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則新聞,新華社曾在知乎網上發起過一項問答活動,名字就叫做「你好中國·問答70年」,作為該活動的首席提問官,胡歌提了一個觸及每個中國人內心的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所有的回答中,點讚量最高的就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1956年這首歌問世之後就傳唱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成為觸動每個中國人的愛國歌曲。
《我的祖國》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是為電影《上甘嶺》而做的插曲。這首歌有個大背景——抗美援朝,14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長眠在異國他鄉,戰爭慘烈程度難以想像。而作為這部電影的插曲,《我的祖國》中沒有寫關於戰爭的隻言片語,有的只是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之情: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這首歌的歌詞寫得頗有講究,歌詞前半部分平淡樸實,親切感人,後半部分引出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營造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感情氛圍上非常成功。個人覺得這種歌詞的寫作手法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文學巨著《詩經》裡面的名篇。很像《君子於役》裡面的賦比興的寫作手法,單就歌詞而言,《我的祖國》歌詞中描寫的是平常易見的一些景物,包括那大江大河,高山流水,還有那平靜祥和的勞動場景,讓人自然而然就由眼前壯麗的山山水水聯想到偉大的祖國山河,感情自然升華,由景到情,水到渠成,這就造就了這首不朽的愛國主義歌曲;《君子於役》中每一闕很大的篇幅都是在描繪了安寧祥和農村晚景,飛鳥歸巢,雞鴨進圈,牛羊緩緩下山,炊煙嫋嫋升起,夕陽漸漸西沉,這一幕幕都是自然景色,毫無雕刻的痕跡,但這畫面卻極其的溫馨感人,這一幕幕都是在深深的感染著讀者,後一刻就是思念遠徵未歸的家人,通過前面的對景色的渲染,最後一刻的抒情也顯得水到渠成。
《我的祖國》這首歌感人之處就在於即使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聽到一條大河波浪寬也會忍不住眼圈一紅,鼻尖發酸。有段時間在B站上看到一部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一口氣從開頭一直看到最後,在看志願軍遺骸歸國那段剪輯的時候,眼淚就關不住閘一樣。
一首歌曲如果能吸引一群人,那就是它確實有過人之處,如果一首歌曲能引起一個國家的一代人共鳴,那絕對是成功之作了,《我的祖國》就是這樣的成功之作了。戰爭年代遠去,山河故土猶在,國泰民安之下,這首歌更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