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與1960年代

2021-01-13 騰訊網

[摘要]他大聲宣告,時代正在快速變遷,沒有人可以擋住歷史前進的腳步。他警告政客,要傾聽人們的吶喊,不要在阻擋在路上

你不需要一個氣象人告訴你風往哪裡吹——鮑勃·迪倫

都說狄倫是六十年代時代精神的反映。

的確,當他在1961年二月,背著吉他和破舊皮箱從白雪冰封的明尼蘇達來到了紐約格林威治村時,那確實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1963年五月,他的第二張專輯《自由自在的狄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出版,宛如一顆原子彈墜落在六零年代初的騷動之秋。

專輯中,二十一歲的狄倫寫下六零年代的國歌:〈隨風而逝〉 (Blowin』 in the Wind)。

從現在來看,這首歌或許有太多晦澀意象,而沒有一般抗議歌曲的具體內容。但在當時,這首歌的意涵對聽者來說卻是清晰無比;所有聽者都能穿透那些薄霧,知道當狄倫認真地質問「要多久時間,某些人才能獲得自由」時,他指的是種族不平等;當他唱道「砲彈要在空中呼嘯而過多少次,他們才會被禁止?」,他指的是核子武器。

這首歌真正巨大的力量不在於是否有深刻的社會分析,或是否能煽動人們起來行動,而是他抓到了那個時代空氣中微微顫動的集體思緒,說出許多年輕人面對時代的困惑。他們知道眼前的世界正在經歷巨大變動,一切既有價值都正在被顛覆;他們渴望改變社會,也希望追求個人的自主,所以要對抗一切傳統權威。但是要去哪裡尋找改變社會的答案呢?狄倫的回答是,不要接受任何既有權威賦予的答案,要自己去風中尋找;而最可怕的是不去尋找,而是沈默、冷漠與不關心,拒絕去觀看這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個人要有多少雙耳朵/他才能聽見人們的哭泣?

一個人要轉過頭多少次/他才能假裝什麼都沒看見?

同樣是在那一年,六零年代學生運動最重要的組織SDS(民主社會學生聯盟),發表青年革命者對世界的看法:「修倫港宣言」。這份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我們在舒適中成長,但是我們卻不安地凝視著這個環繞我們的世界。這正是和〈隨風而逝〉一樣的理想主義,一樣對權威的拒斥?——他們拒絕直接承接傳統自由主義或共產主義所提供的答案。

這也是狄倫的態度。他在關於這首歌的訪問中談到,太多人想要提供給他答案,但他並不想接受。他要自己尋找在風中飄盪不定的答案。

〈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則用韓波式的超現實象徵,堆疊出一部核戰過後的黑暗啟示錄:悲傷的森林、垂死的海洋、被狼群包圍的嬰兒、不斷滴血的樹枝、上千個沒有舌頭卻仍在講話的人……。1962年十月的古巴飛彈危機,是戰後核武威脅最接近邊緣的關鍵時刻。

在〈戰爭的主人〉(Master of War)中,狄倫開展他對權力體制的具體批判,質問掌權者如何操弄戰爭機器以獲得權力和金錢。這些掌權者不僅是政客,也是軍火業者——在那個時代,許多人認為軍工複合體可能是美國真正的統治集團,甚至是暗殺甘乃迪總統的兇手:甘乃迪就是死於那一年(1963)底。

你們這些戰爭操弄者/你們打造了所有的槍枝/你們打造了死亡戰機/你們打造了超級砲彈/你們躲在牆後/你們躲在辦公桌後/我只是要你們知道/我可以看穿你的假面

那一年的8月28日,在華府的林肯紀念堂前舉行了百萬人民權大遊行,金恩博士發表他撼動世界的「我有一個夢」演說。多位重要黑人白人歌手輪流在他們一生最大的群眾場面演唱,並一起大合唱了〈隨風而逝〉。這首歌乃是才剛剛發表,且是由二十出頭白人男孩寫的歌,卻和另一首民權運動聖歌〈我們一定會勝利〉(We Shall Overcome)一起成為民權運動的國歌。狄倫也演唱了自己的歌。

1964年一月的新專輯《時代變了》(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更成為新世代最壯闊的政治宣言。

專輯同名歌曲如同〈隨風而逝〉一般,企圖召喚人們拒絕成為舊思想的俘虜,勇敢向新時代起義。

他大聲宣告,時代正在快速變遷,沒有人可以擋住歷史前進的腳步。他警告政客,要傾聽人們的吶喊,不要在阻擋在路上;在你們辦公室的外面,一場戰爭正在進行,並且將撼動你們的牆壁,讓你們無法再安逸地閉起眼睛。他更警告父母,不要批評你不瞭解的東西。你的兒女已經不是你能掌控的。如果你不能伸出手幫忙,那就不要成為變遷的阻礙。

而所有人都要知道:

你最好要趕快開始奮力往前泅泳,

否則你就會如大石般沉落海裡。

1964年,青年理想主義開始更熾烈的竄燒。夏天,民權運動組織者展開了「自由之夏」,北方大學生去南方參與民權運動;冬天,柏克萊大學展開言論自由運動,抗議學校禁止反越戰抗議,八百多名學生被警察逮捕。次年四月,全國性學運組織SDS發動第一次的全國反戰遊行。這些都只是六零年代後半更廣闊的青年革命的開始…..

