其實早已暗流湧動。滑入青春期之前,家庭和學校幾乎構成了未成年人的全部社會性習得場所,而在這兩者所代表的(毋庸置疑仍是男權社會所構建的那一套)既定話語體系中,七月與安生鮮明地代表了兩種向度:前者中規中矩,合乎父母、學校期許,後者則是典型的壞孩子,秩序的搗亂者。雖然七月父母可以給予安生暫時性的溫暖和收留,但那一句「就是命不好」的宣判無疑劃定了一道永遠無法跨越的界限。

安生以不為主流社會認可的方式持續叛逆,內心深處期望家庭的溫暖;七月以乖乖女形象自處,卻接受了安生的邀請,合夥砸響學校的安全警報。兩種截然分明但又並非拒絕改變的向度所帶來的壓抑與迷茫在遭遇家明之時引發了空前的危機。因從古至今,「女孩」向「女人」的轉變,乃以男性的介入和婚姻的實現標誌完成。


家明究竟喜歡七月,還是喜歡安生呢?與其說這是男性的困惑,不如說是女性在即將成人之際,面臨自我認同危機時的一句疑問,它意味著永遠沒有回答的答案,和永遠非此即彼的無奈選擇,一個在當代社會仍然如同宿命式的困局。

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是一個與愛情無關的故事,是一段女性殘酷青春的自我寓言。

不論安生口中「男人都是難以忍受的」,還是七月母親關於「女人在這個世界上,不論選哪條路,都是很辛苦的」的論調,無不影射著當代女性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當然,男性導演在安妮寶貝的原作基礎上,所表現出的共同合作積極姿態,以及高度的理論自覺,也成為討論該部影片另一個頗為有趣的視角。

 


電影造夢。回到七月與安生的身份轉換,之所以後半段這一反轉讓觀眾們如此興奮,便在於影片通過其特有的敘事方式和觀看關係,顛覆了殘酷現實中的一切不可能性。

而身份互換裝置觸發的全片最精彩、最富意涵之反轉便是:生育和死亡者由小說中的安生變成了七月。用導演曾國祥本人的話來說:「我們在改編的時候大家找到的最興奮的點就是互換人生,她們需要有這樣的改變。

於是很自然的就要把死的人轉變,安生是燃燒得很燦爛很快就熄滅的火焰,但她內心是渴望一個穩定的家的,所以她轉變了。想要過自由生活的七月才是應該死去的。」


「過了二十七歲就死」,這句原本中二矯情的臺詞最終卻在七月身上得到了應驗,而與「燦爛死亡」相接連的乃是「母親」這一身份的誕生——不僅七月是孩子的生母,而且因為七月的死亡,安生也成為孩子的另一母親(養母)。

「生育」作為女性永恆的原始性的最本質的烙印,其實分成「孕生」和「養育」兩個部分,影片的處理使七月與安生各獲一項職能。於是這似是而非的同性主題的敘事,便成為曾國祥/陳可辛等的一次關於女性完成之旅的大膽的超現實的實驗。在此邏輯下,家明(男性)被二人所主動拋棄成為必然。


七月和安生各自展開的生活和旅程毋寧視作一場當代女性(80後群體為主)的真正自我探尋。(固然,影片所呈現出的那些場景與畫面仍擺脫不了所謂中產階級癖性。)雖然七月最終因生育而死亡,但其旅程在「元小說」的敘事介入中得以延續,觀眾仍可沉醉於末尾那些《情書》式的自我救贖的畫面,借銀幕之鏡延伸想像、交互體驗。

最後一筆關於小女孩的交代也十分有意思,「父親」原本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有意遮蔽,直到小女孩自己萌生出「尋父」意識——標示著她開始自我辨認的強烈渴望——並付諸自主行動後方浮出水面。仿佛又一段宿命式的輪迴即將開啟:這個被七月和安生分別生養的女孩,她的未來,究竟會成為七月,還是安生呢?抑或,會有第三種選擇?


