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李寧」為主題,以李寧運動員生涯的盛世傳奇為靈感的李寧巴黎時裝周之旅,終於在21日晚畫上句號,李寧也交出了徵戰國際時尚舞臺的第二張答卷。從宣傳期就以創始人年輕時拿大哥大打電話的舊照為背景,再到秀場成品多以李寧本人冠軍老照片為設計元素背景,不難發現,經歷過從巔峰跌落的李寧品牌,正在進行著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回歸。
如果說年初紐約時裝周,李寧的設計還在闡述90年代背景下的中國文化。那麼這一次,品牌完完全全打出個人牌,將視角縮小到創始人本身。這波操作,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時間回溯到1990年,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靠著創始人李寧在當時超高的國民度以及與中國奧委會的密切合作,這家公司一度成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領跑者。可惜好景不長,在國內外體育用品市場井噴式發展的大背景下,因為經營理念落後、產品設計單一、公司管理不善等原因,這家老牌企業,曾一度走到了年年虧損、大面積關店的末路邊緣。2012年到2014年,李寧連續虧損合計31億元,直到2015年創始人李寧復出回歸,企業才堪堪扭轉頹勢。2018年,以「中國李寧」為主題,李寧先後在紐約、巴黎時裝周亮相,這無疑是一場漂亮的回歸營銷,既抓住了當前人們對體育用品時尚設計感的需求,又貼合了當下民族文化傳播的需要。果然,時裝周后,李寧如願引發了新一輪的搶購熱潮。
然而,博取眼球的是「中國」李寧,那麼李寧的價值在哪裡?
在用戶忠誠度不斷下降、品牌影響力日益減弱的當下,李寧祭出的這把「中國李寧」營銷之劍,細細品味,箇中套路跟創立之初簡直一模一樣。初創時,李寧品牌仰賴的是創始人的個人IP,作為上一代人記憶裡取得輝煌成績的傳奇人物,他是當時消費者購買李寧品牌的原動力;回歸後,李寧品牌憑藉的是「中國李寧」的旗號來吸引眼球,滿腔愛國情懷是消費者購買李寧品牌的催化劑。
不得不問,刨除了「中國李寧」的加持,李寧品牌自身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回溯過往,我們看到的是李寧品牌幾經更換的營銷策略,2010年,李寧放棄了一直以來備受推崇的「一切皆有可能」口號,試圖將品牌形象年輕化,將用戶鎖定為90後,品牌很快受挫,市場份額大幅度下滑,2015年,李寧重新回歸後,則將重心調整至網際網路,加大對電商渠道的投入建設,線下啟動「渠道復興計劃」,通過出售品牌包袱——紅雙喜來重新佔領市場,雖然該舉對品牌重建頗有助力,但即使是現在,想必停留在消費者記憶裡的依然是曾經那句「一切皆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是李寧品牌始終單一的產品設計,即使是秀場產品,仍然被指設計簡單,毫無美感可言,甚至多款產品被指抄襲大牌;市場看到的是李寧品牌始終不讓人放心的產品質量,2016年CBA常規賽中,易建聯在比賽中換下聯賽贊助商李寧的球鞋,堅持穿自己的鞋,原因是擔心腳受傷,這件不愉快事件的背後暴露的消費者對李寧產品質量的不信任。
「中國李寧」的旗號在2018年打響了,但李寧品牌自身價值卻沒在2018年展現給消費者,在這場情懷激情退卻後,品牌方又將用什麼來留住觀眾?
