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imon
昨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God bless you中不是blesses,而是bless?」很多小夥伴留言,有提到「 三位一體」 的,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解釋……其實這裡只是一個簡單的虛擬語氣,表明了一種祝願。從今天開始,我將會用幾天來聊聊虛擬語氣。
虛擬語氣(subjunctive mood)只是一種語氣(默念三遍),常常表示
表明和事實不符的情景,
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景,
虛擬語氣是動詞的一種形式。
請默念三遍。
先舉幾個虛擬語氣的例子:
如果我是王思聰,我就能買買買了。
If I were Wang Sicong, I could buy anything I want.
事實是你不是,所以你不能買買買,所以和事實不符,滿足上面第一個規則。
我本來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些的。
I should have done better.
事實是你做的不好,和事實不符,用虛擬語氣,滿足上面第一個規則。
明天下雨的話,我就待在家。
If it should / were to rain tomorrow, I would stay at home.
這裡暗示下雨是可能性很低的,所以用虛擬語氣。
我們為什麼覺得虛擬語氣非常難學?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下面這個特性,
漢語也有虛擬語氣,但是不是通過動詞來表現的。比如:
中文:我要是王思聰,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當時實際上你不是王思聰,所以這個狀態不符合客觀事實,屬於虛擬語氣。可以看出,漢語裡的虛擬一方面通過「要」這個字傳遞了出來,一方面可以從說話人的語氣中了解到(重音會在「要是」兩個字上)。
而在英語中,這種「於實際不符合」的感覺是通過動詞的變換來展現的,即使你語氣上沒有表現,聽者也是能從語法上知道你的意思的。即,
如果我是總統,
英文:If I were President, ...
這種中英文的差異導致了我們不適應虛擬語氣。當然,現在我們知道了虛擬語氣是完完全全通過動詞來表現的,這無形中其實簡化了我們學習的難度,因為我們現在只需要把關注點放在動詞上就可以了。
我們現在抓住了重點——動詞,而且從我寫過的帖子【 此刻英語】這篇文章讓你徹底掌握英語的「時」和「態」了解到,英語和漢語的另一大不同就是英語的動詞承載了時態的意義,而現在我們說虛擬語氣是動詞的一種形式,那麼自然而然,我們就會有不同時態下面的虛擬語氣。
如果我們將時態簡單的分為過去,現在,將來的話,我們需要看不同時態下的虛擬語氣。
大多數情況下,虛擬語氣一般是由if引導的假設條件,和表示結果的主句構成,將它們放在時態的坐標裡,就有了下面這個表格:
(對於虛擬語氣在不同時態下的動詞形式,可自行搜索之)
我們來逐一分析
1. 對過去的假設
如果我昨天早點那裡,我就能見到琳了。
If I had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could / would have met Lynn.
假設有人問你,昨天你見到琳了嗎?你很後悔,哎呀我要是早到一點,我昨天就見到她了。
如果我昨天早點到,我現在就是琳的男朋友了!
If I had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would be Lynn’s boyfriend now.
主句變成了對現在結果的假設了哈。
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would / should / could / might 這幾個單詞,學校的老師常常會告訴我們它們是 will / shall / can / may, 雖說在某些情景下這種說法也可以,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理解往往太過狹隘。例如天氣不好你見到朋友說 The weather could be better,這裡的 could 絕對不是在說過去的事情,而是表明一種可能性,天氣明明可以更好的。還有,我們常聽到 It would be wrong to steal,這裡would也只是表明一種假設,因為steal還並沒有發生。其實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擬語氣,只是這裡的 if 從句可以認為背省略了。
我相信你們平時都這樣用過這幾個詞,那麼實際上你的虛擬語氣掌握的並不差哦:)。
如果我昨天早到點,我現在正在和Lene吃晚餐呢。
If I had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would be having dinner with Lynn now.
這句話雖說也是對現在結果的假設,但是可以稍稍和 b)區分一下,這裡強調的是「我正在和Lene吃飯」這個狀態,也就是說正在這句話的時候本來是應該正在和Lene在一起吃飯的。
如果我昨天早點兒到,我們明天就能和琳玩遊戲了。
If I had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would have a dinner with Lynn tomorrow.
事實是他昨天遲到了(對的,我絞盡腦汁編的也是沒有邏輯。。。)明天也沒有機會和Lene吃飯了。這時候主句是對未來結果的假設。
2. 對現在事實的假設
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我就寫短一點的信。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written a shorter letter.
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是對現在的假設,寫信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要用would have written。主句和 1a) 中的情景差不多,這裡不做過多的解釋了。
如果我是王思聰,我就可以買買買了。
If I were Wang Sicong, I could buy anything I want.
很顯然,這是對現在的事實的假設,這個假設和事實是反的。
再看兩個句子:
如果你是個男人,你應該負起責任。
If you were a man, you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If you are a man, you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上面兩句話,中文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英語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第一句話是虛擬語氣,假設你是個男人,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第二句不是虛擬語氣,只是表明一種情況,是男人就應該負責,就好比像一個男人做了錯事要退縮,有人對他說「如果你要是個男人,就請負責。」
如果老子是老闆,現在正躺在沙灘上度假!
If I were the boss, I would be spending my time on the beach now.
事實是你說這話的時候正苦逼的碼代碼T_T
3. 對將來的假設
前面說過,虛擬語氣表示和事實相反的情況,由於將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所以虛擬語氣表示不太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看下面兩個句子
如果明天下雨的話,我就待在家裡。
If it rains tomorrow, I will stay at home. (非虛擬語氣)
If it rained / should / were to rain tomorrow, I would stay at home. (虛擬語氣)
第一句話非虛擬,第二個虛擬。第一句話表示說話人主觀很相信明天會下雨,就好比你站在窗邊看著烏雲滿天,覺得明天一定會下雨而且你的春遊要取消了,這時候你相信「明天下雨」會是一個reality,所以這裡不用虛擬語氣。
反之,第二句表明了一個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是沒有太大可能發生的,也就是有很大概率和事實不符,所以要用虛擬語氣。你說這句話心裡的OS差不多是「明天才不可能下雨呢,我還是可以去春遊。」
此刻英語讀書群6月讀的美國名著 To Kill a Mockingbird 中有一句話,
He would probably poured it into his milk glass had I not asked what the sam hill he was doing.
有小夥伴問我這句話怎麼結構這麼混亂看不懂哇?
其實在 if 應該的虛擬語氣中,可以省略掉if,將were / should/ had 提前,那麼上面這句話的原句就應該是
He would probably lured it into his milk glass, if I had not asked what the sam hill he was doing.
看了這句話,加上第一部分講的內容,是不是立馬就明白了。
再看兩個例子:
如果我中了彩票,我就買輛車。
Should I win the lottery, I would buy a car.
If I should win the lottery, I would buy a car.
如果我昨天早點那裡,我就能見到琳了。
Had I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could / would have met Lynn.
If I had got there earlier yesterday, I could / would have met Lynn.
如果我不是你媽,老娘才不會在乎你穿不穿秋褲。(秋褲也是翻譯不出神韻,索性就這樣吧)
Were I not your mom, I wouldn’t care if you wear Qiuku or not.
If I were not your mom, I wouldn’t care if you wear Qiuku or not.
(有沒有感覺語氣上第一句更能彰顯老娘的力量T_T)
今天先到這裡。
和堅持相比,方法的作用幾乎為零。
想提高英語能力嗎?
想每年都讀至少10本英文原版書嗎?
想告別拖延焦慮成為一個行動者嗎?
關於英語,學習和成長。
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