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電影裡,這句臺詞直擊人心。如果可以安心地靠岸,誰又願意孤單漂泊?
2019年3月14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催淚電影在大陸上映。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 ,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裡,到後來你只是合照一張 。」
大概就如這電影名字一樣,是兩個人彼此依賴,卻無法相伴到老。
張哲凱遺傳了父親的癌症,被母親拋棄。
宋媛媛年幼時父母雙亡。
兩個孤獨的人,從16歲到30歲,從少年到青年。
彼此陪伴,相依為命。
他們在雨天一起吃冰,共同分享漫畫,在深夜共享一碗泡麵,同住一個屋簷下。
總結一下:男主父親癌症病逝,女主就更悲催了,父母妹妹共赴黃泉,獨留她一個人在這人世間做個」可憐鬼「。
在女主目睹了男主母親活生生的拋棄男主的時候,女主有目的接近男主並且愉快的玩耍在了一起,成為了彼此生
活上精神上最重要的依靠。
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整部電影最好看的部分。
誰也不想長時間孤獨不是嗎?如果有一個人願意一直陪伴在你身邊,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本該走到一起的兩個人,卻深刻演繹著深愛不能在一起的鬧劇。
宋媛媛問張哲凱:
「好男人的定義是什麼?」
「有工作,有點錢,善良又顧家,還有身體健康。」
看到這一幕,我的眼淚瘋狂從眼中滑落。
身體健康........
張哲凱又何嘗不想身體健康。。。
如果自己的身體健康,就可以放肆大膽的去愛她,就不會親自將她的手放到另一個男人的手中。
可終究是天不遂人願,他註定無法陪著宋媛媛到永遠。
「我希望在我死之前,能看到宋媛媛幸福。」這是張哲凱的唯一願望。
婚前宋媛媛問了張哲凱一句話,她說:
「人為什麼要結婚?」
「因為當你老的時候,或是需要被人照顧的時候,那個人可以理直氣壯的一直陪在你身邊。」
我愛你,卻不能永遠陪著你。
這是他的痛苦,也是他的遺憾。
這句話很現實,也很理性。
張哲凱得知自己患有白血病活不過一年的時候,才會著急地幫宋媛媛物色男朋友。
他希望有人一直陪在她身邊,從青澀到華發,即使那個人,永遠不可能是自己。
但是如果陪伴的那個人,是你根本不愛的人呢?
張哲凱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一廂情願地把宋媛媛往外推,卻不曾想,在宋媛媛心裡:沒有人能比你更合我的拍,沒有人能代替你給我依賴……
廖一梅 在《柔軟》中說道:「我們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當你垂垂老矣的時候,陪在你身邊的,是哪個最了解、最合你拍的人,陪伴才有意義。
一個以為另一個不知道,一個還要裝作讓另一個以為自己不知道。
我不要什麼適合我的人,餘生,我只要你。
張哲凱一開始不懂,他把宋媛媛遠遠地推開,因為自己隨時面臨死亡,他不敢坦露自己的愛意。
他讓她去找男朋友,而她真的去找了男朋友,只為確認他的心意。
痛就痛在,兩個人的互相成全。
當張哲凱作為家人的身份,將宋媛媛的手交給她的未婚夫時,宋媛媛其實是抓著張哲凱的手不願放開的,但她看到張哲凱注視著她,示意她鬆開,她這才鬆開。
就在兩人轉身那一剎,各自都淚流滿面,心裡更是如刀割一般。
兩人越走越遠,直到宋媛媛披上了婚紗,卻不是為了心愛的男人,張哲凱「大度」地把她的手交給另外一個男人,一轉身,卻淚流滿面。
他愛她,情深似海,但他害怕,擔心自己不配擁有愛。
她也在後知後覺中明白自己的愛,追出去的那一刻,堅決又有點無力感。
「不要走!你停下來!」她聲嘶力竭地挽留。
故事走到這裡,一切都像張哲凱期盼的那樣。
宋媛媛嫁給了一個好男人。
但悲傷遠遠不止如此.....
如果兩個人相愛,為什麼不奮不顧身一次呢?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到後來你只是合照一張。
「我以為沒了張哲凱,宋媛媛也會堅強的活下去。」
不,我們都錯了,兩個早已將生命連在一起的人,怎麼會獨活?
張哲凱在哪裡,宋媛媛就在哪裡。
從那一瞬起,原本能夠在公眾面前正名的愛情,已經沒有可能了。
因為無能無力。
對於張哲凱和宋媛媛而言,『不敢早死要來陪住你』,這是心願,但太難實現。
面對愛人先死的宋媛媛,無力對抗巨大的孤獨與悲傷,也只有殉情才能讓她和他永遠在一起。
她是脆弱的,她不是眾人口中那個堅強的姑娘。
從爸媽妹妹去世後,張哲凱就是她唯一的親人。
對宋媛媛來說,張哲凱的死,已經不是成立在愛人的層次上,他早已經升華到骨肉裡......
在宋媛媛吞藥的那一刻,我才發現,
原來,竟是我低估了愛情。
原來真的有兩個人,喜歡對方到了極致,卻終究沒有在一起。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情如果可以解釋的話,就不會有人為此痛苦了。
愛一個人,可以愛到什麼程度?
我想張哲凱給了我們答案:
只要她能夠幸福,無關在不在身邊。
宋媛媛給出的答案則是:
我愛你,所以至死不渝。
其實我們看的不是故事,只是愛情千奇百態的模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