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來到了嘉利明珠城一戶居家隔離居民家,給三口人每人發了一張「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解除告知單」,包括這戶人家兩個月大的寶寶……
站在門外的嘉利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蓓舒了一口氣。過去十幾天,是黃蓓擔任居委幹部10年來最有挑戰的日子。
2月8日下午,「上海發布」公布了確診病例活動區域與場所信息。當看到「靜安區:嘉利明珠城」幾個字的時候,黃蓓的心一下沉下去了。幾分鐘之後,小區31個居民微信群幾乎同時「炸開了鍋」……
(一)
這天下午,居民李傑(化名)正在家中看書,手機微信突然接二連三地響起。他拿起手機,看到他加入的「嘉利·某某樓棟群」與「社區防控議事群」都在上百條未讀內容。點進去,有人在群內不斷刷屏這樣的信息:確診的是哪幢樓?
嘉利明珠城是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轄區內一處商品房小區,有2219戶居民、26個樓組,成立了26個樓組群。樓組微信群內由本樓居民組成,並由樓組長、各黨支部選派的樓內黨員居民擔任的黨建聯絡員、業主代表與居民代表組成的「樓管小組」管理。還有為小區治理成立的四個專項微信群,以及一個由年輕業主自發成立「嘉利物業討論群」。31個微信群幾乎覆蓋了小區的所有業主。
「能感覺到,得知小區有確診病例,群內每個人都很恐慌。在群內,大家都在問:確診病例住在哪幢樓?還有密切接觸者嗎?小區公共場所嚴格消毒了嗎?」李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後來有人指責街道、居委、物業,都在幹什麼?我那時在想,我們小區是不是要封起來了?」
看到「上海發布」消息後的第一時間,黃蓓聯繫了疾控部門,取得了第一手信息。黃蓓也沒見過這陣勢,當時確實有點發懵。與此同時,共和新路街道也在「上海發布」上了解到這一信息,預判了可能發生的情況,做出預案,並派街道幹部火速增援該小區。黃蓓有了主心骨。
很快,黃蓓任組長的「嘉利明珠城疫情防控工作小組」通過小區各個微信群內的「樓管小組」與「群主」發布了首個小區官方信息:解釋了密切接觸家庭與樓道已由疾控中心進行了專業性的消毒;居委會會配合物業對小區樓道與電梯等公共空間進行定期消毒;確診病例居住在幾號樓幾室,目前家中有三位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中……
「這個小區『官方信息』發出來後,我感覺群內的氣氛有所緩和。」李傑說,大家開始正視與思考這件事情:接下來該怎麼辦?
畢竟,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了。
(二)
這天下午,居委辦公室內一派忙碌。
電話聲此起彼伏地響起來,持續到當天晚上8點半居委幹部下班。
有人打電話來問「小區會不會封起來,10號自己能不能去上班了」;有人想找居委會幫忙買口罩……
兩位不在微信群中的老年居民,站在居委會門口大聲喊「確診的是哪幢樓」;幾位居民站在小區花園內,遠遠盯著幾個拖著拉杆箱的外來人員到居委會登記信息……
這個下午,微信群內也沒有消停,不時有居民表示擔憂,一度有人要求居委公布病人及家屬的活動軌跡。
黃蓓一面帶領著居委幹部接聽居民電話、接待居民來訪,做好解釋安撫工作;一邊帶領著樓組長、黨員居民在微信群內耐心地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大家做好防護,不要恐慌,小區會按照疾控中心要求做好一切防控措施,居民與居委、物業一起配合,嘉利明珠城還是我們的美好家園……
通過與居民的交流,黃蓓敏感地察覺到居民有很多意見與訴求。「大家想要知道小區的防疫情況,對小區目前採取的防疫措施有任何意見、建議,都可以在微信群裡跟我說。」這天下午,黃蓓在微信群內說。
收集了前一天居民在群內表達的建議與訴求,2月9日,嘉利明珠城「每日通報」首次發布:針對居民的疑問逐條回答,比如小區按照疾控中心要求不會進行封閉;小區物業增加確診病例所在樓組的保潔消毒頻次,公共區域也由每日消毒2次增加為每日4次;醫學隔離住戶的生活保障和垃圾運輸由專人負責。同時公布了小區目前外來人員有多少?居家隔離人員有多少?解除隔離人員有多少?
