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瑪格
不知有沒有人像我一樣,厭倦了現今電視和網絡上的閨蜜互撕橋段。
糟心的情節太多,以致於很多人一提起閨蜜,就很容易想到塑料姐妹情,想到宮鬥、搶男人、狗血言情劇,仿佛女性的友誼多麼脆弱,多麼經不住考驗。
可是啊,我們女孩子的友情,從來都不是那樣粗暴簡單。我們會一起逛街,談論高年級的學長,道盡每一份曲折婉轉的少女心緒,可我們並不只談論這些。
當時間繼續向前,我們褪去嬰兒肥,握緊拳頭,高跟鞋在地上鏗鏘作響。我們相視一笑,成為對方的鏡子、戰友、同盟。
最初給我這一啟示的,是韓國電影《陽光姐妹淘》。
看之前,我一直以為它是典型青春片,通過書寫集體回憶,引發觀眾的共鳴。然而實際看到,卻發現它比我想像的要殘酷得多。
因為它用了很大篇幅,描繪青春散場之後的故事。
七個花樣少女,結束陽光燦爛的高中時代,迎來慘澹人生。想當畫家的女孩,成了家庭主婦;英姿勃勃的女孩,身體第一個垮掉;口無遮攔的女孩,學會了裝模作樣。有人淪落風塵,有人惴惴不安地賣保險。
沒有人實現夢想。她們毫無意外地長大、變老,融入芸芸眾生。
可怕的是,這些今昔對比,就是平凡人的必經之路。
電影中段,兩個落魄的中年女人去探訪老同學,發現那個曾被父母奉若明珠的女孩,如今在夫家端茶送水,任人責罵。探訪結束後,其中一人感慨道:生命就儘是他媽的空虛,不是嗎?
我幾乎立刻想到《七月與安生》裡,七月的母親幽幽地說,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是會辛苦的。
太空虛了,太辛苦了,當女孩們在hard模式裡苦苦支撐,影視節目、網絡文章卻頻繁上演著閨蜜互撕的戲碼,簡直有種雪上加霜的殘忍。
好在《陽光姐妹淘》沒有拿「女孩間的勾心鬥角」當噱頭。年長的朋友們重新聚在一起,打群架、說黃段子、跳舞,為各自的困境出謀劃策,場景心酸又治癒。
這才是我所認為的女性友誼,既可以為少女時代錦上添花,也可以為疲憊的成年人雪中送炭。它建立在悲涼的人生底色之上,將日漸沉澱,變得厚重綿長。
也許你要說,才不是呢。女孩子的友情沒有那麼理想化。大家就算不互撕,也會互相嫉妒,互相較勁,有各種黑暗心理。
是,的確有這一面。可這就像男孩們的友誼有講義氣的,也有只能同甘無法共苦的酒肉朋友,我們都是人,是人就難免有私心。
《陽光姐妹淘》裡,其中一對好友的關係就非常複雜。樣貌平平的娜美,憧憬著美麗的秀智,想與她交朋友,卻屢遭拒絕。兩個女孩經歷一番推心置腹,好不容易成了朋友,娜美卻無意中發現,秀智與自己暗戀已久的男生在一起了。
從此娜美望向秀智的眼神,變得複雜酸楚。也許每個女孩,都遇見過秀智那樣高不可攀的競爭對手,仰慕、悲傷、嫉妒、自卑混雜在一起,組成回憶裡最驚心動魄的一環。
而這已經是非常輕柔的處理了。《七月與安生》裡,兩個好友為了一個男孩決裂,把多年來的友情破壞得血肉模糊。眼看著一出狗血三角戀即將上演,她們卻丟盔卸甲,不約而同地放棄了男孩。究竟什麼才是不可失去,她們心如明鏡。
甚至可以剖析得更深。《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兩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互相觀望,彼此較量,在漫長歲月裡交付柔情與敵意。那是一種盤根錯節、微妙至極的心態:刺痛我的是你,成全我的也是你,只有我們站在一起,才能觸摸到世界稍縱即逝的真實。
這也是女孩子的友情,矛盾密布,愛恨交纏,但它沒有靜止不動,而是被女孩們嚴格審視、條分縷析,引發了反思與成長。男孩們喊著兄弟如手足,情義比海深,其中固然有熱血笨蛋的浪漫,但女孩們的坦蕩和誠實並不遜色。她們承認關係中的幽暗之處,然後戰勝它們。
幸運的是,我也有這樣的朋友。
我們曾經像《陽光姐妹淘》裡的好朋友一樣,無法無天地折騰,痞裡痞氣走四方,也曾像七月與安生一樣,有過爭吵和磨合。我們會定期坐下來,嚴肅地談論彼此和自身,等待靈光乍現,完成新一輪的頓悟與成長。
而如今,友情成了所有人際關係裡最寬鬆的鏈條,妥帖又自在。
因為在其它關係裡,我們是女兒、妻子、母親、職員,有特定的角色和責任,但在好友面前,屬性與身份降到了最低。我們百無禁忌,時而大大咧咧,時而多愁善感。物理距離和見面次數也變得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待在一起,就又變回輕盈自由的主人公。
而且最難得的是,因為互相懂得,互相珍惜,當困難來臨,好友的救援總是格外專業,溫柔一擊,直達心底。
她們也不僅僅是一種「人脈」,而是成為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用她獨有的性格,用我所不具備的優點,打開一個新世界。那世界也擴充了我的認知。同樣,我的每一步前進,也將為她揭開新鮮的旅程。
也許這才是大多數女孩的友誼,它經過時間的淘洗,巋然不動地立在那裡。無論何時回頭,它都在。
生命中確實有一些人際關係斷裂了,流失了,但也有很多情誼留了下來。我們女孩子的關係,沒有那麼脆弱,也沒有那麼膚淺。我們並不總是為了男人爭風吃醋。
我們也可以堅韌、剛強、豪情萬丈,同時不失細膩和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