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眾和演員之間,存在一個怪坡。
演員個人在進步,但觀眾對演員的需求,很少改變。也就是最開始時候,對演員的印記,會一直伴隨著演員演藝生涯的始終。
一旦到了一定高度,演員會佔有最好的資源,其個人的進步,勢必突飛猛進。這時候,演員個人素質,會導致兩種狀態出現。
一是人太笨,所有的問題都繞回到他自己擅長的話題裡。而他所謂的擅長,也只是道聽途說的皮毛而已。這時候,其豐盈的聲名和貧瘠的底蘊,撕扯為巨大的扭曲感。這種扭曲,會作用到其影視作品裡。觀眾早晚會發現,一個裝聰明的傻瓜。一個裝有學問的文盲。這時候,觀眾的任何失望,都有不為過。
這個名單可以列一大堆,但這裡就是不說。
另一種則是,演員飛快地進步,但觀眾會把他當初最為人所知的角色替換為本人。這尤其在以喜劇起家的演員身上,體現明顯。
如周星馳,當知道生活中的周星馳,遠不是電影裡的那個周星星的時候,很多觀眾會出現失落感。甚至會懷疑,其創作上的真誠。
但創作就是創作,創作只是創作者本身的幾分之幾而已,遠不是全部。否則那個被他們喜歡的角色,一定單薄得可怕。
這時候,演員另一個轉型期到來了。這個轉型期,甚至比嶄露頭角更難。
所以宋丹丹會感謝《家有兒女》,因為「讓八零後的孩子,再一次認識了我」。這種自知之明,非常難得。
很多演員選擇往更高處走,如丹尼爾·戴·劉易斯,他選擇躲起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他角色不多,但每一個角色都登堂入室,青史留名。
最近大神選擇退出,徹底不和你們玩了。
這個人本身是真正的豐富,是演員中神一樣的人物。對於神,觀眾只有跪拜,不敢去質疑。
陳道明有點像他。
親身告訴你什麼叫,清高。
一名優秀的演員必須要非常非常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
那麼我們在任何的場合的時候,不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鏡頭前還是在公眾前,我們都要把我們自己的優勢非常強烈地去表現出來,就是我們指的揚長避短。
在表演實踐過程當中,有些同學並不是真正地能夠了解自己,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舞臺上的優勢,在鏡頭前的優勢或者是說他的一些表現的優勢,都不是很了解。
每一位演員都要發掘自己的特質。
發現自我,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鏡頭前首先要做到自己的鬆弛、放鬆、自由、大膽。
表演教學裡面來講總說解放天性,解放天性,解放天性。那麼這種解放,其實最根本的就是來源於你的放鬆,不論在舞臺上還是在鏡頭前一定要達到自己全身心的放鬆,全身心的解放,這種解放來源於心裡。
心裡真正放鬆了注意力集中了,才能夠達到外部形體的一些肌肉的鬆弛,形體的控制等等。
很多演員在試鏡之前,或者是試鏡的時候就非常緊張,不知道該做什麼,發揮的總是不是很好,那麼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有雜念,才會導致你在舞臺上在鏡頭前不知道該做什麼。
姜文是爆脾氣,他有他自己的處理方式。他看到了問題,他的脾氣又不能讓自己憋著,他選擇說出來。民間說他是,罵人。
但也有梅裡爾·斯特裡普和黃渤這等絕頂聰明的人。他們的方式是裝傻。把自己適當降到最普通的觀眾,可以理解的程度。
他們在和觀眾,玩。
《穿普拉達的女王》首映的時候,梅裡爾·斯特裡普就邀請了穿普拉達的女王原型。她對媒體說,「我非常知道,片中桑切斯的問題,她始終不能徹底融入到這個職場裡,她始終用旁觀的角度,對某個行業,做表面的解讀,這很愚蠢」,但這不妨礙她,演活了那位穿普拉達的女王。
他們太知道,觀眾要什麼。
他們總能在觀眾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之間,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他們的形象很難坍塌,因為他們在某一領域,真的已經做到了封神的地步,如演技。
這個演技,更多的是人情的練達。
這個時代,對演員的要求,也已經不一樣了。網際網路大面積侵襲生活,其衍生品就是,自由、平等。
