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在「忙」中安身立命丨「著腳書樓」禪意向

2021-02-07 innerpeace迦然


在我一生當中,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我很坦然地接受,因為我知道人生必須要經過千生萬死才能走過來,是生是死,是好是壞,我都要去面對。

工作無分貴賤,只要做者有心,一樣能得到歡喜自在。事務無分難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隨緣任運,終能肩挑一切重任。

——星雲大師《在「忙」中安身立命》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忙,就是營養

有一段時間,一連有好幾位徒眾因身體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靜養。為我開車多年、曾經擔任人事監院的永均法師問我:「那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好,但每天又無所事事,為什麼那麼多病?我們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數職,為什麼反而身體健康不生病呢?」我隨口回答他:「因為忙,就是有營養啊!」不料這句話在徒眾間流傳起來,成為一句法語。回想起來,我的一生的確是因為忙,才少病少惱,身健心安。童年時代,我就很喜歡忙。每天雞鳴而起,忙著幫大人插秧、除草、放牛、養雞,忙著和同伴捉泥鰍、找蟋蟀、玩紙牌、說故事。甚至連吃飯、睡覺都是在忙中度過。即使生病,也是在忙的裡面似有似無地打發過去。忙,不但強健我的體魄,也長養我的耐力。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及至我十二歲出家之後,雖然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是忙碌依舊,所以我從來沒有適應上的困難。記得那時我忙著早晚課誦、上課讀書,忙著出坡作務、挑柴擔水,忙著看守林園、捉拿山林小偷、護衛山門,甚至忙著立菩提願、發增上心,忙著念佛號,忙著打腹稿……幾乎到了無事不忙,無處不忙的地步。這樣從早到晚,忙此忙彼,不但於己絲毫無損,反倒強化我的身心,增加我的人緣。由於我經常自動幫忙菜園工作,所以園頭不時送我兩棵白菜、幾粒番薯姜,讓我帶回去燒湯煮麵,與同學共享,彼此皆大歡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廚房一角,一面忙著偷吃麵條,一面忙著閃躲糾察老師,既刺激,又溫馨。如今回味起來,依然樂趣無窮。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由於我經常自動幫忙菜園工作,所以園頭不時送我兩棵白菜、幾粒番薯姜,讓我帶回去燒湯煮麵,與同學共享,彼此皆大歡喜。尤其在隆冬的夜晚,三五好友蹲踞廚房一角,一面忙著偷吃麵條,一面忙著閃躲糾察老師,既刺激,又溫馨。如今回味起來,依然樂趣無窮。創辦的《中流雜誌》每個月出刊時,我總是義務地前往協助包裝寄發。一天忙碌下來,不但贏得師長的讚美,而且還能獲贈一份雜誌作為酬勞,使我能免費閱讀,先睹為快。這對於嗜書如命卻囊中羞澀的我而言,真是無上的珍寶。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所以,在「忙」中,有數不盡的樂趣;在「忙」中,有無限的喜悅;在「忙」中,能安身立命;在「忙」中,能多所體悟。「忙」的生活實在太美妙了!在「忙」中,我感覺到懶惰懈怠實在就是罪惡。為了照顧一窩剛生下來的小老鼠,我將它們偷偷藏在抽屜裡,每天咬破飯粒慢慢餵食。看著它們從全身無毛到一身烏亮,從未睜雙眼到活蹦亂跳,我感受到生命之可貴在於躍動不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焉能不將自己忙起來呢?為了同學贈送的幾條蠶寶寶,我在讀書作務之餘,跑全山,摘桑葉,一面注意它們的溫飽情況,一面還要避免被老師發現,一直養到它們長大成蛾,破繭而出。這些點滴體驗,讓我及早深入「雖忙猶閒」的三昧,對於我未來的弘法事業具有莫大的助益。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在佛學院圖書館兼任管理員期間,我除了夜以繼日地整理活頁文選之外,還經常忙裡偷閒,翻看《水滸傳》、《三國演義》、《基督山恩仇記》等中外名著。甚至在開大靜之後,點著線香躲在棉被裡偷偷閱讀,直至天亮。就這樣,數年之間拜忙中自修之賜,我不但得以遍覽群書,更激發對文學的深厚興趣。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忙著奔走油印,供給教材;同學的一句要求,我忙著整理講義,裝訂成本。忙,使我得到師長的肯定;忙,使我得到同儕的友誼;忙,使我意識到集體創作的重要;忙,使我感受到同心協力的意義。

