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努力 拒絕校園暴力》教育活動設計案例

2020-12-20 齊民有約

【教學目標】

1、通過實例分析讓同學們認識到校園暴力的可怕以及代價之沉重,明白抵制校園暴力的必要性;

2、通過觀看視頻讓同學們知道校園暴力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暴者包括親人朋友學校社會都將受到傷害,代價沉重;

3、通過小組討論讓同學們了解形成校園一些原因;從心理上疏導,讓孩子在面對與別人衝突時能夠以理智的方法解決,學會寬容待人,處理問題講究方法; 4、通過情景參與讓同學們了解避免校園暴力的方法,學會保護之間,正確消除校園暴力行為;

5、通過宣誓及籤名活動讓同學們堅定抵制校園暴力信念,從根源上消除.

【教學重點】

1.學會理智處理校園衝突;

2.正確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避免校園暴力.

【教學過程】

環節1. 設計情景,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讓同學們觀看一些圖片,讓同學們了解校園是一方淨土,每個人都應抵制校園暴力,做一個品德品德優良的中學生。 環節2.提出問題,得出校園暴力的定義以及形式 回顧你以前的經歷,是否曾經受到校園暴力? 你覺得什麼是校園暴力?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讓同學們感到校園暴力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身邊,得出校園暴力的定義和形式 環節3、校園暴力的定義、形式 校園暴力是指在校園內外發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暴行以及社會人員與校園內部人員間的暴力行為。 校園暴力是暴力行為不僅有肢體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也包括了其它如:語言傷害、被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被故意陷害致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等 。

環節4、案例分析

案例一:值日未掃致人死亡

鄭某、李某、鄭某某與被害人王某系同班同學,2012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掃,鄭某便以此為由與王某發生口角,後鄭某、李某、劉某使用了木棒、木質掃帚把、鋼板等作案工具,造成了王某頭部重傷,後經求治無效死亡。一審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分別判處三名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至7年不等的刑罰。一審宣判後,鄭某、劉某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以上事件起因是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知道自己的勞動任務應及時完成,同學之間不應斤斤計較,應該互相幫助,寬容待人 案例二:操場踢球生口角致傷

2014年2月10日,丁某在蘭州市某中學操場踢球時,與被害人張某發生口角爭執後繼而相互毆打,丁某用腳踢打張某腹部。後經司法鑑定,張某所受損失屬重傷二級。法院以被告人丁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2年。

以上事件起因是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了解校園體育活動中難免發生磕碰,不能因為一些無意傷害而大打出手,應學會寬容 案例三 勒索財物反受傷

一個初二學生用一把削筆刀殺死兩名同學,刺傷四名同學。據當地媒體報導,被刺殺的幾名學生中有人曾向兇犯多次索要「保護費」。 以上事件起因是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作為中學生一方面應該立大志,不要不義之財,更不能欺負弱小,恃強凌弱,另一方面受到傷害時要採取合適解決方式,不能以暴制暴 案例四 應邀打架幫忙傷人賠款還領刑

張華之弟張楠與李斌因口角發生矛盾,這天下午5時,張楠看見李斌在學校門口,遂打電話給張華,稱有人要打他,要求張華到學校接他。張華便叫上同學李某一起去。後因張華與李斌認識,兩人遂提出講和,後講和不成,這時張華突然從後面用磚頭朝李斌打去,隨後張華和李某將李斌打傷。經法醫鑑定,其中李斌之傷為重傷。 以上事件起因是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當自己親人朋友與被人發生衝突時應該勸其冷靜,不能不分青紅皂白靠武力解決,作為朋友應該勸阻

案例五 男生遭圍毆脾被切除 此前被同學欺凌4年

16歲的永泰縣東洋中學初三學生小黃,在結束中考語文科目考試後,難以忍著劇烈腹痛繼續參加中考,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個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學五年級起,他就經常被其他同學無故毆打。8日晚,小黃再次遭同班同學夏某、林某和張某圍毆,忍痛2天後被送醫,卻被發現脾臟出血嚴重,於11日晚,經手術切除了脾臟。 以上事件起因是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設計意圖:當自己遭受校園欺凌時要敢於發聲,找老師家長求住,委曲求全會讓施暴者更加囂張,變本加厲

通過5個案例,讓同學們學會處理身邊發生的暴力事件,更重要是讓學生暴力事件的起因大多是小事,平時在與同學們相處時應該寬與待人,相互幫助,敢於向校園惡勢力說不,並且做事情保持清醒。 環節5、觀看視頻

設計意圖:視頻中有兩個案例,第一個是社會青年向在校學生索要財物並將視頻傳到網上最後被判刑,第二個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因為不堪暴力而選擇以暴制暴最後被判刑20年,讓學生感受到校園暴力中無論受暴者還是施暴者最終都是受害者,讓同學們更加抵制暴力!

