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去年開始,影視劇出現了一種潮流,男一和男二、女一和女二會產生讓人遐想萬千的超友誼情感,俗稱基情。順應這樣的潮流,電影《七月與安生》也把原作的純閨蜜,改編出了一種「腐腐」的感覺,不說別的,光看英文片名Soulmate(靈魂伴侶)已可見一斑。
關於這點,身邊有個原著黨不太滿意,不過我倒是覺得這還算是合理地延伸了人物,畢竟電影和書不一樣,需要把人物性格外化,讓情節有鋪墊有層次也更激烈一些。
之前預告片出來之後,好幾個人都跟我說太作了。看完正片之後,大家倒是很一致地認為,這是一部正片比預告片精彩好幾倍的電影。你的感覺呢?
花邊君
Soulmate,我們依舊是最初的自己
作者 / 反派胡克
Tips:本文含有劇透
鑑於青春愛情片一直是近年來國產影片市場的重災區,我對《七月與安生》這部片也沒抱有太大的希望。但在豆瓣上,同樣打上愛情片tag的,《匆匆那年》5.3分,《同桌的你》5.9分,《致青春》6.6分,《七月與安生》剛上映,有1萬多人評分,暫時口碑良好,有7.7分。
可是,根據它的英文名字soulmate以及整個故事的著重點來看,這部劇分在愛情片裡並不太合適,畢竟酷似彭于晏的男主李程彬全劇都有打醬油的嫌疑,一言不合就北上,一言不合就逃婚,遇到雙女主撕逼這樣的年度大戲,還被鎖在了門外扎馬步。講道理,整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在講一個嚴絲合縫的友情故事而已。
其實這部電影我看得很糾結,因為已經看過原作,滿腦子都是安妮寶貝筆下的七月和安生。安生在那個炎熱的秋天午後對七月發出了邀請;七月偷偷把小說和話梅扔給窗外的安生;安生像鳥一樣爬到大樟樹的最高處,看見綠色的河,開滿黃金雛菊的田野和石頭橋,她朝著七月伸出手,可是七月沒有勇氣回應她;她們在大雨中一起跑向鐵路的盡頭……
讀原作時,我讀得很慢,甚至在腦海中事先勾畫出了電影中會出現的場景。
也就是因為這樣,在真的看到電影時,我開始完全無法接受,以上我所讀到的畫面,在電影裡根本沒有出現。
安生明明應該是那樣的張揚和不羈,在酒吧裡畫著濃重的煙燻妝,在幽暗的廟堂裡主動勾引家明;七月明明應該是那樣的安逸和柔軟,從頭到尾幾乎都是被選擇,害怕遠行,害怕離開……
而電影卻把這兩種鮮明的性格改掉了,七月不再是軟弱的七月,安生不再是倔強的安生,兩人的性格甚至一度攪合在一起,七月強硬地和安生撕逼,安生卻像是無辜的小獸,眼睛裡溼漉漉地下著大雨。我急得直拍桌子,怎麼能這樣拍呢?你這分明就是最嚴重的OOC事件啊!(OOC,意思是再創作時性格脫離原著)
不過安妮寶貝的原作本來就是一部中短篇,人物難免有些扁平,而改編成110分鐘的電影之後,七月和安生勢必不能一根筋走到底,而像閨蜜撕逼、新郎逃婚等年度大戲自然是要見縫插針地融入到影片中的。
不如就把這部影片當做一個全新的故事來看吧!
這麼想著,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就這樣淡去了,而馬思純和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逐漸地鮮活起來。女孩子們一起洗澡,好奇地打探著對方的身體;互相踩著對方的影子,安生說一輩子太長,自己只要活到27歲就好了;兩人躺在出租房的小屋子裡,規劃著有關這幢小屋未來的點點滴滴,安生說,來,快躺到我的臂彎裡!
可所有的幸福快樂都只存在於最初的混沌年少。而後,少年家明出現了。一個割裂了七月和安生的友誼,並致使這兩人走上撕逼不歸路的醬油男主角。
發現自己的閨蜜和男友有姦情後,七月沒有挽留安生,卻也沒有放手;在出租房發現閨蜜和男友同居後,七月沒有對家明吼一個字,卻和安生進行了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撕逼,最後乾脆扯開衣服把自己的胸罩秀給閨蜜示威。
這一段是全劇中我最不喜歡的劇情,簡直就是《小時代》四人幫友情的低配版再現,搞得好像友情裡閨蜜們不撕一段就不算真正的友情一樣。非得吵得沸反盈天為了男人撕一頓,才是閨蜜友情的常態嗎?