在閉塞的深山叢林裡,雖不曾閱讀「青年守則」,但我早已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觀世音菩薩因為二六時中忙著尋聲救苦,地藏王菩薩由於時時刻刻忙著地獄度生,所以贏得佛子們的頂禮讚嘆。因此,忙是善舉,忙是利行,忙是情義,忙是功德。忙,才是佛法的真諦。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剛開始時,為著一個開示,我往往忙了幾個通宵,準備講稿;為了一篇文章,我經常忙了幾個夜晚,搜索枯腸。雖然未曾領過任何鐘點費,亦未曾得到任何稿酬,但是看著臺下的群眾由少而多,由點頭會意到拍手鼓掌,看著自己的一筆一畫印成方方正正的鉛字,刊在每期的《菩提樹》、《人生》、《覺生》、《自由青年》等報章雜誌上,一股強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充塞胸懷,實非錦衣玉食、華廈美屋之樂所能比擬。在忙中,我充分領略服務奉獻,不求報償的法喜。所以,我能有能無,能苦能樂,能大能小,能進能退。

為了讓一本書及早付梓,我曾經守在深山草棚裡一個月之久,趴在塵泥地上,以大地為桌案,奮筆疾書,寫出我對人間佛教的理想。為了讓一本雜誌如期出刊,我時時餓著肚子,從臺北大理街走到萬華火車站,坐火車到老北投,再轉公車到新北投,摸黑步行至山頂,將一本新印的刊物交到老法師手上,才鬆了一口氣。每次完稿,望著魚肚白的天色,再看看表,往往已是凌晨時分。雖然我整天忙得無人無我,無日無夜,但在我不僅未曾減少什麼,反而增進了信心道念。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一九五一年,我擔任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每天起早睡晚,忙著帶領學生做早晚課誦、出坡勞動,忙著準備授課及批改作業。此外,還得忙著圈點八十餘本的學生日記及輔導學生的生活。一個月下來,整整瘦了五公斤。儘管如此,我的心靈卻在忙碌中逐漸提升,我的視野也在忙碌中逐漸開闊。忙,開啟人人本具的潛能;忙,發掘方寸自有的寶藏。所以,我喜歡忙。借著忙,我精進奮發,自強不息。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四五十年前,正是民生睏乏的時代,有人又說:「教書自有香菇面,教書自有好供養。」但我覺得,教書之樂不在豐衣美食,而在灌輸大家正確的觀念。所以每次收到些微稿費或儭錢時,我總是拿去購買佛書,與佛子們結緣。忙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實在比黃金屋、顏如玉、香菇面、好供養更有價值。記得那時我常常為了一場講座,從宜蘭坐上一天的火車到高雄,演說完畢,又從高雄乘夜車回到宜蘭。在北宜線、縱貫線上,我雖然耗費了無數光陰,但生命的力量卻隨著滋長,怎不叫人歡喜?除了定期的講演之外,我馬不停蹄,忙著到工廠為勞工開示,到碼頭為漁民布教,到監獄為受刑人皈依,到軍營為官兵們說法。有人說時間難挨,我卻覺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瞬息即過,恨不得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可以使用。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那時,臺灣的計程車剛剛開始營業,我為了趕路,偶爾不得不以計程車協助自己奔忙。每當裡程表跳動一次,我的心臟也隨之起伏跳動。又要忙碌,又想省錢的滋味固然頗不好受,但是每當望著臺下聽眾心開意解的表情,看著身邊的工作能夠完成,心中的喜悅真是無與倫比。一九六二年以後,各個大學紛紛成立佛學社團,廣播電臺也增闢佛教節目,一向喜愛文教的我越發忙碌起來。我不但為寺院服務,為信徒講經,還要為學生授課,為電臺供稿,整天像個陀螺一樣轉個不停。雖然如此,我仍感到忙得不亦樂乎。

- 迦然·梵天華裳  攝影:黃沿老郭-

為了寺院的落成開光、住持晉山,我經常南北奔跑,親往參加;為了信眾的婚喪喜慶,我往往毫不猶豫,前去致意。漸漸地,應酬日增,但因深恐人情不夠,所以只有自己忙碌,不願對別人失禮。雖說凡事已恪盡己心,無奈仍有未如人意之處。我深深感到:未成名時,忙,是一種快樂的修行;成名之後,忙,有時卻成為一種艱難的負擔。俗謂「人為名累」,其實,再忙再苦,我也不累,人情難卻才是累人最甚。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我還是歡喜忙,所以仍然繼續地忙下去。隨著佛教的發展,五十歲以後,我又忙出另一片天地。在建寺安僧、辦理學院、創建養老育幼事業、從事出版文化工作等方面,我都寫下了「忙」的歷史。但有誰知道,我常常為了開導一個頑皮的小孩,忙著想盡辦法;我往往為了疏通一位固執的老人,忙得舌幹唇燥。時間在忙碌地思考、忙碌地做事中飛逝而過。

