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6月5日12時58分迎來「芒種」節氣。「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進入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也叫「忙種」。芒種節氣正是農人最忙的時候,夏收、夏種、夏管全擠在一塊了。此刻,南京的農村,收割機正在66.56萬畝麥田裡搶收小麥,植保機在翻地、噴灑農資,插秧機解放了農民的雙手,一排排秧苗不一會兒就插好了……
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四時節氣中,芒種有著不一樣的意味——「前有收後有種」。有芒作物已經成熟了,因此農人們在此時要爭分奪秒的收割田裡的麥子,還要趁著雨季的來臨提前播種水稻。
機器隆隆,麥浪滾滾,南京從南到北依次進入小麥收穫期。在高淳椏溪街道,農人搶抓晴好天氣,組織收割機械深入田間地頭收割田間小麥,2.8萬畝夏熟小麥已顆粒歸倉。在六合金牛湖街道,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全面投入到夏糧搶收工作中。該公司種植部主任湯明法是這6000畝麥地裡的「總指揮」,他通過田間監控系統和對講機,指揮著一輛輛拖拉機將糧食從麥地運到烘乾房。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收割完小麥,在已經空出來的土地上,農人們就插上一季水稻。眼下正是農村夏種插秧時節,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械化插秧成了當前夏種生產的主力軍。根據南京下發的《關於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確保糧食穩產增效的通知》,按照「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得少於上年」的目標要求,今年南京水稻種植面積會大於120萬畝。
植物學家史軍說,芒種,在對的時間和地點採摘成熟的果實,然後再播種合適的種苗。延伸到人生,同樣需要這樣的堅持,在機遇來臨的時刻,把握住,一往無前。
祭祀花神,懂得敬畏
進入芒種節氣,百花經歷整個春天的絢爛綻放、逐漸凋零。金陵科技學院民俗學者戴欣佚告訴記者,在過去,花神廟一帶有芒種有「祭祀花神」的民俗,「芒種時節天氣炎熱,百花開始凋零,這也是表示對花神的感激之情。」
迎送花神的習俗,在歷代作家的筆下,留下了不少辭章。曹雪芹就將這一習俗反映在《紅樓夢》裡,第二十七回中描述了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
「古代民間比較流行類似儀式。花神廟還有二月十二的百花生日和九月十六的菊花生日,在這兩天,花農們都紛紛前來敬香拜佛,祈禱花神保佑人花兩旺。」戴欣佚說。
如今,花神廟花神信俗已被列入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起,雨花臺區雨花街道花神廟社區還恢復了傳統的「花朝節」。
青梅釀酒,犒勞自己
在節氣傳統中,芒種除了有夏日的忙碌,古人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調,他們合乎四季輪轉,將節奏感控制得非常好。比如三國時期「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正是發生在此時。時進五六月,梅子黃熟,人們在忙裡偷閒的時候喜歡煮梅飲酒來聊一聊農事、人世,驅走勞作帶來的暑意和疲憊。
不僅《三國演義》中有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宋代晏殊、歐陽修、王安禮等名家詩詞中,也有所述。晏殊所作《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將芒種時節青梅煮酒,融入對情人的繾綣思念,「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回繡袂,展香茵。敘情親。此情拚作,千尺遊絲,惹住朝雲。」
在南京,溧水人至今習慣於在芒種節氣裡泡青梅酒。青梅酒在溧水區更是發展成了一項產業。市民宦夢慧是一位本地旅遊從業人員,經常帶團去南京美麗鄉村,她告訴記者,每年5月中旬開始,溧水傅家邊青梅熟了,掛在枝頭,令人垂涎欲滴。
關注節氣,不但是在關注四時物候的變化,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對話。更是在細微處安排了很多具有藝術特性的事物,讓我們的生活更具有儀式感。「梅子採摘了放在家裡陰乾,等到芒種,釀一壇青梅酒還是一件蠻有儀式感的事情。」宦夢慧說,選55度的白酒10斤,放3斤梅子、2斤冰糖,一個月就可大功告成。
南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