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婆媳關係難處,可我卻不認同。
也許是上天垂青,讓我有一個善良寬容的婆婆。
我嫁到他們家將近三十年了,婆婆從不以長者自居,凡事都用商量的語氣,和顏悅色跟我講,從沒提高嗓門和我說過話,更別說紅臉白眼了。
不僅如此,我們夫妻偶爾有點小摩擦,婆婆也肯定是站在我的一邊,批評自己的兒子。她有三兒一女四個孩子,一大家十幾口人,祖孫四代,相處和睦。左鄰右舍發生家庭矛盾,常常請我公婆去現身說和,我們家在他們院裡儼然被當做楷模。
後來我漸漸明白了,婆婆之所以能端平家庭這碗水,是因為她有一把尺子: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寬容對待兒媳、女婿。
婆婆待我如女兒,甚至勝過女兒。她知道我愛吃手工面、手工饃,只要周末我回去看望她,她必定要做我喜歡的飯菜。也許是一直不輟勞作和心態平和的原因,今年已經83歲的她,依然身體硬朗,一日三餐親自操持。
為了減少她的辛苦,近幾年我一般不提前告訴她我回去的時間。上周五因事需回家一趟,擔心老人外出,就先打了電話。結果,中午不僅吃到了手擀麵,臨走還帶上了一大袋熱饅頭和烙油餅,讓我們一家三口過足了饃癮。
我的衣櫃裡至今還留著一件黃色T恤,那是二十多年前買的。
那年夏天,孩子姑姑買了一件街上流行的黃色T恤,婆婆看我沒有要買的意思,一天晚飯後就走進我的臥室,語氣懇切地對我說:「你姐新買的衣服好看又舒服,你也去買一件穿吧。」見我面露難色,她便從口袋裡掏出錢來,塞在我手裡,眼睛裡寫著:不許拒絕!然後一轉身走了出去。
除了婆婆,我還有一個同樣明理豁達的公公。
也許是對知識分子的看重,也許真的是因我知書達理,在妯娌三個中,公公最偏愛我。
時間還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他去上海出差,回來後興致勃勃地對我說,我給你帶回來寶貝了。打開包,一本厚厚的《辭海》呈現在眼前。我問他,這得多少錢呀,他輕描淡寫地說,地攤上淘來的,不貴,50元。
要知道,當時我的月工資也不過一兩百元啊。
還有件事就更出乎我的意料了。我的公公是個工作上兢兢業業、生活上大大咧咧的人,尤其不注重個人形象,「不修邊幅」用在他身上也不為過。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有次出差,竟然給我帶回來一套花裙子,說:「我看別人穿著怪好看,就給你買了一套。」讓我吃獨食啊,別忘了我還有嫂嫂和大姑子呢。
這套衣服其實很廉價,並不值得炫耀,但我知道,那是老人的拳拳愛子之心啊。老人家不會把愛掛在嘴上,而是涓涓細流般浸潤著子女。
我想,如果兒媳能把婆婆當媽看,婆婆能把兒媳當女兒看,婆媳關係豈有處理不好之理?(文/趙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