佛經上說:「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在忙碌的度眾工作中,我學習到謙虛耐煩的美德,也長養了慈悲包容的雅量,真是人生一大收穫。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忙著帶領弟子們披荊斬棘,啟建山林。平日裡,我忙著在全山掃除各地落葉;假日時,我忙著進廚房供應香客素齋;山洪暴發時,我忙著以身擋水,保衛道場,事後還要忙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颱風來襲,我忙著巡視各地,災後還要忙著修補搖搖欲墜的草寮。經云:「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忙」的生活中,我對於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會,因為佛光山的一沙一葉中,有我全部生命的虔誠供養。

- 姑蘇·西園戒幢律寺  攝影:黃沿老郭-

近十年來,我的弘法腳步拓展到國際舞臺。我曾六去印度朝聖,八赴歐洲弘法;我曾七往大洋洲地區巡視寺務,三到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視察佛光山的別分院。為了將大乘佛法傳入西方世界,我去過北美洲三十次以上;為了每年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在馬來西亞的莎亞南體育館,我主持過八萬人的集會;在印度的拉達克,我爬上海拔四千米的高地,向當地信眾弘法。聯合國大廈曾有我過往的足跡,印度總統府、泰國王宮、美國白宮也留下我和各國領導人會談的歷史。世界的七大奇觀,我曾一一佇足觀賞。在倥傯的弘法行程中,我瀏覽過莫斯科紅場的風光;走訪過德克薩斯州的美國太空總署,使我對尖端科技的成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參觀加利福尼亞州的環球影城,讓我對聲光化電的功用有了深一層的認知。我忙著做一個地球人,將歡喜遍撒十方世界,將自己融入萬物之中,每天過著既充實又幸福的忙碌生活。

- 無錫·拈花灣  攝影:黃沿老郭-


滾石不生苔,流水不生蠹。忙,才能發揮生命的力量;忙,才能使我們身心靈活起來。

經云:「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說:「人所欲為,譬如穿池,鑿之不止,必得泉水。」借著忙,將自己動員起來,才能一鼓作氣,先馳得點。如果能善於忙碌,「忙」就是一帖人生康樂的最佳營養劑。


