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2020-12-28 繆老師妙筆生花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裡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原因一:羊腸小道

博士是博學的,博學體現他專注研究的某個領域的知識深度;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博士也是「無知」的,「無知」體現在他研究的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的廣度。博學是絕對的,「無知」是相對的。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有些時候深度和廣度你只能擇一而從之。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之內,想要研究出一定的創新科研成果,有時候百般努力也無法成功,甚至讓人感到絕望。絕望之下選擇放棄,似乎也可以理解吧?

原因二:養家餬口

博士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想生活就要有物質基礎。拋開那些十幾歲就能讀博士的天才不說,普通人讀到博士畢業,怎麼著也得30歲左右。30歲左右是什麼年齡?成家立業、養育小孩的黃金年齡,而且父母也基本開始步入老年。

這個年齡剛好是經濟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科研工作很多時候要面臨非升即走的壓力,科研成功的概率低,投入產出比在剛起步的時候也並不算高,進入企業就職或者是創業,獲得的經濟回報可能更高。多賺點錢,養家餬口,似乎也無可厚非吧?畢竟除了博士之外,他們也是別人的子女,也是別人的配偶,也是別人的父母啊。

原因三:望而卻步

很多人在報考博士之前,對科研工作充滿了熱情,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科研大牛,做出成果報效國家,甚至能夠改變世界。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即便你滿腔熱血做科研,也可能面臨外部環境的擠壓,從而不得不接受某種現實,甚至向現實妥協。

剛才說過,做科研產生結果是比較難的,而且投入產出比低。你去問一下身邊的博士,很少有人會覺得博士階段的學習不痛苦,不折磨,不需要長期堅持。久而久之,好奇心在漫長的等待中漸漸消退,頑強的毅力在重複加班中大打折扣。攻讀博士並不適合每個人,沒有繼續做科研的欲望從而選擇退出,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吧?

原因四:畸重畸輕

想要讓植物生長茂盛,培育植物的土壤就一定要營養豐富,再配以陽光雨露。想要讓人才更多地投身於科研,那科研環境就必須要健康。但遺憾的是,我們目前的科研環境還算不上優秀。

制約科研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兩個:評價導向和師生關係。

評價導向方面,我們現在對於科研人員的評價和考核,多數集中在論文產出。不管是導師還是學生,都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論文上,這也導致很多導師抽不出時間來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

師生關係方面,由於學生是否可以畢業,導師握有超強的話語權。所以很多情況下,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反而更像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高投入,低產出,有時候還要忍受部分導師並不友好的待人接物方式,成了很多學生心中的痛。

在我們普通人眼裡,讀到博士不從事科研工作是一種浪費,但我們是否真的從博士們的角度出發,思考過他們所要面對的種種困難呢?如果你面臨與他們同樣的困難,你是否會繼續無怨無悔地選擇科研工作呢?