轉換為對演員的判斷標尺則是,是不是自己人。
所以偶像明星,自黑變得無比重要。而無論是演技派還是偶像派,在社交媒體上耍寶,是威力巨大的圈粉行為。
這和無釐頭、自嘲,屌絲等精神的流行,都不謀而合。
思考和表達,不再重要,甚至會惹來嘲笑。嚴肅只是裝逼。演員就應該和人民大眾一起油嘴滑舌,一起潑皮無賴。
中國人害怕陳世美和白眼狼,他們把成名後的莊重和嚴肅,當成背叛。
本質上,這是觀眾對演員的輕視。觀眾愛的根本就不是演員本人,只是演員演過的角色。這個角色,只是符合了某一個時期自己心中的幻象而已。
這個幻象如此重要,她只能原封不動地生長在時光裡,不可以有任何改變,否則就是背叛,就是坍塌。
當然還有觀眾隱隱的不願說出的嫉妒。一起成長的過程中,你已經有才、有財、有顏、有名,他們很難還允許你深刻。
這時候的思考和表達,都會遭到巨大的反噬,尤其是,曾經有過喜劇、逗比、自黑一面的演員。
但演員又是靠觀眾的認可而存在的生物。掙扎,就不可避免。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丹尼爾·戴·劉易斯,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梅裡爾·斯特裡普。
唯一的是,演員認可自己的選擇,並享受選擇的結果。和你認不認可,沒關係了。
氣質包括個人性情或脾氣、個體反應傾向、風格與氣度等,人的氣質對行為、實踐活動的進行及效率有著一定影響,而演員與角色均具備獨特氣質,演員要化身為角色,那麼在角色創造中,演員的氣質就是一個必須加以考慮分析的重要因素,了解演員的氣質對於角色創造有著重要意義。
演員氣質與角色氣質
演員與角色之間存在距離,他們所處時代、生活經歷、職業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點、思想感情、文化修養以至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都不盡相同或完全不同,這就導致演員與角色氣質之間的差異性,構成了「演員與角色的矛盾」。
戲劇表演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演員根據角色的性格在舞臺上創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就需要演員對自身與角色氣質均有合理把握,演員處理角色不能偏離劇中人物,必須深刻理解角色氣質,但又不能脫離自身,要讓自身氣質成為主導,站在一定高度,指導把握角色氣質。從自我出發,將自己化身為角色,展示出角色本有氣質,體現出性格化人物形象,讓演員與角色氣質達到矛盾統一。
導演選角時,依據什麼原則進行?
一般來說,主要依據以下三個方面:
1.演員的氣質是否符合劇中人物的氣質與性格;
2.演員的形體和外貌是否接近劇中人物的形象;
3.演員是否具備一定的表演技能,可將劇中的人物體現出來。
故內外在特徵與角色相近的演員在被確定角色的過程中佔據主動性,因為導演在選擇演員時,必定是依據劇作的提示和要求去挑選在氣質、形象上都符合劇中人物的演員。
氣質的局限性與突破角色創造瓶頸
對於演員來說,每個人都有來自先天的制約和後天形成的局限性。
比如有的演員生來粗壯魁偉、性格豪爽,有的體質纖細瘦弱、性格內向。演員這些賴以創造人物形象的體魄和氣質,也造成了他們創造角色的局限性。
由於氣質的局限性,演員塑造氣質差異較大角色時,難以拿捏其內外在特徵,造成角色創造瓶頸,我們可通過三個途經來彌補,一是避開與自身氣質差別特大的角色。二是充分進行案頭工作,研究分析角色氣質特點,抓住內外在特徵,努力使自身氣質貼近角色。三是有意識地鍛鍊改變自己,努力提高綜合文化修養,開拓戲路,讓自己跳出角色創作瓶頸,破除氣質局限性。
分享也是一種美德!
影視行業的服務者,立足於上海;
為影視從業者提供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服務平臺;
傳遞影視新聞、影視項目介紹及項目融資、組訊等信息;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活動;
幫助影視人獲得更多信息、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