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關廟街,有家鍾氏理髮店。店裡沒有洗頭躺椅,看不到時尚雜誌,聽不到流行音樂。但它有上世紀50年代的老剪刀,有一位成都市區最老的理髮師,還有老顧客幾十年的回憶。「我也要考慮退休了。」撫摸著她用了60年的剪刀,82歲的理髮師說。
店面
停留時光中 最新工具是電吹風
走進小關廟街61號「鍾氏理髮店」,時光仿佛倒流,「譁」地一下就把人推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20多平方大小的屋子,前面營業,後面住家。這裡沒有時尚的美發設備,最新的工具就是兩把電吹風,在這裡洗頭,顧客仍要彎腰在噴頭下衝水。
門面內,兩張破舊的理髮椅、一個小鍋爐、兩個臉盆、一個消毒池、一張掉漆的木質櫃檯,牆上的梳妝鏡略顯黯淡,水磨石地面卻打掃得很光亮,兩隻鏽跡斑斑的吊扇在轉動。
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家正坐在理髮椅上,熱毛巾在他臉上冒著騰騰的熱氣……店裡唯一的理髮師是一位老人,正專心地調製著肥皂液,整齊的短髮,頭髮花白,身穿一件白色大褂,手拿一把老式剪刀。
這裡,老店、老物件、老理髮師、老顧客……連一個眼神都是老的,叫人想起童年時那些供銷社櫃檯後面的售貨員。
客人
光顧了20年 愛上店裡的老椅子
理髮師叫鍾世珍,今年82歲,身體硬朗,手腳麻利。她和記者聊天,手中的剃刀仍在一老人臉上遊走,手穩,表情淡然,一副輕車熟路的派頭。而剃刀下的客人,閉著眼,安然享受,顯然十分信任。「她應該算是成都市區最老的理髮師囉。」正在店裡理髮的張大爺說,「我就喜歡這家老店,感覺舒服,尤其是每次刮臉,閉上眼躺在這舒適的老椅子上。」張大爺光顧這家店好多年了,自己也數不清具體的年數,「少說也有10多年了,20年差不多。」
不止中老年人喜歡光顧這裡,昨日下午,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也來理髮:「我經常來這裡理髮,奶奶剪得比別家都仔細。」
在這裡洗、剪、吹、修面,一整套才8元,儘管一個月利潤僅有兩三百元,但鍾世珍過得很開心,「有生意就做,沒生意就耍,到這個年齡了,也不圖發財了。」她說,東西用久了都有感情,「這把剪刀比你們年齡都大,我用了近60年了,這裡的一刀一剪都是心頭愛。」
回憶
髮型潮流總在變50年前流行麻花辮
鍾世珍12歲就入行了,1971年,她在小關廟開了理髮店,40年來的流行髮型,她還記憶猶新:60年代流行麻花辮,少有人進店剪頭髮。後來有女性要求剪「五號頭」,那是風靡一時的電影《女籃5號》中的髮型。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很多年輕姑娘拿著港臺明星的照片來理髮。再往後,名堂多起來,爆炸頭、蘑菇頭,店裡的生意也愈來愈好。
上世紀90年代後,染髮和長捲髮開始流行,進入21世紀,燙髮花樣更多,負離子燙、陶瓷燙……但這些已與鍾世珍無關,她仍安分理她的老式髮型,只是價格有細微變化——從最早的5毛漲到了現在的8塊。
遺憾
老店要關門最捨不得老顧客
每天早上6點鐘,一個人居住的鐘奶奶準時起床鍛鍊,8點半開門營業。「堅持了40年的習慣,就要沒有了。」鍾奶奶說到這裡,聲音低了很多。
鍾奶奶告訴記者,自己很喜歡理髮,也和街坊鄰居很有感情,「子女早就勸我退休了,最近我在想,也該歇歇了。」她說,其實最不舍的就是街坊鄰居和光顧她這麼多年的顧客,「老理髮店有它存在的意義,周邊的老人們都喜歡來我這裡,或理髮或吹吹牛,就像回家一樣。」
最不舍的,當屬這些老顧客們,70歲的市民李大爺感慨道:「如果她不開了,老理髮店真的越來越少了。」天府早報 記者呂瀾希攝影黃瑤
(責任編輯:new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