2月16日嘉利明珠城的「每日通報」
「居民的恐慌、質疑大多來自於信息的不透明,那我們就公開出來!」黃蓓說。從此,嘉利明珠城有了「每日通報」,回應居民疑問、小區防疫信息全部向居民公開。
(三)
「每日通報」中有一個大膽的舉動:公布了居家隔離人員住在幾號樓幾室。
黃蓓的考慮是:公布出來,這是對大多數業主訴求的回應,也是對居家隔離者的一種群眾監督。
知道了誰家是居家隔離人員,居民可以成為居委幹部的「眼睛」。嘉利明珠城高峰時候有40戶居家隔離居民,居委幹部太需要居民一起來監督了。
重要的是,群內的樓組長、黨員居民在黃蓓的帶領下,始終在引導一種輿論:居家隔離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居家隔離人員為了鄰居的健康在家中隔離,這是做貢獻,大家要尊重他們,要為他們提供有溫度的社區環境。
通過引導,越來越多業主開始認同這樣的理念。在「樓管小組」組織下,嘉利明珠城迅速組成了一支為居家隔離者服務的居民志願者隊伍,為居家隔離者買菜、送快遞,讓居委幹部可以騰出精力做其他防控工作。
看到鄰居們對自己的友善,居家隔離人員也更加堅定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安心居家,堅決不出家門半步。
居委會不斷採納居民在微信群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居民提出,小區門崗測溫手勢不規範、未佩戴手套等,居委會督促物業進行了改善;有居民反映,在居委預約登記口罩後,再到藥房購買口罩,不僅要跑兩趟還要用掉兩個口罩,為了減少居民跑腿的次數,居委向指定藥房統一購買口罩後,按照預約號把口罩投放至居民的信箱,同時附上二維碼,居民拿到口罩後可以掃碼付款……
(四)
就在小區業主在群內激烈討論時,王麗(化名)憤然退出了樓棟業主群。
王麗兩個月前剛剛做上外婆,還沒享受到太多的天倫之樂,就傳來一個晴天霹靂:她的女婿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
她與女兒,以及兩個月的寶寶處在居家隔離中。2月8日之後,她又多了一個煩惱:如何面對小區鄰居的質疑。
「你們家是不是湖北來的?聽說你們家辦了滿月酒?」看到這樣的無端質疑,王麗受不了了,她選擇了「退群」。
壓力也傳遞到王麗的女兒身上——一位年輕的母親。
「一邊要照顧寶寶,一邊要擔心我的愛人會不會隨時死去。我沒有精力去回應什麼。」王麗的女兒通過微信向黃蓓傾訴。
一邊是痛苦的居家隔離者,一邊是為自身擔憂的居民,黃蓓說,自己對雙方的立場都能夠理解。
對群內的其他業主,她做耐心地解釋,打消他們的顧慮,「這戶人家並非湖北人,也沒有去過湖北,孩子沒有辦過滿月酒」,也請其他業主設身處地為居家隔離人員著想。
她一次次耐心地發微信與王麗以及她的女兒溝通,一次次第一時間解決她們的生活難題。她告訴王麗與她的女兒:確診病例出現後,小區居民,特別是住在一個樓棟的居民也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有居民說,我們也有孩子,為什麼她不能對我們的質疑有所回應,讓我們放心;有居民上班,平時關係很好的同事聽說他來自嘉利明珠城,離他遠遠的。」
王麗(化名)與黃蓓互通微信
源於對居民區黨總支的信任、對黃蓓的信任,雙方都願意聽、聽得進,隔閡在慢慢地消失。
不久前,有幢樓組全體業主請黃蓓向這戶人家轉發了一條微信:希望他們全家平安渡過難關,希望寶寶健康成長!還有居民託居委會給她家送來了滿滿一箱大紅棗。
王麗與她的女兒看到微信與紅棗後,哭了!王麗說,女婿即將痊癒出院,他們決定,出來後第一件事就是報名捐獻血漿,回報祖國,回報好心人。
(五)
一場確診病例風波,讓嘉利明珠城社區氛圍一度跌到過谷底,也讓嘉利明珠城的社區氛圍從來沒有這麼好過。
看到黃蓓遊走在各個業主微信群之中回應業主訴求,有業主主動提出:給你在業主中徵集幾個「群秘書」吧!
徵集令一發,秒殺!一位律師、一位全職太太、兩位年輕的在職居民主動當起了黃蓓的「群秘書」,將群內每天居民提出的幾百條疑問和建議收集整理,匯總編輯成文檔發送給黃蓓。他們讓黃蓓用語音回答,再整理出來作為小區「每日通報」的素材。
在業主居民再三要求下,黃蓓對小區發布了志願者徵集令。除了在小區防疫一線連續作戰的56名「明珠」黨員志願者外,一下站出來好多居民志願者,讓黃蓓驚喜的是,不少00後、90後年輕人也出現在社區抗疫第一線。
志願者們在微信群裡認領緊急任務,協助居委幹部完成2219戶的防疫工作告知張貼;幫助有困難的鄰居領取快遞並送上門;從早上8點到晚上5點排班接力門崗執勤;配合居委為居家健康觀察的家庭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務。
居委會收到了居民和社區單位數萬元的無償援助,有口罩、額溫槍、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急需物資,用在了居委與物業的一線工作人員身上。就在記者採訪時,1000斤蔬菜被運到了小區。這是一位業主居民發動自身資源,聯繫社會企業無償送來的物資,將分發給志願者居民、高齡老人和居家隔離人員。
1000斤愛心人士捐贈的蔬菜被放在袋子裡,將送給小區志願者、高齡老人與居家隔離者,附上寫著「祝健康」的字條。
曾經困擾小區的快遞在門口堆積成山的情況,也不再發生了。哪幢樓內居民去大門口取快遞,都會在群內招呼一聲,將整幢樓其他業主的快遞都取回來,有人還會拉上物業的平板車把快遞拉回來。
「關鍵時刻,街道基層黨組織要做『定海神針』,身體力行、衝在前面,堅定傳遞正能量聲音,才會取得居民的信任與支持。」黃蓓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記者發稿時,從共和新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傳來好消息:靜安區衛健委回復,此前公布的確診病例——嘉利明珠城這位居民,也就是王麗的女婿,已經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