1.合作聯繫郵箱:irisfilm@qq.com

2.虹膜讀者微信群:加微信個人服務號hongmomgs為好友,邀請入群

往期精彩內容

陳可辛專訪:我厭倦了愛情片,《七月與安生》我根本拍不出

法國人為了保護本國電影,簡直是絞盡了腦汁

連得五項技術獎提名的這部電影,也是金馬獎的大贏家呢

相關焦點

  • 《七月與安生》結局三次反轉,你看懂了嗎?
    一天七月把自己的男朋友佳明,介紹給了安生認識,沒想到安生和家明也互相有了好感,安生要去外地闖蕩,臨走前佳明送給他一個玉佛,而七月送安生的時候剛好看到了玉佛,知道了自己男朋友,和好閨蜜之間暗生情愫,但是她並沒有說破。後來佳明大學畢業去了北京。而北漂的安生流浪多年後,卻回到老家找到了七月。
  • 《七月與安生》:狗血劇情披著人性的外衣,才是電影的高級之處
    電影的大概劇情是這樣的,馬思純飾演的女生叫七月,周冬雨飾演的女生叫安生。兩個女生從13歲就認識,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個人也無話不談,心心相惜。本來她們以為這樣的友誼可以一直天長地久。直到有一天,兩個人竟然愛上同樣一個男生。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到電影情節有點老套?這樣的劇情很多電視劇都有。
  • 《七月與安生》秒殺一切國產青春片,你想不到它的故事如此複雜
    《七月與安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其主創以男性為主,仍保留了原作的女性視角去講述人物,甚至通過反轉人生的劇情改編,展現出一種層次複雜、只屬於女性的成長困惑。它就是當代的世俗神話,能象徵性地調節人們現實世界中遇到的殘酷、不公和矛盾。也就是說,把現實中無法解決的衝突,通過虛構文本中的想像性解決,來達成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安生的叛逆與七月的保守、安生的自由與七月的安穩,正是存在於普羅大眾心中的兩難抉擇。
  • 看《七月與安生》是如何在眾多青春片中脫穎而出的
    二、反轉突變增強戲劇衝突電影需要製造矛盾衝突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在該電影中, 導演靈活運用突轉與發現的手法, 使得電影情節發展出乎意料卻又在合情合理。七月在火車站送別安生, 在安生伸出頭向七月招手的瞬間, 安生脖子中的佛像項鍊露了出來, 這是一種發現, 七月發現了家明與安生之間的感情。 七月在和家明結婚的當天, 家明跑了, 劇情出現了突轉, 突然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 而七月選擇擺脫小鎮安穩的生活, 這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 這種突轉增加了電影發展的未知性, 為電影留下了懸念。
  • 七月與安生:閨蜜,我們依舊是最初的自己
    你的感覺呢?花邊君Soulmate,我們依舊是最初的自己作者 / 反派胡克Tips:本文含有劇透鑑於青春愛情片一直是近年來國產影片市場的重災區,我對《七月與安生》這部片也沒抱有太大的希望。但在豆瓣上,同樣打上愛情片tag的,《匆匆那年》5.3分,《同桌的你》5.9分,《致青春》6.6分,《七月與安生》剛上映,有1萬多人評分,暫時口碑良好,有7.7分。
  • 口碑爆棚的電影《七月與安生》9月23日舊金山上映
    ——微信公眾號 電影工廠「《七月與安生》秒殺一切國產青春片,你想不到它的故事如此複雜 。」——劉起 電影雜誌 虹膜 「導演曾國祥狠狠的扇了內地青春電影一記大耳光。這才是青春電影該有的樣子。」中秋檔期,最感到意外並且想推薦給別人——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居然是《七月與安生》。影片有一個非常非常典型的中國式青春片外衣,但看到最後,它其實是關於花開兩朵的心靈成長,是國產電影少見的,對生活在別處的自由嚮往。」——影評人 木衛二
  • 電影 七月與安生
    我是在得知周冬雨、馬思純紛紛獲得金馬獎影后這一消息後,這周才在網上看的《七月與安生》。當時影片上映的時候,電影院排片很多,但我看了《星際迷航》。《七月與安生》值得去看,原因有幾點:一、安妮寶貝的青春文學故事,有好的故事做基礎,電影不會太差,而且電影中幾次反轉,總讓人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結局。二、兩位女主的演技真的不錯。之前,我看過兩部周冬雨演的電影,其實沒覺得演得有多好。但這部《七月與安生》真的有讓我驚豔到。安生這個角色有張揚、叛逆,也有隱忍、內斂,周冬雨演出了這個人物的矛盾,前後的變化和對比,讓我刮目相看。三、臺灣金馬獎七項提名。
  • 好電影推薦丨《七月與安生》:生活無奈、友情可貴!
    電影《七月與安生》電影《七月與安生》改編小說,借用小說把電影分為幾個篇章,利用七月的講述(旁白)巧妙地構造了一個相對規整又有新意的敘事結構。節奏緊湊不拖沓,成長到長大的過渡也很自然,應該是八零後比較熟悉的一個故事,安生和七月十三歲就認識了,關係非常好。七月高中時交往了一個男朋友,帶給安生看。不羈誘人的安生讓家明恍惚了,三角結構開始崩塌。
  • 《七月與安生》:我們的順從與反抗
    它們把人的生活與命運,描述得太過於劇烈,而且是一種表面的劇烈,對人暗潮洶湧的內心卻絲毫沒有觸及,於是劇情顯得天真又愚蠢,最終耗盡了人的耐心。如果不是圍繞著愛情的聲嘶力竭的糾葛,那麼我們懷念的青春裡的痛苦和成長到底是什麼?中秋檔的院線片裡,《七月與安生》頗有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它當然並不完美,但在面對人複雜的內心時,它至少展示出了面對複雜的勇氣。
