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的描寫,可見是追尋著《舊約》的蛛絲馬跡,創造了一個按照預表出現的彌賽亞——耶穌。比如耶穌的降生地點伯利恆,就是一個充滿了故事的地方。
在《聖經》裡面,迦南表示的是「流著奶和蜜的美地」,示劍原意是「肩膀」,表示能負擔重任,是「有能力」的地方。伯特利原意是「神的家」,表示的是基督的身體……這樣的隱含信息在聖經故事裡隨處可見。這些地名都跟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有關。
要數最出名的當然就是耶路撒冷,這是聖城。然而和耶路撒冷一牆之隔的伯利恆卻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伯利恆是耶穌被預言降生的地點,事實上新約故事記載的耶穌降生也是在伯利恆。因為伯利恆是大衛的故鄉,而耶穌是大衛的根,所以瑪利亞和約瑟不惜千裡迢迢趕到伯利恆,在那裡生下孩子。就為了實現這句話:「因為將來有一位統治者要從你那裡出來, 牧養我以色列民。」這是《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前提「猶大地的伯利恆啊, 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
《馬太福音》記載,應驗了《彌迦書》中的這句話:「伯利恆的以法他啊, 你在猶大諸城中雖小, 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 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者; 他的根源自亙古,從太初就有。」
我們仔細看《馬太福音》和《彌迦書》的說法,前者說伯利恆「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而後者卻說:「在猶大諸城中雖小」,如果說新約故事的作者有意要迎合舊約預言的話,完全可以照搬彌迦書的說法。
這些細微的差別有什麼含義呢?
伯利恆在聖經故事裡,是屬於以色列,屬於分裂後以色列南國猶大地,位於猶大山地南部,耶路撒冷以南。地理位置來說跟耶路撒冷毗鄰,因為屬於山地,地勢上也比耶路撒冷高一點點。
跟伯利恆有關的故事得從雅各改名以色列之前說起。因為底拿受辱,西緬和利未殺了城中男丁,導致雅各一家在迦南地無法立足。上帝指示雅各帶著家族遷移,到伯特利去,在那裡為上帝築壇。其實這個時候「伯特利」只是上帝喊出的名字,現實中應該還不存在叫做「伯特利」的地方。那時候,雅各到了迦南地的路斯,上帝給然後雅各改名「以色列」,並應許以色列「君王從你出」,還把應許給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地都賜給雅各。
在上帝和雅各說話的地方,雅各立了石柱,並且把這個地方叫做伯特利。
但是不知何原因,雅各又從伯特利起身,前往以法他(後改名伯利恆),在這過程中拉結難產死了,葬在以法他路旁。這次拉結生下的兒子,原本拉結臨終前叫他「便俄尼」,表示是「愁苦之子」,但是雅各認為應該改名為「便雅憫」,意為「交好運之子」。
結合前後故事情節來看,雅各的家族在伯特利生活,這裡就作為他後裔的故鄉。但是以色列民族的遷徙並未停止,在《路得記》中,路得和婆婆拿俄米無法在摩押地立足,又聽說了耶和華眷顧自己的子民,於是就婆媳倆就一路乞討回到了故鄉伯利恆。
拉結原本出身富庶但是嫁給雅各後四處遷徙,在感情和生子問題上跟自己的姐妹爭風吃醋,也受盡了苦楚,所以相對於拉結來說,這大半生的旅程都是愁苦的。然而雅各是一個開朗的人,他卻認為自己在神的應許下,是可以交好運的。即使雅各一直在逃亡和遷徙中,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
其實雅各的人生歷程跟以色列民族的命運非常相似,雅各頑強的精神也是以色列人身上所具備的。伯利恆這個地方真正出名是因為大衛和耶穌。撒母耳在掃羅背棄神的旨意之後,失望之餘按照上帝的指引到伯利恆膏立了大衛。可見,大衛是出生在伯利恆並在這裡長大的,而作為大衛的「根」耶穌也出生在那裡。
於是伯利恆就有了神之子誕生地的屬靈意義。
但是伯利恆從來都不是顯赫的地方,而是朝聖之路的中轉站。古代希伯來人以其頑強吃苦的精神,一路遷徙,進入迦南美地,一直到建立神居住的聖城,這一路的故事就是《聖經》的故事雛形。所以伯利恆在《彌迦書》中,是「雖小」的城,但是它將孕育猶太人的王,先知在寫下預言的時候,是帶著驕傲的。但是先知並不知道這個「王」不是為了榮耀自己而來,也不是為了讓猶太人重獲榮耀而來,而是肩負了沉重的使命。
但是《馬太福音》的作者,已經知道這個「王」遭受了怎樣的折磨,懷著怎樣的使命犧牲了自己,所以他說伯利恆並「不是最小的」,卻孕育了救世主。隱含的意思就是:耶穌並不是有罪的那個,有罪的是除卻耶穌的全人類,但是無罪的耶穌卻贖清了全人類的罪。
雅各在伯利恆埋葬自己深愛的妻子,後來希律王為殺死猶太人的王,下令屠殺伯利恆兩歲以內的男嬰,化為枯骨的拉結也為自己的後人哭泣。相比耶路撒冷的榮耀,伯利恆背負更多的是愁苦,但是愁苦從來沒有壓垮猶太人,在愁苦中,他們從未失去希望。
大衛從伯利恆到耶路撒冷,從卑微的小子奮鬥成為一代君主;而耶穌從伯利恆馬棚裡出生的嬰兒,成為億萬民眾信仰的救世主。伯利恆孕育了偉大的人物,卻從來都沒有顯現自己,而是讓耶路撒冷成為聞名世界的聖城。
所以說,從伯利恆到耶路撒冷,是一條向神的道路,其中有猶太人的愁苦和歷史的滄桑,也有猶太人的好運和神的應許。就像耶穌被縛十字架一樣,以最大犧牲換取新天地的到來。因為苦難之中也孕育了最豐碩的果實。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