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關注,擁抱我哦!
◆ ◆ ◆
柏靈筠這個角色,是我在看了《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最後一集,才特別喜歡她的。
故事中的靈筠,是個戲份不那麼多的女主,整個電視劇50集,她25集才開始出場。
雖然她演的是被皇帝親自下旨,賜給司馬懿的妾室,但通劇下來,卻絲毫不見她因為有皇帝這個倚仗而向司馬懿正妻張氏春華挑釁、張揚。
也沒有那種屬於妾室要向正室分權奪愛的野心和嫉妒,只要她出場,迎面撲來的絕對是她滿滿的情商在線的樣子。說話做事永遠那麼張弛有度,有理有節。
有人說:「不動則不傷。」
她這樣對人客氣有禮,是因為不在乎不愛司馬懿嗎?
當然不是,她正是在乎,所以才不屑將時間和精力用在那裡。試想,沒有過人的謀略和智慧,也不會被陛下委派來與司馬懿周旋了。
就像最後一集裡說:「妾也曾想過,青盧合亟酒,披紅騎白馬。但是,當妾認定老爺後,妾就覺得,這些名分不那麼重要。」
因為,在她的信念裡,從認識這個男人的那一刻,就有了遠比名分和自私的愛更為重要的事:她知道自己認定的男人的抱負,上可接青雲,下可懷江河,所以甘願為一子,與之一起對弈人生,成就一個男人的不世之功。
這裡的願為一子,是九死也不後悔的決心。是願做候贏追隨信陵君的忠心。也是一個女人,對自己認定之人所能傾其的所有。
雖然,因為新政推行,司馬懿與世族樹敵太多,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歸隱田園。但是靈筠卻甘願,做司馬懿埋在局中的棋子,讓司馬懿遠在千裡之外也能知曉時局。
可是,她的甘願,怎是這一兩句說的清道得明的呢?
自知自己的身份尷尬,但是卻常常酌情考慮在司馬府自己的所見所聞,哪些情況上報陛下,哪些不報。
哪怕遭人提防排斥,讓人怨恨,受盡各種委屈,也不曾亂了自己的分寸。
我想,當時就有了惻隱,有了想要關照保護這個男人,以及這個男人一家老小性命的念頭吧!
司馬懿身負重傷的時候,險些遭人直接殺害,是她懷揣欽差天子印信,擋在前面,讓司馬懿免於一死。
……
我一直覺得:靈筠的一生是不幸與幸運交織的一生。
不幸的是:她因長的貌美,又才華學識媲美於卓文君,所以被魏文帝曹丕所賞識,作為監察司馬懿一舉一動的棋子。
身為棋子,有時候就難免遇到別人的刁難,但凡遇到一點問題和事故出現,就一定會第一時間被別人將戳脊梁骨。萬般委屈,無人能懂,遭到別人的防備,還要與別人一直虛與委蛇。
幸運的是:在與司馬懿的朝夕相處和觀察中,自己懂得了愛情的真諦。
當認定一個人後,就想著要與他一起禍福與共,去成為他靈魂的知音,與他一起並肩作戰,一起對弈人生。而不是成為一位深閣怨婦,成為一名附庸。
畢竟,世事如棋局,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將死棋下活,亦是人生一大樂事。
如果說,張氏春華的愛,真實熱烈,容不得半顆沙子;那麼靈筠的愛,則更加的潤物細無聲,更加的難能可貴。
畢竟,司馬懿與張氏有同床共枕,患難與共二十餘載的夫妻情分,但是與靈筠卻始終是有名無實的假夫妻。直到最後一集,才終獲認可,收穫愛情。
可,硬是這,沒有分毫的回應,靈筠仍舊堅持自己心中所愛,並勇於在這被人猜忌和懷疑的日子中,努力為司馬懿及一家籌謀劃策,營造有溫度和希望的日子。
在司馬懿因為朝中一大臣死於自己家門口,而被迫下獄後,她就一邊要張氏求救於郭皇后,一面招呼司馬懿的學生,分清局勢,不可意氣用事。
而正是因為她的指點,讓事情有了迴旋的餘地。沒有往更糟的方向發展。
寫到這裡,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編劇會在最後一集,讓這個愛的如此真誠大氣的女子,終獲圓滿了。
就像司馬懿說的:「我認為的情,不是見色忘義的怦然心動,而是朝朝暮暮的相知相惜。而如今我對你的情,正是這真的割捨不下的相知相惜之情,我司馬懿只此一心,叫做長情……」
我想,正是她的這份難得的通透和大氣的愛,才讓司馬懿也淪陷了吧!還讓張氏主動營造機會。
我常常想:
我們愛上一個人可能永遠是因為價值觀相近。就像廖一梅說的,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奇,最難的是遇見懂得。
懂得,是愛情裡的最高級。
而柏靈筠正是因為懂得司馬懿的那些放不下的抱負和心裡的障礙,所以才會如此拎得清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正是因為她的這份懂得和通透,讓她收穫了自己想要的。
我想:在愛情裡本沒有所謂的付出與回報,權衡與計較。不愛才會計較,愛的話,哪怕傾其所有也會緊緊跟隨,並且主動營造條件。
我想,世間大底最美好的愛情莫過如此:
和你走走人生的路,並肩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並一起對弈人生!
就像舒婷的《致橡樹》裡說的: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
THE END-
你只是我的遺憾一場!
70億賠償,只為離婚,三星長公主——李富真,你是傻還是傻呢?
九寨溝地震,從他們身上讓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戰狼精神!
我的公眾號
(我是挑剔、搞怪、只愛小骨一人的殺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