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在地鐵站看到了《七月與安生》的海報,兩個女人懷抱著同一個男人,一個眼神中充滿怨恨,一個則飽含愧疚。無可否認,沒有看過小說的我被海報所吸引,不禁思索著兩個女孩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僅僅是因為愛上了同一個男人?原本對安妮寶貝、周冬雨都不感冒的我還是被好奇心所打敗,加上對陳可辛導演的信賴,走進了電影院。
電影放映廳內大概有五成上座率,瞟了一眼,竟然沒有一位男士。電影一開場就隨著竇靖童空靈的歌聲把我們迅速帶回了1996年,七月和安生在初一新生軍訓中相識,之後迅疾發展成為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的一對閨蜜。初中三年,她們度過了人生中最最美好又無憂無慮的時光。隨著七月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而安生則就讀於職專,兩個人的差距逐漸拉開,越來越大。直到這對閨蜜愛上了同一個男人,她們的友情不出意外地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其實,故事說起來十分簡單,但卻很抓人心。這些年來,中國影壇出現了很多追憶校園青春記憶的電影,但是講男女生早戀的多,講一群好哥們、一群好姐妹的多,講男閨蜜的也多,而講述一對好閨蜜的卻甚少。陳可辛導演在我心中是最會講故事的中國導演之一。從《甜蜜蜜》到《如果·愛》,從《中國合伙人》到《親愛的》,都是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但卻能在平凡中讓人感動不已,引發無盡的思考。這次也不例外,電影播放的全過程現場都很安靜,只能偶爾聽到四周傳來的抽泣聲,感覺到身邊人都在悄悄抹淚。影片放映結束,大家都默默離開,沒有過多地交流。我想她們應該都和我一樣,在回想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回想自己許久沒有音訊的初中時代好閨蜜。
·不是什麼都可以分享的·
人與人的相處,都需要有一個把控很好的距離,都需要為彼此留有一定獨立的空間。再好的閨蜜也不該親密無間,因為不是什麼都可以拿出來分享的。電影中描述了很多次七月同安生一起洗澡的情節,其實就是表達她們彼此有多麼親密。女孩青春期身體發育的秘密可以彼此分享,七月家庭的溫暖也與安生分享,兩個人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學在一起、玩在一起,親密得沒有任何秘密可言,自然而然,談戀愛也不分彼此還在一起,導致悲劇的發生。
人是自私的,愛情更是自私中的自私。一位好朋友曾經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大學生要做到防火防盜防閨蜜」。話雖糙但理不糙。如果我們去統計一下有多少戀情是由身邊閨蜜、好朋友、同學、同事甚至親戚破壞的或者存在破壞可能性的,我想比例應該至少不會低於30%。大學時代有位非常漂亮的女同學,曾經一臉無辜地對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見過閨蜜的男朋友,回頭那個男生就會跑來跟我說喜歡我。」暫且不論存不存在誰「勾引」誰的問題,身邊有這樣一位美若天仙的閨蜜,的確存在一定的風險。
做金融的人都要學會經營風險,當風險足夠大時,就要認真分析一下這件事是否值得去冒險,自己是否具有把控風險的能力,能否承受風險帶來的損失。我的答案是,一邊是愛情,一邊是友情,如果想要兼得,就必須「自私」起來,在男朋友和閨蜜之間搭起一座防火牆。
·坦誠相待方能天長地久·
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我們都深有感觸,交朋友易,而交一輩子的朋友難。我們身邊都不乏喜愛社交,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交友甚廣甚多的人,而能夠以誠相待、以心相交的人恐怕寥寥。坦誠相待的基礎是彼此信任,然而在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以外,能夠與他人建立絕對信任關係非常難得。
即使是七月與安生,親密得如同姐妹,如同自己的影子,但也最終無法建立信任。七月從一開始就知道男朋友蘇家明與安生關係曖昧,但卻表現出毫不知情;安生為了不傷害七月而不得不藉故選擇逃離和流浪;七月對安生每次來信都問候家明耿耿於懷卻從不提起;安生明明愛著家明卻不敢承認。試想,如果七月從一開始就與蘇家明和安生挑明,讓家明來做一個選擇;如果安生向七月坦白自己對家明的愛,請求七月成全;如果蘇家明不是一個猶猶豫豫,一邊想要追逐自己的內心,一邊又想要做個負責任大男人的所謂「好人」……當然,如果是這樣,就沒有這部電影了。
在七月送安生上了從此開始浪跡天涯的火車之後,她痛哭流涕,為的不是安生的離去,而是因為恨自己為何不能像愛自己一樣愛安生。看到這裡,我流淚了,為這兩個被命運無情捉弄的好女孩,也為著內心預感到的悲傷的結局。我們不能去責怪七月,因為我們不應該苛求每一個人都愛別人如同愛自己。
·時間永遠都無法倒回·
從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在七零末、八零初這代人的帶領下,全民進入了追憶青春歲月的時代。「時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一首老歌唱得好,當我們回首追憶的時候,估計青春歲月的那份純粹與不羈永遠都會是主角。
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惜,只有不再是少年的時候才能體會其中的真諦。正如七月感嘆,真的沒有想到長大會是這樣。不錯的,長大的代價就是要經歷痛苦、傷感、悔恨、失望、背叛甚至是絕望,沒有人可以逃脫。這就是人生。時間是一把無情的刀,可以斬斷情絲,可以毀滅美好。初中的三年是七月和安生最美好的時光,高中開始兩個人的人生軌跡開始偏離,隨著安生的流浪人生,彼此心靈的距離也越發遙遠,以至於會為了一次旅行,一頓飯錢而幾乎斷送了友情。一個是為了生存下去,一個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她們已經遠隔千山萬水。
電影的結局非常耐人尋味,導演給出了兩個結局:一個是故事真實的結局,一個是安生以七月為筆名撰寫的小說的結局。儘管我們都希望七月和安生經歷了那麼多磨難可以一輩子好下去,儘管我們都希望七月經歷了被安排的人生之後可以做回想做的自己,儘管我們都希望七月和安生這對好姑娘可以收穫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家庭,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悲劇就是要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七月還是早早地離開了安生,27歲,走得如此匆忙。
人生就是如此,時而殘酷,時而幸福,時而無情,時而溫馨。但也是人生教會了我們如何放下,如何原諒,如何堅強,如何向前。人在人生的面前實在渺小。我們無法去選擇人生,無法改變過去,無法預見未來,我們能做的唯有把握住此時此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