愛國這份情懷,不是簡單的賣弄。
當前浮躁的社會,也是「情懷」泛濫的時代,這種快節奏背景下的盲目化跟風式感動,往往引發的不是真正共鳴,而是麻木低級的抱團式自我感動,這種感動來得快去得也快。時裝周上的「中國李寧」品牌大秀,毫無疑問是對當前「愛國」情懷的迎合,打著中國本土品牌的旗號,在國際秀場上用簡單粗暴的產品設計「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內裡誠意多少一覽無餘,當跟風式的感動消退,品牌又將用什麼維繫已經恢復理智的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李寧作為昔日的體育用品龍頭企業,在國人心中始終是佔據著一席地位的,也許是創始人昔日榮耀的體育成績對民族情緒的震撼,也許是曾伴隨著「亞運聖火」傳遍全國的品牌烙印,又或者是那句「一切皆有可能」的最初感動,總之,李寧品牌聰明地抓住了國人願意為情懷買帳的心理,當打著「中國李寧」的旗號去國外走秀的那一刻,它的意圖就已經很明顯了,不是要去國際舞臺上大展拳腳,也不是真正想去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它只是想去一個更大的平臺搖旗吶喊式地向國人宣布,看,這是自己人,看,我在愛國。哪怕登上四大時裝周,它定位始終也只是國內消費群體,是對它還保有希望和期待的這部分群體。
讓我們看看李寧在秀場的表現,披著「愛國」這層外皮,它呈現給觀眾卻始終是悟道、重燃、中國李寧等簡單漢字符號的堆砌,在演繹產品時挑選的也是外國模特而非東方面孔,傳統文化的傳播既沒有更深入的設計理念支撐,也沒有更佳的詮釋方式,如何能真正傳達到文化的裡的深意。
宣揚愛國情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民族品牌義不容辭的時代使命,但顯然不是通過在產品上堆砌漢字就能可以完成的,方塊字最大的魅力是在於本身蘊含的豐富內容,中華文化的燦爛光輝是源自於悠久文明的日月累積,設計師只有吃透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打造出體現民族特色的產品,這才是愛國這條情懷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打著國貨旗號消費國人好感度的行為,很難不說是品牌自殺式的自我放逐。
財報顯示,2017年李寧收入大漲至88.74億元人民幣,從2018年初至今,李寧品牌的股價累積漲幅超過30%,市值穩居在200億線上。不難發現,這場貼著「國貨崛起」標籤的營銷正朝著李寧品牌期待的方向前進,但時裝周后,出現的坐地起價以及秀款跟大貨款嚴重不符事件卻讓人不得不懷疑李寧品牌的誠意。
「中國李寧」的這場營銷,到底是國貨自強,還是單純用國貨吸引眼球,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李寧品牌的產品品質始終跟不上產品口號,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惡性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不能保證日後的良性運營,那麼勢必會寒了支持者的心。
倘若真是打著國貨旗號來消費國人好感度,那品牌真是自掘墳墓,必不長久。
設計跟不上頻頻出席時裝周噱頭的背後,是企業原創力和想像力的缺失。
李寧這次出現在秀場的產品,一度被指在設計上毫無新意,配色單一,款式老舊,logo簡單粗暴。產品設計跟不上頻頻出席時裝周的噱頭,這背後反映的是企業原創力和想像力的缺失,企業光顧著製造一個又一個噱頭來獲取流量,卻缺乏創新意識,這無疑是致命的,在當前舉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沒有創造力的企業是註定被淘汰的。
如果不說,多少人會以為這是90年代某場比賽現場,誰看得出是四大時裝周候場。
暴露一個企業原創力缺失的悲哀和無止境透支用戶情懷的耍賴,竭澤而漁,損耗情懷,終究不會是企業自救的良藥。初創時,李寧作為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 IP,靠著本身巨大的流量帶動企業發展,回歸後,品牌再度販賣昔日冠軍情懷,此舉顯然低估了新興的消費群體對時尚度和專業性的要求,高估了這位昔日國民運動員的影響力,創始人李寧的輝煌成績確實令國人為之驕傲,但這驕傲不能一直作為支撐企業發展的源動力,若是不能磨鍊品質、創新理念,即使有本土品牌的好感度加持,企業也終將被越來越專業挑剔的消費者拋棄。
「中國李寧」現階段看似成功背後,透支的是國人對國產品牌的支持與信賴,消費的是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支持,若是不能腳踏實地地鑽研設計發展之路,在國內外產品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中國李寧」不過是曇花一現,品牌所謂「復興」之路,也不過是海市蜃樓,終為泡影。
努力創新,專注產品,優化設計,提升品牌價值,這才是品牌長久發展的題中之意。品牌需要搞清楚的是,聲勢再大,你沾光的也不過是「中國」二字,李寧品牌價值本身何在?至少這次時裝周,我們沒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