《時代變了》在1964年一月發行,但正是在這一年,當狄倫寫下最好的抗議歌曲時,他也將親手敲碎所有人自以為是的妄想,開始自我解構眾人以為的形像與標籤,開始告別革命,不再回頭 。

他的下一張專輯就叫作「包布狄倫的另一面」。

接著從1965到1966年,他連續發表三張搖滾專輯。狄倫在三張專輯中給人們的音樂是更深沈、繁複、黑暗。而這些搖滾專輯的確也預示了六零年代前期的樂觀主義到了六零年代中期後變得更加晦澀,人們的純真開始變得更加世故。詹森總統開始轟炸北越,戰場上血腥的照片震撼美國人民,反戰運動越趨高昂。持續十年的非暴力民權運動未改善黑人的具體處境,黑人貧民區不斷出現暴動。尤其到了1968年四月,金恩博士被暗殺。兩個月後,競選總統的參議員羅伯甘迺迪被暗殺。反戰的學生運動對於不能阻止越戰感到困惑與痛苦,一派學生組成了「氣象人」組織,決定在美國國內進行恐怖行動,「把戰爭帶回家。」

用六零年代參與者、後來成為知名學者的季特林(Todd Gitlin)的比喻:六零年代前期的希望時光,轉變成後期的憤怒歲月。狄倫在這三張搖滾專輯彈奏出的噪音,正符合即將來的狂亂風暴。

然後,在1965年的一首「Farewell Angelina」歌中,他說 「天空正 在爆發,我要去一個安靜的、地方」。而他真的去了。

66年夏天他發生巨大車禍,接著消失於人們視野中。1967年,在嬉皮的花朵與黑人的暴動中,他躲在地下室用音樂重構一個「古老的、奇怪的美國」 。他甚至沒有參加最象徵六零年代的胡士託(Woodstock)音樂祭。

然而,狄倫真的離開了六零年代嗎?他的影子仍然如幽魂搬纏繞著新時代的抗議:主張暴力的激進學生組織「氣象人」(Weathermen)的名稱是來自他的歌曲「地下鄉愁藍調〈地下鄉愁藍調〉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黑人組織黑豹黨在印製機關刊物時,徹夜聽他的〈孱弱者之歌〉(The Ballad of a Thin Man)——黑豹黨主席席爾(Bobby Seale)說這首歌的意涵與黑人處境如此相關。而在更多現場抗爭場合中,他的歌曲就是那些盪在空中的旗幟與標語……

然後,他在1967年之後接連出版幾張歌詞更內省性、宗教性,音樂則更傳統、鄉村的專輯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如此地不合時宜。尤其披頭四在68年發行了他們「寂寞芳心俱樂部」,滾石發行了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似乎都反映了時代之的躁動。

但從現在的眼光回頭來看,狄倫或許又再一次成為時代的預知者呢。因為即將來臨的七零年代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六零年代狂囂的搖滾反文化在三個搖滾巨星先後死亡後,開始消沉;嬉皮的燦爛花朵也早已凋零;一整個世代的騷動最後選出一個共和黨的總統尼克森。許多人 。狄倫的保守與內省,正是預知了狂飆之後的沈澱。

他曾這麼唱:「某件事正在發生,但你不知道這是什麼」(出自Ballad of A Thin Man)。這確實是許多人對那個巨大變動的時代的困惑,但狄倫似乎比所有人都更清楚。人們不需要一個氣象人告訴他們風往哪裡吹,但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狄倫似乎正是六十年代的氣象人。(文/張鐵志)

