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開始,光谷園區寫字樓裡,員工掃碼上班
□楚天都市報記者 胡長幸 通訊員 程瑩 舒睿
「我們去看一場電影吧!」昨日,武漢達夢資料庫項目經理劉陽跟家人商量,疫後第一次去影院。
企業復工,學校復學,電影院恢復營業,還可以組團去外省旅遊。「嘀!」所到之處,人們只要掃碼亮出健康碼,就能順利通行。
據統計,湖北健康碼至今已亮碼掃碼超過15億次。
5月,黃陂景區門前市民掃碼入園 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攝
小小健康碼,打開家門更打開城門,助力精準防疫、消費復甦和智慧治城。而這背後,離不開光谷一群最早復工的網際網路人的技術貢獻,劉陽就是其中之一。
住進特殊作戰室攻堅1個多月
回憶起4個多月前那段最緊張的抗疫工作,劉陽的印象是,自己在家人面前「消失」了1個多月。現在,他特別珍惜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出門遇到需要掃健康碼的場景,他會心一笑,主動配合。
2月22日武漢推出「健康碼」,3月10日,納入湖北省健康碼管理體系,實現與全國、全省「四類人員」資料庫對接。藉此,每位市民都有專屬二維碼,隨時記錄用戶個人信息、健康狀況、出行軌跡等信息,起到數位化健康證、出行證的作用。
劉陽參與了湖北健康碼公安大數據的資料庫技術服務。
2月中旬,他和公司其他5名同事,經過層層「關卡」,檢查工作證明、量體溫、酒精消毒、發放口罩後,進入一個特殊的作戰室。這個作戰室位於湖北省公安部門的某大數據指揮中心,牆上掛著防疫大數據可視化顯示屏,辦公室內擺滿會議桌和工位,過道有時還需要擺放休息用的行軍床。
劉陽他們被接過來後,吃、住、工作都在裡面,忙得連跟家人視頻報平安的時間都沒有。春寒料峭,室內不能用中央空調,幾十臺電腦晝夜不停地在運轉,他們裹著厚衣服或毯子幹活、休息。
劉陽和同事負責的工作,就是在系統平臺上接入市民個人身份等健康碼申請信息,與公安部門大數據進行核對,以防出現錯誤或冒用,然後上報或下發,最後用戶端才能實現轉碼、掃碼應用。
核對好的一組組數據背後,是一個個希望早日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的市民,是一股股潛藏的城市復甦活力。
007模式確保隨時處理數據
劉陽和在場服務的其它技術支持團隊成員,都理解這份特殊工作對於城市的重要性,確保24小時都有人在線。
「2月中旬到3月中旬,待核對處理數據隨時來,我們隨時比對處理,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他說,為了讓系統平臺運行更高效,還要抽時間討論方案,光系統升級就做了80多次。
最忙的時候,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凌晨3、4點鐘還在開會,能夠一次打盹休息一個小時都算是很奢侈。他們戲稱這是007模式:從零點到零點,從周一到周日,全力以赴。
只有盯電腦眼睛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才往窗戶外瞅瞅武漢最安靜、最空曠的一面,當做放鬆。但是來不及感慨更多,又要迅速投入工作中。
這個特殊作戰室的工作,只是健康碼這個浩大系統工程的一部分。
從市民申請健康碼,到核驗、發放、轉碼到出行應用,涉及技術、產品、法務、外聯等十幾個崗位,需要對接十幾個政府部門,並肩作戰的還有騰訊、阿里雲、楚天雲、烽火集成等本外埠技術支撐團隊。
不能返漢工作的人,只要有需要,就在家開啟花式辦公模式,同樣24小時在線。
劉陽的同事鄭偉老家在山東泰安,作為項目牽頭人遠程指揮調度工作,家裡專門為他騰出一個工作間,餓了有人端飯進來,生活服務全包幹;有人回老家沒帶電腦,就專門買了電腦,自己躲在陽臺上辦公,避開小孩;有人熬夜協助同事做不規則文檔數據處理,房間成為深夜小區裡最後一個熄燈的地方……
他們心裡明白,讓信息多跑路,百姓就可以少跑腿,生活更安心;用數據輔助決策,政府防疫能夠更精準,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綠碼可通行」打開家門城門
4月8日,武漢正式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隨後,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逐漸調整降至二級、三級,武漢全民核酸檢測沒有發現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及其密接者「清零」,各行業全面復工復產。
充滿煙火氣的、欣欣向榮的江城,又回來了。
參與健康碼技術支持的光谷人,還在聯合防疫部門,服務港澳臺和境外返鄂返漢人員,支持中小學和大學生複課復學。擁有專屬健康碼的武漢人,也逐漸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狀態。
前不久,鄭偉第一次帶家人逛漢街,忍不住在「武漢,我們回來了」的標語前合影留念。
劉陽疫後第一次在街頭小店過早,是在4月底。一碗熱氣騰騰的熱乾麵,他吃了好久,是芝麻醬的香味,是撤下口罩自由呼吸的空間,讓他留戀不已。
光谷創業者吳定心,5月份去外地出差,只需一個「綠碼」、一個核酸檢測證明即可出行。而到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和直轄市,明確認可湖北武漢本地健康碼,無需同時提供核酸檢測證明。
據了解,截至7月初,湖北依託「鄂匯辦」有序發放湖北健康碼,推動「一碼通行」,已累計發放健康碼4762.6萬張,130天內累計掃碼亮碼15.22億次。
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淑雲認為,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以健康碼為代表的大數據利用,有效解決了疫情防控要求「凍結」與城市活力釋放要求「流動」的內在矛盾與衝突,降低了居民出行的限制,提高了居民出行的安全係數,減少了社區精準治理的成本。這一輪大數據抗疫實踐,為武漢市今後建設成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數字城市提供了紮實的群眾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