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主持人小鈴 經典947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1956年,由作曲家劉熾譜曲,詞作家喬羽作詞的歌曲《我的祖國》隨著電影《上甘嶺》的放映為無數人所熟悉。其中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英雄主義氣概以及對祖國、家鄉的無限熱愛使它成為人們心中難以磨滅的經典,於作曲家儲望華而言也是如此。
時隔60多年,作為鋼琴協奏曲《黃河》的主要執筆人之一,曾經寫下多部廣受歡迎的鋼琴作品的儲望華接受上海音樂出版社的委約,創作了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作為獻給祖國的禮物。
2019年11月13日,單樂章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套裝版總譜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首發,當晚由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張藝領銜上海愛樂樂團攜手青年鋼琴家孫穎迪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了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的世界首演。
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以鋼琴獨奏和樂隊協奏的形式,表現了對偉大祖國的讚頌和熱愛,對大好河山的讚美,對華夏人文情懷的謳歌。為此,經典947《名家與音樂》節目特別採訪了儲望華——這位名冠中外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名家與音樂》的主持人小鈴與儲望華
如何將歌曲《我的祖國》鋼琴化?
Q
創作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是怎樣的一個契機?
《我的祖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早已深入人心,我在2018年9月接到了上海音樂出版社的委約,如何把這首歌曲的內容、精髓通過鋼琴和樂隊的交織、交融、對話來表現,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儘可能地把歌曲的一些韻味在鋼琴上用不同音區、音域,不同色彩來表現。作為作曲家,一生的目標就是作品能讓更多的人聽到。
Q
談談您創作《我的祖國》的思路和創作特點?
《我的祖國》本身是一個民族性很強的歌曲。鋼琴這個樂器最大的特點是多聲性,具有多變的和聲與節奏。對中國作曲家來說,在鋼琴上表達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有很多東西需要去探索,因為過去的中國從來沒有這方面的音樂遺產留給我們,大多還是民族音樂或者傳統器樂作品。
把中國民間的本土文化遺產和歐洲的經典文化遺產有機地通過創作來結合,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漫長的,要通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我挺喜歡《我的祖國》郭蘭英的原唱,我認為需要延續她演唱的基本風格,但在鋼琴上要有一些不同。
我更強調協奏起來是一種多維的、立體的感覺,既有柔美的、含蓄的一面;也有雄壯的、激昂的一面,剛柔相濟,把鋼琴樂器的特點發揮出來。
鋼琴協奏曲和一般鋼琴獨奏曲不一樣,鋼琴的聲音不能被交響樂團給淹沒。鋼琴在整個作品中一直是一個領軍指引的聲音,這也是寫作鋼琴協奏曲當中很重要的一點。
從《黃河》到《我的祖國》
得益於原歌曲優美旋律
Q
50年前,您作為創作小組的一員將《黃河大合唱》參與譜寫成了一首鋼琴協奏曲,如今,您又把歌曲《我的祖國》譜寫成了鋼琴協奏曲。談談您的創作感想?
《黃河》鋼琴協奏曲寫於1969年到1970年,有著時代烙印,而且是一個集體創作。《黃河》一直受到觀眾們的厚愛,這要歸功於原作者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表現了抗日戰爭年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正是延續了《黃河大合唱》的基本風格,才能使《黃河》鋼琴協奏曲一直久演不衰,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樣,今天的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也是要仰仗喬羽的歌詞,劉熾的旋律。
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一批作品,並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全國各地的音樂院校都把它作為教材使用。大學畢業以後又寫了《解放區的天》、《翻身的日子》。特別是在1965年,我跟殷承宗一起共同創作了雙鋼琴曲《農村新歌》,並在北京首都劇場演出,獲得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譽。
這些創作經歷都為後來創作《黃河》鋼琴協奏曲做了很好的鋪墊。
我認為鋼琴協奏曲創作的最大要求就是「可彈性」,一定要能在鋼琴上彈起來順手。
從歐洲音樂歷史發展來看,很多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本身就是很優秀的鋼琴家,比如莫扎特、貝多芬、蕭邦、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當然也有作曲家請來優秀的鋼琴家幫助完善,比如柴可夫斯基請來了鋼琴家魯賓斯坦幫助他深化和更好地發揮了鋼琴的部分。
我覺得寫器樂作品,比如長笛、小提琴甚至民族器樂,首先要對特定樂器的演奏有了解,才能最大地發揮它的特點。
儲望華《薩克斯協奏曲》
Q
您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原創曲,一類是改編曲,還有一類是您到國外學習許多現代技法後新的創作。對於這些不同類型的創作,可否談談您的體會?
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主修鋼琴,又非常喜歡創作、改編,所以逐步走上了專業作曲的道路。實際上在1980年之前,我還沒聽過一堂正兒八經的作曲課,自學創作有20年之久。
儲望華演奏《午後西湖即興曲》
1959年,我大一的時候創作了鋼琴獨奏曲《江南情景組曲》;大三時又寫了一批前奏曲、練習曲等。所以儘管我在鋼琴系,但我一直沒有停止過創作。我在聽一首作品時還會額外留心它的創作理念、風格結構等等,因為這些理論可以指導我的創作和改編。
後來,我跟隨當時的副院長、作曲系系主任姜定仙教授接受了近兩年時間一對一作曲課學習,1982年取得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音樂碩士的獎學金,在那裡我終於系統地學習了作曲,也寫作了幾部不同形式的交響樂,同時也學習了12音序列等20世紀的現代作曲手法…
年輕時的儲望華
我的第一個正式出版和發表的鋼琴作品是1959年創作的鋼琴組曲,到現在我也創作和改編了很多的作品,比如鋼琴獨奏《茉莉花幻想曲》、《新疆隨想曲》、《二泉映月》、《南海小哨兵》,再早一點的還有《解放區的天》、《翻身的日子》等。
整個實踐創作的過程就是學習民間音樂和繼承西洋傳統的交融過程,是一個漸進的發展。同時,我要在實踐中去體會聽眾的反應,哪些是聽眾喜歡聽的,哪些是自己還不夠的。到現在為止,我依然在不斷學習、自我挑戰。
撰文:小鈴
原標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 訪鋼琴協奏曲《我的祖國》作曲家儲望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