轉自「新青年藝術沙龍」微信公眾號(duan_shaofeng),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她和鮑勃·迪倫一起走過的年代
    《放任自流的時光:一九六零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我與鮑勃·迪倫》  (美)蘇西·羅託洛 著  陳震 譯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1年11月鮑勃·迪倫是美國乃至世界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稱為「迪倫第一位真愛」的美國藝術家蘇西·羅託洛今年2月底在美國逝世,她撰寫的回憶錄《放任自流的時光》近日被引進國內出版。蘇西是間接而深遠地影響了迪倫音樂創作的女人,在上世紀60年代前期,她一直和迪倫居住在紐約。在書裡,她娓娓道來和迪倫的愛情以及她所親歷的以格林威治村為基地的民謠復興運動。本書的名字,也是受了迪倫在1963年發行的他最重要的專輯名稱《放任自流的鮑勃·迪倫》啟發。
  • 鮑勃•迪倫是誰?
    鮑勃•迪倫(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有重要影響力的美國唱作人,民謠歌手,音樂家,詩人。迪倫成名於1960年代,並被廣泛認為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的代言人。
  • 《鮑勃-迪倫完全收藏》震撼上市 迪倫的歌你會幾首?
    《鮑勃-迪倫完全收藏》全國樂迷翹首期盼!「民謠之王」鮑勃-迪倫(Bob Dylan)於今年4月6日和4月8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為內地歌迷們奉獻精彩震撼的演出。作為跨越半個世紀的、堪稱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鮑勃-迪倫不僅改變過搖滾樂的歷史,也深深影響了許多音樂領域之外的名人,最著名如「蘋果教父」史蒂夫-賈伯斯。作為迪倫的首次登陸中國內地舞臺,媒體、樂迷中掀起了一陣「迪倫熱」。長期以來,鮑勃-迪倫的專輯在中國的正式出版物一直很匱乏,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民謠教父」在中國的推廣與傳播。
  • 我是傳奇——鮑勃•迪倫
    1946年鮑勃•迪倫六歲,隨父母搬遷至明尼蘇達州的希賓鎮。土路、樹叢、礦坑、鐵軌,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而他卻為之著迷,因為那是最好的寫作題材——純真、質樸。超越同齡人的感受力,猶太家庭的教育重視,鮑勃•迪倫9歲寫詩,10歲彈唱。
  • 是鮑勃.迪倫詩歌集還是鮑勃.迪倫歌詩集?
    借鮑勃.迪倫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東風,兩岸文化圈各自集結了一幫人馬翻譯並出版了鮑勃.迪倫歌詞集。無論受眾的多寡,都堪稱是一大文化盛事。
  • 傳奇歌手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被贊詩性力量
    美國著名搖滾、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有音樂天賦 也對詩歌興趣濃厚鮑勃•迪倫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0歲時便自學了口琴、鋼琴和吉他,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中學畢業後的鮑勃•迪倫開始對詩歌產生濃厚的興趣,他曾深深沉迷於垮掉派詩人凱魯亞克的世界,執著地相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音樂和詩歌就這樣開始伴隨他的人生。
  • 鮑勃-迪倫演唱會謝幕 舞臺功力不減當年(圖)
    昨日北京演唱會現場,今年已經70歲的鮑勃-迪倫舞臺功力依然不減當年 臺前的一盞投影燈把迪倫彈鍵盤的身影隱約投射在他背後的背景布上,模糊的整體效果極像是人們想像中的「60年代」。幕布一直空白到最後的三首歌,滿屏的火焰和一個眼睛帶著皇冠的紋樣一一出現,含蓄卻引發聯想。迪倫的裝束符合歌迷的想像,略正式的牛仔帽,西服和緊身褲都是他的標誌性打扮。
  • 《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
    《鮑勃·迪倫詩歌集  (1961—2012)》  (美)鮑勃·迪倫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鮑勃·迪倫詩歌集  (1961—2012)》>  (美)鮑勃·迪倫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授獎詞這樣評價鮑勃·迪倫:迪倫與布萊克、蘭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亞比肩而立。
  • 拿了諾貝爾獎後鮑勃·迪倫用歌寫文章?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拿了諾貝爾文學獎後,鮑勃·迪倫開始用歌聲寫文章了?  美國當地時間3月27日午夜,鮑勃·迪倫時隔8年發布一首長達17分鐘的新歌,引發廣泛熱議。
  • 諾貝爾獎得主鮑勃 迪倫經典歌詞歌曲回顧
    迪倫是一位重要的行吟歌者,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他曾多次獲得葛萊美獎,2000年為電影《奇蹟小子》創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鮑勃 迪倫被《時代》雜誌選入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人名單,他影響的音樂人中有大衛 鮑威、約翰 列儂等等。鮑勃 迪倫不僅改變了搖滾樂的歷史,也影響了無數音樂領域之外的人。