對於博士畢業不做科研,你怎麼看?來評論區聊聊吧。

關注我,幫你帶好家中神獸,助你規劃錦繡前程。

相關焦點

  • 才華橫溢的重大機械博士: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他一直探索著自己的科研和音樂道路,並展現出獨一無二的風採......「沒有一蹴而就的成果,搞科研,使勁兒就好」剛過完27歲生日的向果,收到一個好消息,第7篇以他為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發表了。迄今為止,他一共發表了15篇SCI/EI論文。
  • 為什麼大家扎堆考研,但讀博的人卻少之又少?難不成博士不香了?
    在上大學之前你會覺得本科畢業就已經很厲害,甚至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當你上大學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這一想法是有多荒謬,你會發現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忙著準備考研,這時候的你也就不由自主的為自己考研做準備,只為獲得更高的學位,只為能夠找一份體面的工作,要知道,在當下社會競爭激烈的背景之下,一個本科畢業生找工作是真的不容易。
  • 施一公:再忙也要保證50%的科研時間
    即便如此,他對自己還是不滿意:「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力不從心,無論是科研、教學,總感覺做得不夠好。哪怕再忙,也要保證50%的時間做科研」施一公施一公除了「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還「一肩挑三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掛職)。
  • 獨家專訪許曉東博士丨做科研,最首要的就是感動自己
    因為您在文中曾提到「還要特別感謝文章的第一作者,南昊(13級),他2016年碩士畢業後沒有參加工作,一直在我們實驗室做到現在。此間我也沒有資助他,他撐不住的時候就出去掙點生活費,然後回到實驗室繼續幹活。當年他敏銳地看到了這項研究的重大意義,並為此放棄了很多東西」。大家比較關心南昊同學現在的狀況是怎樣的,您能簡短地介紹一下嗎?
  • 劉冬:「做自己想做的科研」
    在此之前,劉冬2005和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分獲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和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能源環境專家、長江學者、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教授。那時他一個人在法國,晚上便在家中把一個個專業問題拎出來好好思考,也總結之前的工作,漸漸地劉冬習慣了這種相對壓力較小的科研環境。「不敢說和法國人一樣把科研當藝術搞,但那段時間有了很多安靜思考的空間,所做的工作確實很『精緻』」,3個月裡他投中了兩篇頂級雜誌的論文。
  • 博士畢業後的薪資待遇有多少?
    沒錯,我正是四大天坑專業之一的材料學專業的博士。2016年博士畢業,在導師的幫助下進入了某生物製藥公司,主要負責藥物的材料分析和研發質檢。現在年薪約20-30萬,發展空間大,前景可觀,未來可期。一般而言,博士畢業的去向主要是四個:高校、博後、企業、從政。
  • 南方科技大學招聘 博士後、科研助理·
    因項目進展需要,現招聘博士後3名,科研助理若干名。 博士後崗位(3名) 基本要求: 35歲以下,一般博士畢業不超過3年 A.
  • 博士畢業去高校難度大嗎?
    這裡的高校潛臺詞是,三四線城市的雙非高校。然後學生看了無腦讀博,幻想自己美滋滋的未來生活。 所以說這麼籠統的問有用嗎?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嗎?可以輔助你決策嗎? 再說博士內部就不分化嗎?生化環材的博士和計算機博士能一樣嗎?
  • 90多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事件,科研人員薪資為什麼如此低!中科院黨組...
    此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6月28日晚,有人說,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職工。「核所最高峰的時候有500人,這幾年人才快速流失,去年開始只有200個人了。這下90多個人辭職,現在就剩100人左右。」
  • 益陽醫專科研狂人黃伏連:潛心科研 碩果纍纍
    大益陽客戶端通訊員 王紅雲2021年1月11日,對益陽醫專黃伏連博士來說絕對是個不平常的日子,兩篇科研論文相繼被國際、國內知名期刊收錄,上午國際核心期刊(SCI)《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接收了她的研科研論文《Brd4 participates
  • 尋訪溫州僑力量⑩|曾飈:「非學霸」博士的海外科研之路
    碩士畢業之後,曾飈想出國留學看看。因為碩士導師是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他就考慮英國。時值2002年末,正是非典爆發那年,曾飈嘗試英國幾所大學,對方一般都要求先去讀一個碩士學位,再繼續申請博士。「我覺得英國碩士,屬於英國高校盈利項目,我自己三年國內碩士訓練,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花錢讀個碩士。」
  • 【特別推薦】胡海嵐:不得不扒的科研「女神」
    上期過後,小編的小夥伴的小夥伴跑過來氣憤地指著我的鼻子說:你怎麼可以不扒我們的女神?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頓時感到無盡的內疚和慚愧,我錯了,哭。。。我改!首先請大家不要把女神經生物學家的印象還停留在《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女朋友Amy的形象,性格怪異、生活粗糙的直愣女漢子,胡海嵐則顛覆了這一認知。
  • 考研考博難,畢業更難!博士為什麼畢業難?
    很多同學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博士研究生這麼難畢業呢?考研考博難,畢業更難!博士為什麼畢業難?博士研究生作為我國培養的高層次人才,雖然現在擴招也挺多的,但是對於博士畢業質量的把控也是相當嚴格,可以說是「進去容易出來難」,讀博士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為了做科研,有的是為了個人長遠發展,有的是為了評職稱,有的是為了進高校做老師,但是無論什麼原因讀的博士,總要面臨以下幾個畢業攔路虎:畢業論文
  • 「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博士們放棄編制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據媒體此前報導,90餘名離職的科研人員,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可關於他們為什麼集體辭職,信息卻含糊不清:曾有該單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都是自願離職的,現離職手續都已經辦完。」也有工作人員表示,「離職原因與待遇並無直接關聯。」
  • 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重慶博士遇上音樂,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27歲的他,是科研博士,也是音樂達人。感性與理性的調和與碰撞,帶來了不一樣的嚴謹和溫暖。因抗疫歌曲走紅向果是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這段時間,雖然宅家,但學習基本正常進行。「在家我主要做一些模型的完善、算法的調試、文獻的閱讀以及論文的撰寫。此外,也會做一些實驗室安排的科研任務,比如寫專利以及部分項目申請書。」
  • 牙醫博士公派留學哈佛 潛心科研拒絕民企高薪
    第四軍醫大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牙學院留學兩年,博士後。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兩項,省部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5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自主發明「口腔種植定位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專攻:口腔種植、微創拔牙、牙槽外科、唇顎裂修復、正頜外科。80後周麗斌已從事口腔醫療工作15年了。
  • 楊儀 一個不安分的科研民工
    我的博士課題是用病毒來對癌症做基因治療。」談到博士生涯,楊儀說的最多的三個字就是「有意思」。「我沒有想搞科研,只想了解更多的東西。在第一個學期上課時,我發現它比我接觸的很多理工科的東西更有意思。比如,你可以看到每一個細胞怎麼工作,你的DNA怎麼把信息傳遞下去,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各個系統、各種機能又是如何配合的⋯⋯其實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篩選43個團隊,山東中醫藥大學投入近兩千萬支持青年學者做科研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全校遴選了43個青年科研創新團隊,在未來的四年裡,學校將投入近2000萬元,支持學校青年學者的發展。團隊最高資助50萬,學者年齡都在40歲以下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公布的青年科研創新團隊名單上,43個科創團隊,每個團隊都呈現著一種活力,根據學校的規定,此次申報青年科研創新團隊要求團隊成員不超40歲,43個青年創新團隊也幾乎涵蓋了學校的青年學術骨幹,除了個別團隊召集人是教授外,其餘多數是副教授或博士。
  • 清北碩博,大量就職杭州體制內單位引爭議,頂級碩博不該搞科研嗎
    僅僅在這一個區的事業編制,就吸收了50多位清華北大碩士和博士就業。 這是繼深圳高薪聘請清華北大碩士博士教師後,又一起清北高學歷人員的扎堆行為,不過這次是奔向了體制內崗位。 無論是碩士博士,其培養的方向都是向研究領域發展,像清北這樣的頂級名校培養出來的碩博,更應該成為科研領域的佼佼者,至少也應該是中堅力量。 但清北畢業的大量碩博,卻無心科研。他們更善於利用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附帶的光環,來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這部分人也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博士學位真的那麼重要嗎?上交大博士親述科研心路,獲4萬高贊,網友...
    但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的選擇讀博,博士生學歷真的那麼重要嗎?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時間規劃局」的博主,便在這一問題下做了回答。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從碩士抑鬱,到發現科研新大陸,而後讀博、放棄博士後,以及工作、創業,這一路上的艱辛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