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媒體 鍾荷
我們身邊很多人,四五十歲的年紀開始慨嘆:「哎呀,我已經老啦……」但是,如果你能看看下面這個老奶奶做的事情,也許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82歲的日本老奶奶若宮正子(音)退休後依然積極好學,從完全不懂電腦到成功研發出一款適合年長者使用的手機遊戲應用軟體,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應用開發者之一。
82歲的若宮正子正用手機玩自己開發的遊戲《雛壇》。圖TP
若宮正子(音)今年82歲,退休前在銀行工作。她堅信退休後仍應繼續學習,掌握新技術,這樣才能保持頭腦靈活。
「隨著年紀增大,你失去了很多東西:丈夫、工作、頭髮和視力,負能量相當多。但是,當你學習新東西的時候,無論是編程還是彈鋼琴,這都是正能量,讓你有幹勁。」
上世紀90年代,若宮正子退休,並開始對電腦產生興趣。她花了幾個月時間才設置好自己的首個電腦系統,最初是在BBS論壇發帖,然後開始學習使用微軟電腦,之後是蘋果公司的Mac和iPhone。
她請求軟體開發商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程序,但在多次請求無果之後,決定自己動手。
若宮正子接受媒體採訪。圖TP
若宮奶奶學習了基本編程方法,並開發出日本第一款針對60歲以上人群的手遊《雛壇》(靈感來自日本傳統節日女兒節,下載量目前達4.2萬次,獲得成百上千條好評,明年計劃發布英文版、中文版甚至法文版)。
若宮說,老年人做事比較緩慢,所以這款遊戲節奏比較慢,設計簡單。有一個很貼心的操作是不使用滑動模式,都用點擊方式玩遊戲,這對於手指比較乾燥的老年人簡直是福音。
手遊《雛菊》畫面
若宮奶奶現在大受歡迎,以至於蘋果公司今年邀請她參加聲名遠播的全球開發者大會,而她是與會應用程式開發者中最年長的。
這款遊戲的成功把若宮奶奶推上技術的世界舞臺,儘管這個行業對年齡的歧視是出了名的。
在矽谷,40歲以上的員工就被某些公司視為老員工。據媒體報導稱,臉書和蘋果的僱員年齡中值分別是29歲和31歲。
但是,國際技術公司和初創企業現在逐漸意識到,面向銀髮網民的市場大有商機,而若宮已與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見過面了。她自豪地說:「庫克讚揚了我。」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和若宮正子(右) 。圖TP
若宮奶奶說,她的最終目標是設計出「其他一些應用程式,供年齡更大的人娛樂,並幫助向年輕人傳遞老年人擁有的文化和傳統」。
她說:「多數老年人放棄了學習的想法,但有些人重新開始學習,這不僅有益於自身,也有益於國家經濟。」
她暗示,自己的好身體要歸功於積極的思維和忙碌的生活。她還補充說:「我每天都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得病。」
若宮正子接受媒體採訪。圖TP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感嘆「自己老了」。而這位82歲的若宮老奶奶做的事情,卻讓矽谷精英都膜拜。這不僅讓很多年輕人汗顏,還給不少患有「科技恐懼症」的老年朋友們帶來了啟迪。
「科技恐懼症」指的是老年人對新科技排斥和恐懼的心態,缺乏知識更新的通道是造成老年人「科技恐懼症」的根源。
今年3月20日支付寶發布的中國近萬名中老年人(50歲以上)的「網際網路新事物」意願調研結果,其中9成中老年人樂意主動學習新事物,超4成更希望從自己的子女處學習新技能。
數據表明,中國的老年人,其實是願意學習新事物的,只是礙於年齡和知識的匱乏,產生了所謂的「科技恐懼症」。
在很多老人看來,科技產品帶給他們的,更多的是不方便。那些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產品,老人們不敢碰、不敢摸、不敢用,擔心弄壞東西、弄傷身體。
造成老年人產生高科技恐懼或焦慮心理,既有老年人自身的原因,也與社會和子女對老人的幫助不夠有關。一般來講,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的視力、聽力和反應能力都會有所下降,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多老年人容易產生「人老了,不行了,新東西學不動了」的想法。
擺脫科技恐懼症,最好的做法就是讓他們對害怕、不敢用的東西多操作幾次,直到熟練為止。這樣一來,記憶加深之後,老年人對高科技產品就不會敬而遠之了。事實上,電腦、手機並不複雜,弄懂這些並不比學書畫、種花、養鳥等更費力氣,根本不用害怕。
子女們平時應主動教老年人用一些日常的高科技產品,或者在產品上做一些簡單的標註,也可以根據老年人的喜好,為其配備適當的科技產品。
年輕人對長輩的「文化反哺」應成為老年人知識更新的重要途徑。
編輯:周春晟
更多精彩新聞可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新民晚報移動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