  •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作品走紅
    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記者注意到,有關鮑勃·迪倫的圖書開始在網絡上走紅。  在京東商城上,有4本在售的與鮑勃·迪倫有關的圖書。一本鮑勃·迪倫自己創作的《編年史》,包括中文版和原版進口圖書。
  • 音樂人鮑勃-迪倫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最偉大的文化符號、民謠搖滾教父、反戰英雄、音樂界傳奇……對於鮑勃·迪倫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人們給予了很多標籤。但鮑勃·迪倫說這些標籤「沒有一個是靠譜的」。  「無論我到哪裡,我都是一個60年代的遊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蹟,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的匠人。我處在被文化遺忘的無底深淵之中。」他曾這樣說。
  • 鮑勃·迪倫這本曾在地下秘密風行的書,竟然這麼酷!
    1964—1966年,正值創作巔峰的鮑勃·迪倫寫下了一部難被定義的作品,出版前,書稿就在地下秘密風行。在書中,19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各層面交織衝撞的景況,被迪倫割裂、打亂,重新編排,織入不少歌詞的原形或變體,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現實之歌。
  • 《鮑勃·迪倫詩歌集》
    如今,收錄鮑勃·迪倫半個世紀創作經典的《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O12)》與中國讀者見面,這本書是他本人反覆修訂的,還首度公開珍貴手稿。 全書共分為《暴雨將至》《地下鄉愁藍調》《像一塊滾石》《敲著天堂的大門》《慢車開來》《帝國滑稽劇》《紅色天空下》《「愛與偷」》八卷,收錄了迪倫31張經典專輯的共369首作品。
  • 鮑勃迪倫上海大展明啟幕:歌與藝術,那些悵惘與愛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曾為鮑勃迪倫五張專輯撰寫過唱片封套說明文字的比爾弗拉納根的文章,該文談及了迪倫的詩歌、文學、藝術。鮑勃迪倫(1941- )是一個啟發世界六十載的文化符號。他從詩歌、文學、藝術,變幻無盡的愛和悵惘,以及各種類型的音樂中擷取精華,創作出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曲目。
  • 諾獎今晚頒獎,《鮑勃·迪倫詩歌集》中文版明年出版
    諾獎今晚頒獎,《鮑勃·迪倫詩歌集》中文版明年出版 澎湃訊 2016-12-10 14:14 來源:澎湃新聞
  • 鮑勃·迪倫詩集裝進薯片袋引爭議
    鮑勃·迪倫詩集分為8本小冊子,被裝進8個薯片袋子裡。  在鮑勃·迪倫親自反覆修訂的英文版的基礎上,廣西師大出版社歷時一年翻譯、編輯、裝幀、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的詩集中文版。隨著該書的面世,該書8本詩歌集小冊子,被裝進了薯片袋子裡與讀者見面的裝幀設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議論。有業內人士認為,薯片袋子裡裝書籍,這種方式所未有,實為一種有創意的營銷。與此同時,也有人覺得,這屬於一種過度包裝,這種噱頭對閱讀本身並無助益。
  • 克蘇魯神話、不可知論與鮑勃·迪倫
    我希望能以六十年代的人物、事物、運動和思想為線索,串聯起其他年代、文化和領域的符號、元素、物事,跨領域探討其間的共性、規律和文化/亞文化的演變。或者,僅僅作為一種好玩的思維遊戲。第二篇:克蘇魯神話、不可知論與鮑勃·迪倫關鍵詞:傳說、自然哲學、認識論、非理性、六十年代註:本文比上篇略長。
  • 汪峰、周雲蓬等助陣《鮑勃·迪倫詩歌集》音樂讀詩會
    沙龍圍繞迪倫展開,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旗下文化品牌「新民說」以及合作夥伴飛地聯合引進的八色薯片袋包裝的《鮑勃·迪倫詩歌集》成為焦點。該書是經迪倫親自修訂的權威版本,由西川、馬世芳等多位著名詩人,資深譯者聯袂移譯。在沙龍現場,嘉賓們朗誦多首迪倫名作,詩人兼資深譯家西川、陳黎念誦了自己譯筆下的迪倫,陳黎還為大家播放了他珍藏的迪倫影像。同時,作為迪倫主題沙龍,音樂自是不可缺席。
  • 第247期封面人物:鮑勃-迪倫(Bob Dylan)
    鮑勃-迪倫  經常有消息稱,在歐美樂壇最具影響力的「民謠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將來到中國登臺演出,但由於Bob總是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成行,不禁讓人習慣性地懷疑起其真實性。可以說,他的音樂對理解和分析6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  對中國來說或許還有些陌生  鮑勃·迪倫從1961年4月11日第一次在紐約登上舞臺,此次鮑勃·迪倫在國內的演出恰逢五十周年的重磅紀念,再加上他本人特意要求不得提高門票價格,此次的演唱會無疑將會吸引一票資深樂迷前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