相關焦點

  • 韓國瑜: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我所知道的佛光山,弘法遍及全世界,對於社會有著廣大的關懷心與化導力,是由大家所尊敬的星雲大師所開創領導。今年的二月十四日,因「七彩雲南」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的交流活動,我代表高雄市政府,到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致詞。
  • 一指禪~星雲大師
    一有思想分別,則離禪更遠。當然能夠對機一說,相似一說,或能溝通彼此。即天龍禪師豎出一指,俱胝禪師方知真理是一,此外無二亦無三。從此以一指傳授學人。沙彌依樣葫蘆,妄豎一指,使禪落於無知的形相,而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他的形相,有形到無形,從有相到無相,以此會歸於禪心,因此沙彌也能契入了。(本文摘自星雲大師的著作《星雲禪話》 ,無改動。標題是原書標題。)
  • 禪門語錄|禪的智慧風光
    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星雲禪話》知識與悟道不同。知識是從分別識上去認知,悟道是從無分別智體證。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禪,仍然要經過分別意識到無分別智,才能見性。──《星雲禪話》禪的裡面,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當然禪的裡面也沒有輸贏。
  • 星雲大師智慧 澤潤僧俗眾生
    她常說:「做人要善,心善,行善。」夏天蚊子很多,經常告誡我們:「蚊子叮人,把它轟走,不要打死,那也是一條命啊!」心善、行善,既是我家的家規,也是我家的家訓。所以,我家堂號叫「敬善堂」。兒時記憶,永不忘懷。成年以後,我學歷史,對佛學文化,對高僧大德,領略一二,心懷景仰。因其時文化環境,而接觸佛學甚微。上個世紀80年代,我作為訪問學者到了美國。
  • 澎恰恰、許效舜 皈依星雲大師
    人間社記者陳碧雲攝 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指導下,兩人事先在後臺為即將到來的皈依典禮不斷演練,慎重程度,不亞於準備現場演出的排練。大師親自主持皈依典禮,除了鐵獅亮光樂團團員外,也邀請欲皈依的民眾一起共襄盛舉。
  • 臺灣軟實力 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記者曹麗蕙大樹報導】華人圈年度盛事——「第九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暨「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頒獎典禮十二月十日在佛陀紀念館登場。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二零零一年六月十五日,星雲大師應邀到成大醫學院講演,除了發表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並針對「臨終關懷」問題,與二百多名師生進行座談。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錄。問:生死問題,古今皆然,但是「臨終關懷」何以直到今天才成為當代的社會問題?
  • 【星雲大師文集】體相用的真義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常有人問: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什麼意義?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 【星雲大師對你說】人我之間要跳探戈
    我每次見他放假回山幫忙,總是向大家介紹:「準博士依法法師回來了。」只見他一臉笑容,信心十足。今年他真的獲得博士學位了,當他前來向我銷假,請示領什麼工作時,我卻改以嚴峻的口吻,希望他能「先學做人,因為學會做人然後才會做事。」他敬謹受命,目前從事西來大學的教務工作,忙得不亦樂乎。
  • 【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3
    惠能大師在「即心是佛」的基礎上,高舉「見性成佛」的幢幡,直截了當的要我們從自己的身心中「見性成佛」,不假他物。六祖惠能把脫離苦海,去迷得悟的責任回歸給修行者本身,樹立了禪者自信自尊的典範。在〈機緣品〉說:「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 星雲大師:吃素的真正意義
    佛教雖然是最早倡導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時代並非素食,因為當時是靠「沿途託缽」的方式乞食,信徒給甚麼就吃甚麼。  中國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  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佛教經典中提到,要不斷大悲種,慈悲而不殺害動物生命。
  • 星雲大師 對話
    現代社會流行「對話」,兩個人意見不同,需要對話;國際間有了齟齬,也要相互對話。二次大戰後,韓戰爆發,聯合國派兵支持韓國抵禦朝鮮。不久中國應朝鮮請求,加入戰局,戰況於是陷入拉鋸狀態。後來雙方經過對話,終於在一九五三年七月廿七日籤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議》,軍事衝突停止,韓戰結束。
  • 星雲大師:般若
    文/星雲大師 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成」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
  • 星雲大師 善用時間
    文/星雲大師投身在繁忙的工商社會裡,有的人因為不擅於利用零碎時間,因此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譬如一坐上車子,不是閒聊,就是睡覺。莎士比亞說:「時間的腳步,不會因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做而稍做停留。」時間就是生命,人生即使擁有再多的金銀財寶,都無法換取生命。所以,人生切勿蹉跎時光,眼前想做的事情,應當全力以赴,切莫辜負歲月,以免留下後悔的人生。──摘錄自星雲大師著作《星雲法語.善用時間》圖/取自網路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星雲大師對你說】要爭氣,不要生氣
    母親知道我意向堅決,只好含著眼淚,獨自回鄉。望著她孑然的身影漸漸消失在眼前,我在心中吶喊:「母親!您放心好了,我會爭氣的!」剛到叢林參學時,由於年紀還很小,什麼都不懂,常常被同學取笑,這時,母親的話浮上心頭:「我們要爭氣!」於是,我加緊用功,發心工作,果然獲得了許多讚美。
  • 星雲大師:「貧僧」有話三十六說之二 夫妻相處之道
    年輕的住持走了以後,信徒趁這機會就問老和尚:「剛才那個年輕的住持,是你的什麼人?」老和尚回答說:「他是我的徒弟啊。」信徒一聽,很驚訝說:「既然是你的徒弟,怎麼對你這麼沒有禮貌?」老和尚就說:「不會啊,我的徒弟對我很好啊!」「怎麼好?你看,他叫你去倒茶。」老和尚:「是啊!倒茶很簡單,他沒有叫我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可是他又叫你去切水果。」
  • 中國人的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三四歲時,跟著外祖母學會念《般若心經》,還和七八歲的姐姐比賽吃素。他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但背下了家鄉寺廟牆上貼的《三世因果經》。「我一生別無長處,所幸對文字有種莫名的興趣與親切感,童年時家中長輩忙於生活,無暇對我施以言教,許多觀念是自己在文字中領略和獲取的。」當時物質匱乏,還不能真正地寫日記,他就將一日所思記在心裡。
  • 【星雲大師對你說】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
    放下自己 大眾歡喜為要即以「素齋談禪」為例,這是我想出來的方便,意在一方面使各階層人士借著與我對談禪道的機會了解禪的本意,從而覓回心靈活水的源頭,一方面也讓社會大眾前來認識新落成的臺北道場。大師將畫家張大千贈予的《墨荷圖》捐出義賣,以籌建佛光大學。右起為白省三、李豔秋、高信譚。1994.2.27。佛光山提供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而舉辦的「書畫義賣會[2]」及「老歌義唱會[3]」,是與「素齋談禪」同樣轟動一時的活動。
  • 星雲大師遺囑全文,看完狂心頓歇,淚奔不止
    星雲大師遺囑全文文/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