這些年來,國產友情片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營造著防火防盜防閨蜜的友情氛圍。閨蜜都變成了一種美麗又危險的存在,明明表面上是無話不談的朋友,背地裡卻都舉著美麗又有毒的刀子,虎視眈眈地尋找下手的時機。有時,閨蜜甚至成了一種凜冽的貶義詞。
難道我們就不能期待一場毫無心機的友情嗎?我們無限了解彼此,無限親近,因此會產生許多無傷大雅的小摩擦,但我們的友情,自始至終都是純粹的,美麗的,沒有小心翼翼的設防也沒有勾心鬥角的心機,這樣難道不才是閨蜜的定義嗎?
可惜,電影《七月與安生》裡,閨蜜的設定依舊讓人不舒服,好像一定要經歷背叛與撕逼這道坎,才能煉成友情的真金一樣。
撕逼過後的兩人,似乎過上了反轉的人生。
旁白說,後來的七月活成了安生,開始漂泊,去向遠方,後來的安生活成了七月,過著安穩的日子,馬上就要組建家庭。雖然她們不曾承認,可她們是彼此的soulmate,到最後,她們還是活成了彼此的樣子。
可是我卻覺得,她們自始至終,都是最初的自我。
安生真的想漂泊嗎?她曾經在離開的火車上對著安生大喊,如果你想讓我留下,我就留下。最開始的安生,並不真的想去向遠方,骨子裡的她依舊是安逸的,她看過茫茫的雪山,見識過豪華遊輪之外浩淼的大海,她去過數不清的酒吧,她在各種各樣的出租屋之間周轉,可是到頭來,她最想去的地方,依舊是故鄉。她逼迫自己遠行,卻發現,自己始終是個戀家的人。
而七月呢,表面上她是個乖乖女,受到各種刺激,才會黑化和閨蜜撕逼,拿著花灑狂噴安生,被未婚夫逃婚之後不得已離開家鄉。可在最開始的時候,七月的性格之中就已經埋藏了叛逆的種子,13歲的安生猶豫再三都沒有動手之時,是七月抓著安生的手砸碎了消防報警裝置,並拉著安生快樂地逃離。那之後,她的一切行動看上去是出離性格、被逼無奈的瘋狂,實際上卻是性格使然罷了。
兩個人並不是活成了彼此,而是保持著忠貞的自己,也正是因為太過忠於自己,才會在友誼中笨拙地碰撞交鋒,爭吵過,決裂過,到頭來,卻還是義無返顧地愛著對方。
七月在發現自己懷孕的時候,第一時間跑來找到了安生。雖然兩人已決裂,可在這樣的關頭,七月卻發現,原來自己這樣的心情,最想傳達給的,還是安生。
友情終於還是恢復了最初的模樣,兩人不計前嫌,繼續當著彼此的閨蜜。安生大刺刺地展開手臂,說,快躺在我的臂彎裡!
電影的最後一波三折,不斷反轉,最後呈現給我們一個唏噓不已的結局。在安生用筆勾畫出來的那個世界裡,七月自由自在地活著,看過這世界的千萬風景,而安生則帶著七月的心意,平凡又努力地活著。
比起電影的設定,我個人更喜歡小說原作,沒有譁眾取寵的撕逼,只有軟弱卻會勇敢站出來捍衛安生的七月,也有在青春的道路上不斷流浪和絕望,最後還是選擇了七月的安生,那才是讓我鼻酸淚流的友情。
讀原作的過程中鼻酸了好幾次,那些有關友誼的小細節總讓我想起我和我的朋友,可看電影的時候,只有七月和安生年少時昏黃時光下的交往,才讓我因感動而產生淚點。
只不過原書中的那句話,還是極好地貼合了這部電影的主題。那是書中和電影中兩個世界裡,交疊在一起的、同屬於七月與安生的故事:
少年的友情就像一隻蝴蝶一樣絢麗而盲目。可是安生,是她愛過的第一個人。
近期文章
☞這部刷爆朋友圈的大熱片,你看了嗎?(我被溫暖了)
☞談戀愛,光想啪啪啪是不行的
☞這個王朔口中的人精,陳丹青眼中的「天下第一聊天高手」出全集了
製作 | 花邊君
▼
花邊閱讀
<huabianyuedu>
花邊閱讀·文藝連萌
歡迎分享朋友圈,媒體轉載請諮詢後臺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花邊閱讀
「你和你的七月或安生還有聯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