環節6、小組討論,總結校園暴力發生的原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校園暴力呢?

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們討論得出暴力的原因不僅有家庭方面還有社會學校,最重要還是個人原因,讓孩子們認識到校園暴力其實是可以避免,只需找到根源

環節7、如何應對校園暴力 角色扮演

情景1

如果你發現你同班同學正在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情景2

如果你好友受到欺負,讓你陪他去「報仇」 …..

情景3

如果你在校外被社會青年勒索財物……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通過角色扮演找到遭受校園暴力時的解決辦法,可以依靠法律,依靠群眾,依靠學校,依靠智慧。 環節8、拒絕校園暴力,我們可以怎麼做 1、強化法律意識,做知法守法的好學生. 2、堅決不做施暴者,從源頭杜絕校園暴力 3、虛心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批評,知錯能改 4、正確面對挫折,主動關心有困難的人 5、學會寬容,增加受委屈能力 6、積極參加文體活動,舒緩壓力 7 、避免與社會青年的不正常交往,不搞小團體 8、不看有暴力色彩的影視節目,不玩有暴力色彩的遊戲 環節

9、教師寄語

千學萬學,先學做人; 學會寬容,得理也饒人;

用一顆仁愛的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者無敵!

希望同學們能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樹立法治意識,做一個懂法、守法的好學生、好公民!

環節10、學生宣誓、籤字

誓詞:加強文明修養,嚴守道德底線;

自覺遵紀守法,拒絕校園暴力;共建和諧校園,從我做起 從現在做起 讓學生在黑板「拒絕校園暴力」旁寫下自己的名字,加入抵制校園暴力的行列!