  • 《七月與安生》要翻拍成電視劇?周冬雨聽了想打人
    這不,又有作品受到「青睞」,讓周冬雨和馬思純獲得金馬影后的《七月與安生》要被拍成電視劇,已經進行了備案。有傳言說女主角定為趙麗穎和鄭爽,可看完劇情簡介後發現這個消息不可信。「一貧如洗的七月為了家庭奔波,巧遇安生的親生父親,七月讓父女重逢。最終兩人歷經萬難,終於明白了友誼的真諦。」
  • 安生何處安生?《七月與安生》電影解讀
    知道七月喜歡了家明後,安生私底下去找他,本是為姐妹把關,沒想到也愛上了他。至此,故事開始有了狗血的苗頭。所幸劇情沒有按照套路發展,與七月一樣愛上了家明的安生選擇了不動聲色,還刻意疏遠家明,為了七月。而七月,則在看到安生脖子上懸掛的家明的吊墜後明了一切,也選擇佯裝不知。
  • 七月與安生 和壞女孩戀愛,同好姑娘結婚
    一部被懷疑全靠水軍吹牛皮,演技全程掉線,劇情矯情無比的文藝戲。我竟然去看了,竟然全員演技超自然,竟然劇情處理詳略得當,高潮不斷還有反轉,竟然節奏絲毫不拖沓,丁點兒不顯矯情。甚至看完一遍後,還想鑽進電影院再來一遍,瘋狂安利給朋友圈。這是什麼情況?本抱著視死如歸替大家看爛片的心態走進電影院,卻意外撿了個寶,《七月與安生》的精彩堪稱意外之喜。
  • 20部口碑爆炸的燒腦電影,劇情反轉又反轉!
    20部口碑爆炸的燒腦電影,讓你震驚的劇情反轉,一個字「倍兒爽」!拯救劇荒,拿走不謝!
  • 閨蜜情+三角戀,"七月與安生"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它看上去有點小清新、文藝,題材不算新穎,故事的編織架構也並非獨樹一幟,但卻是不少人的「青春回憶」。十三歲到十六歲七月與安生形影不離,安生總去七月家裡蹭飯,兩人一起泡澡、一起去看內衣。有些男孩子氣的安生總是要七月脫衣服看胸,正在懵懂發育期的女孩有她們的小困惑,但總體相親相愛兩小無猜。隨後兩人的成長由於家明的出現而變得迅猛。
  • 《七月與安生 》 七月流火,半世安生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遇見七月和安生每個人既是七月也是安生《七月與安生》主題曲演唱:
  • 《七月與安生》高開低走,演員劇情全中槍,又一經典淪為炮灰
    有意思的是,一個短短的七月就讓觀眾見識到了多部電影電視劇的互改版,陳飛宇何藍逗青澀甜蜜的《最好的我們》、馬天宇鄭爽高能虐戀的《流淌的美好時光》,而今安妮寶貝執筆的電視劇版《七月與安生》也正式與大家見面。在此之前,由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電影版《七月與安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從演員的細膩演技到角色場景的高度還原,都受到了各界一致好評。
  • 《七月與安生》:劇情節奏太快,比電影版更透徹人心
    《七月與安生》:劇情節奏太快,比電影版更透徹人心《七月與安生》: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友情,每個人都是安生這個暑假不知不覺的已經過半了,不知道各位小夥伴作業都做完沒有啊?是不是一直忙著追劇,早將學習拋到腦後啦!
  • 《七月與安生》:除了心疼七月和安生,你還體會到什麼?
    《七月與安生》16年上映的電影,這部作品讓周冬雨和馬思純成為了金馬獎「雙黃蛋」影后,我前兩天才把它慢慢看完,內心有點感受,就想把它記錄下來,跟你們一起來分享。七月的家庭條件優越,安生則是沒人管的「野孩子」,七月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跟安生分享,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愛。唯獨是在16歲遇見的家明,她不想分享給任何人,就算那個人是安生也不行,可能這句話說得不對,應該是尤其這個人是安生,是她的閨蜜,因為是她,七月尤其接受不了。
  • MIX乾貨|藤井樹:從好故事到好電影,《七月與安生》做對了什麼?
    我在看《七月與安生》小說的時候,印象中這是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之間情感糾葛的故事,但兩個女孩彼此又有相愛相殺的關係。 小說本身是情緒堆積的文字表達方式,沒有故事和劇情的推動。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七月與安生》不具備很好的電影化的特質。 我同樣看到這個小說刻畫了非常生動鮮明的兩個人:七月代表著安定安穩的那一面,安生代表著叛逆流浪、跟世俗所對抗的那一面,她們兩個在人物性格上是對立的,同時彼此糾纏。 這兩種性格的女孩兒,代表著女性的靈魂兩面,這是非常有創作價值的點。
  • 《七月與安生》:安生讓給七月的生活最後七月還是失去了
    影片中的七月與安生,分別代表著安穩與自由,七月從小就是品學兼優人們眼中的乖寶寶,安生由於家庭原因不得不早早地踏入社會,這就代表著她一直在漂泊,生活也是居無定所。而而七月呢?一直過著父母給自己計劃好的人生,考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這些似乎是每個人都要過的生活,沒有任何新鮮可言,還因為這些和男朋友的意見產生分歧。但是七月就一直在過,她們兩個代表的就是這兩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