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年分成了十二個月,又分別以春夏秋冬來作為分界線,以此區分季節,讓人們對於農事可以掌握的更加精準。今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又俗稱「忙種」,是二十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意味著農事開始了,芒種過後氣溫開始逐漸升溫,這個時候適合於種植。古人對於空上節氣也是極為重視,畢竟這是關係到一年的收成。
那麼古詩詞中關於芒種的作品也有很多,其中以範成大的這首《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其三》,寫得最好,也最為大家所熟知,這首詩生動有趣,把這一節氣的天氣,還有如何勞作的細節都描寫得很傳神,讀來也是朗朗上口,而且對於後人去研究宋朝人的生活習性,那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溼,年年披絮插秧寒。
範成大,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中興四大家之一,與楊萬裡和陸遊等人齊名;他的詩情感細膩,大多都是描寫鄉村尋常之景,還有普通的事物,但是細膩的筆觸又讓鄉村的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在這首《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其三》一詩中,他就通過芒種節氣來描寫鄉村人如何生活,同時還教人們如何插秧。
城裡的人可能是不懂什麼叫插秧,那就是把長出來的秧苗移植到水田裡,農民會在春季的時候把稻子先浸泡在水裡,等到水稻發芽了之後,再撒到地裡,插秧長得差不多之後,又要移植到另一塊地裡。那麼範成大的這首詩,正是寫了芒種時節的天氣,還有人們如何插秧的細節,寫得也是活靈活現。
第一二句重點是寫了芒種時節的天氣,短短的兩句,也是寫得很是唯美,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這個時候楊梅成熟了,那樹上全部都是紅彤彤的楊梅,讓人看了就想吃,遠處的田野看上去猶如大海一樣,站在這個看前方一望無際。
第三四句重點是寫了人們如何勞作,也是進一步地描寫了芒種節氣的特點,「良苦吳農田下溼,年年披絮插秧寒。」,只要到了這個季節,農民就比平時更忙,需要去到地裡幹活,每年都是如此,把那秧苗插在裡,然後才會有一處好的收成。在這裡詩人正是教人在這一天要開始勞作,並且要抓住時機。
範成大的詩看上去很「土氣」,其實是很接地氣,對於詩人來說常年生活在鄉間,對於鄉間的生活也是極為熟悉,自然也是懂得這些。所以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生動,把芒種節的天氣,還有人們如何勞作時的情形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成為了描寫芒種節氣最為獨特的一首作品,每一句都很有趣,每一句也都描寫得活靈活現,這樣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錯過,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我個人是很偏愛範成大,讀他的詩讓人感動,一些作品看似信手拈來,可是字裡行間又充滿了詩情畫意,美得令人心醉。那麼這首詩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每一句都寫得很趣,也很是唯美。你即使是沒有到過農村,不知道農村人如何生活,通過這麼一首小詩,那也是大致可以了解,農村人生活很平淡,無非是按著節氣,一步一個腳印,其實這與做人,還有做學問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