相關焦點

  • 其實不止這一個案例,拒絕校園暴力,讓校園上空變得湛藍
    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暴力,和多人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胆地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網絡上屢屢頻現有關校園暴力事件的視頻和圖片,這種以強欺弱,以多欺少的暴力行為觸目驚心,施暴手段傷盡天良,深受其害的學生遭遇看的我是心如刀絞。
  • 向校園暴力說「NO」 鹽湖區實驗小學開展法治教育系列活動
    11月26日,鹽湖區實驗小學特邀運城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朱雙晶,為全體師生進行「向校園暴力說『不』」法治教育專題講座。朱雙晶結合一些典型的校園暴力具體案例,從什麼是校園暴力、校園暴力的表現形式、校園暴力的危害、遇到校園暴力怎麼辦以及如何避免校園暴力的發生等方面為學生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講座中,學生積極參與,紛紛表達自己對校園暴力的看法。當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不能一味軟弱、退讓和隱瞞,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老師、警察,杜絕校園暴力,遠離校園犯罪,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 寧波開展「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 築牢校園安全防火牆
    為進一步深化平安校園建設,提高在校師生的安全防範意識及法制觀念,使廣大學生更好地樹立「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意識,近期,寧波市各校積極開展「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為構建平安、文明、和諧的校園創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
  • 「以案說法」——校園暴力案例
    班主任離開教室後,石某等三名學生共同對黨某實施了侮辱、輕微暴力、辱罵等行為。導致黨某從位於三樓的教室窗戶跳下受傷,經鑑定傷殘等級為八級傷殘。【裁判結果】法院一審判決石某等三人分別對黨某承擔5%、30%、40%的民事賠償責任,因該三人均系未成年人,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由其監護人進行賠償。
  • 如何拒絕校園暴力
    今年和大家介紹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電影——《少年的你》。相信你們也都看過,今天讓小編和你們好好說說。一場高考前夕的校園意外,改變了兩個少年的命運,陳念(周冬雨飾)性格內向,是學校裡的優等生,努力複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
  • 社區警務|防止校園欺凌,拒絕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它主要是指在校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其他人員之間、師生之間發生在校園內及校園周邊的具有敵意的欺凌、體罰、傷害等性質的暴力行為。由於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數是青少年在校學生,並且暴力行為發生在校園內或校園周邊,因此大家習慣稱其為校園暴力。對在校園裡悄然「滋長」的校園暴力,我們該如何抵制呢?
  • 煙臺護校開展「遠離校園暴力」主題教育講座
    ,9月18日,煙臺護校邀請煙臺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敏同志,以「遠離校園暴力,走向美好未來」為主題,為全校師生講授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專題講座。  王檢察官從法律專業角度,通過生動的案例視頻資料,向師生們講述了什麼是校園暴力、校園暴力的惡劣影響、如何遠離校園暴力。教育引導學生們堅決不做施暴者、不做旁觀者,機智勇敢的保護自身安全,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權益。學生們聽講後深有感觸,紛紛表示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一定珍惜校園的美好時光,在學習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包容、遵規守紀,遠離校園暴力。
  • 社區警務防止校園欺凌,拒絕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它主要是指在校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其他人員之間、師生之間發生在校園內及校園周邊的具有敵意的欺凌、體罰、傷害等性質的暴力行為。由於校園暴力行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數是青少年在校學生,並且暴力行為發生在校園內或校園周邊,因此大家習慣稱其為校園暴力。對在校園裡悄然「滋長」的校園暴力,我們該如何抵制呢?
  • 周嘉派出所開展校園安全教育活動
    周嘉派出所開展校園安全教育活動 2020-06-15 09: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延津法院開展「防範校園暴力事件 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治宣傳活動
    延津法院開展「防範校園暴力事件 預防青少年犯罪」法治宣傳活動 2020-05-08 0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遭遇校園暴力,家長怎麼做?這兩個真實的案例實在發人深省
    校園暴力在許多孩子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家長們每每看到這類視頻,悲傷之情就難以控制。在現實中,孩子在與人交往時,難免會遇到強權,這時很多家長就會教育孩子:別人打你,你打回去,他就不敢再欺負你了。聽起來似乎沒那麼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中間的度很難把握好。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山東壽光:世紀東城學校(小學)向「校園暴力」亮劍
    大眾網·海報新聞 濰坊報導為增強學生法制觀念,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發生,創建更加美好的文明校園,日前,壽光世紀東城學校(小學)為學生推送了"法治課堂",本次的活動學校提前做好了安排,通過教室網絡對法治課堂進行了直播,學生們在教室通過屏幕和投影實時收看。
  • 抵制校園暴力 大慶微電影《青春·幻象》獲雙獎
    大慶網訊(大慶日報記者 潘爽)日前,「全國檢察機關第三屆微電影、專題片等新媒體作品徵集展播活動」優秀作品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大慶高新區人民檢察院報送、該院未成年檢察工作團隊「童心圓」集體創作的《青春·幻象》微電影,同時獲得「十佳微電影作品」「最佳攝影」兩項大獎。
  • 國翠小學2018級1班開展反校園欺凌教育活動
    國翠小學2018級1班開展反校園欺凌教育活動  9月15日上午,煙臺市芝罘區國翠小學2018級1班邀請了山東君孚律師事務所遲業剛主任為班級做了題為「預防校園欺凌 共創和諧校園」的專題報告,通過實際案例與法律知識的雙效結合,教育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反對校園欺凌,共創和諧校園。
  • 禁毒教育進校園,一起向毒品說「NO」!
    禁毒教育進校園,一起向毒品說「NO」!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中小學生防毒、拒毒、禁毒的意識,12月24日下午,滑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裴夢笛等一行三人走進四間房鄉第十完全小學,開展「珍愛生命 拒絕毒品」主題法治宣傳活動。
  • 漣水縣南集中心小學 召開「預防校園暴力 防範校園欺凌」專題教育...
    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嚴重危害被欺凌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了杜絕校園暴力及欺凌事件的發生,12月22日下午,南集中心小學召開「預防校園暴力 防範校園欺凌」專題教育會議。校主要領導、分管安全工作領導、德育處領導、各班級學生代表參加了專題教育會議。會議由學校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長朱國鋒同志主持會議。校領導嚴從新,向學生普及校園反暴力反欺凌、防暴力防欺凌常識。
  • 萊州中心小學開展「杜絕校園欺凌 共建文明校園」系列活動
    水母網06月25日訊(通訊員 原玫)為進一步加強學校法治教育工作,優化校風校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構建平安友善、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萊州中心小學多措並舉開展了「杜絕校園欺凌 共建文明校園」系列活動。一是創設濃厚氛圍。
  • 向校園霸凌說「不」!安全防範知識走進揭陽校園
    為預防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的發生,增強學生們的法制知識,提高其安全防範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進一步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保障了全體學生的安全健康,日前,揭陽市揭東區光正實驗學校邀請廣東冠法律師事務所楊禎祺律師,為學校全體師生開展嚴防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主題講座。
  • 針對校園暴力的原因分析
    看完這則新聞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關於學生打架事宜,不能只是批評教育,國家應該加大對校園暴力的懲治力度。這種打架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團結,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以至影響到家庭與社會,其危害性顯而易見。杜絕打架鬥毆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通過查證資料和社會環境分析,出現這種校園暴力基本是一種普遍現象。
  • 「13歲少女遭校園暴力,經歷社會性死亡」:如此教育是真殘忍
    說起校園暴力,我們總是認為主角是同年齡,同身份的孩子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引發出來的暴力事件教育教育即可,不必鬧得沸沸揚揚在一項「從小到大有多少人受過校園暴力」的網上投票中3.6萬參與者裡有80%的用戶表示曾遭遇過校園暴力在較為顯著的案例中,未成年女性更容易受到校園暴力的傷害因為未成年女孩膽小、軟弱、敢怒不敢言以及施暴人利用老師、長輩等身份而進行傷害悲哀的是,我們仍在面對那些痛心的事件而不曾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