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的重大機械博士: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2020-12-28 澎湃新聞

人物名片:向果,機械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曾參與國家科研項目並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目前發表SCI/EI 15篇;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會員,擔任多個摩擦學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入駐網易雲音樂人,創作歌曲《簡單》《遠行》《綻放》《閃亮的你》以及《渝愛相隨》等。曾獲重慶大學十佳歌手、2016中國好聲音重慶賽區總決賽6強。在校期間多次參加重慶大學研究生新年晚會、仲夏夜音樂節、室內樂團音樂會等文化藝術活動。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他一直探索著自己的科研和音樂道路,並展現出獨一無二的風採......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果,搞科研,使勁兒就好」

剛過完27歲生日的向果,收到一個好消息,第7篇以他為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發表了。迄今為止,他一共發表了15篇SCI/EI論文。作為一名機械專業的摩擦學博士,能取得創新成果並非易事。

摩擦現象廣泛存在於機械動力系統中,因此摩擦學研究對提高機械傳動性能有重要意義。向果相信,通過不懈的探索可以在摩擦學領域取得創新發現。

然而,在讀博的前兩年,向果並沒有什麼成果。他意識到,自己還走在前人鋪好的路上,想要創新,必須另闢蹊徑。於是,他從頭開始,翻閱經典著作,閱讀前沿文獻,不放過每一個疑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孜孜不倦的無悔付出才能破解一路上遇到的困難,才能為做出創新成果打好堅實基礎。」

為了提高創新能力和辯證思維,他努力延伸自己的知識邊界,在導師的指導下嘗試多學科協同創新。關於機械摩擦學領域的創新方向,向果有自己的見解。「機械傳動系統動態摩擦行為是多學科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做交叉學科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點和立足點。將界面微觀機制映射到宏觀現象中,進行多尺度跨尺度研究是摩擦學創新的另一個前沿方向。」

「學術不是一蹴而就的,做科研起初都很寂寞。」向果回憶將自己的研究發現寫入第一篇英語論文時,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很多內容邏輯混亂,還有許多語法錯誤。」他反覆修改,經過大半個月才終於有了成稿。

成功總是眷顧努力的人。向果在逐漸摸索後,忐忑地投出第一篇論文。本以為會石沉大海,然而令他驚訝的是,論文不僅發表了,還收錄於行業高水平雜誌,這讓他備受鼓舞,並隨後陸續在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從讀博第三年起,日積月累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正像他的原創歌曲《綻放》所唱:「人生道路固有迷茫,亦或是心理壓力大,但都可以繼續向上走,終會有所回報。」

音樂讓科研也充滿色彩

如果說科研是博士生活的常態,音樂則是一種饋贈。有時,科研之餘的某個周末,寫段歌詞、找個話筒、掃些和弦,一首歌就這麼誕生了。

向果大一自學吉他,大四開始嘗試創作。由於自己不善言辭,每當內心有所思所想卻不知如何表達時,他都會拿起吉他寫歌。這時的心情很放鬆,可以把科研和生活中的感受盡情釋放在歌曲中。

《簡單》這首歌就創作於他陷入科研瓶頸期時。「那個時候心理壓力很大,希望通過寫歌能讓自己輕鬆一些。」他把科研心路歷程寫入歌裡,也把歌曲帶進了實驗室。科研多是枯燥的,師兄弟們常常在實驗室裡改編他的《簡單》,唱起「科研其實很簡單(原句為「快樂其實很簡單」),沒有那麼多道理」,互相加油打氣,讓科研生活也能充滿色彩。

「創作歌曲首先是取悅自己,其次也要讓別人從歌曲中獲得激勵或心理上的愉悅放鬆。」這是他對創作的理解。除了和師兄弟分享自己的作品,他也會把歌曲放在網易雲上,讓更多人聽見他的聲音。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向果作為主創者創作了一首抗疫歌曲《渝愛相隨》。在創作這首歌時,他想像著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在武漢,雖然各在一方,但互相牽掛思念著對方,懷著這種感情,他寫下了第一句歌詞「縱然相隔千裡,我依然能聽到你的呼吸」 。

摩擦學遇上音樂,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詞曲是一首歌的靈魂,編曲則是一首歌的皮囊。為了歌曲的好皮囊,向果下了不少功夫。他剛開始嘗試自己編曲時,常常在獨自做完科研後,躺在寢室床上思考如何編曲。他自學編曲軟體,還時不時找一些樂手幫他做伴奏。但臨時找人始終不是長久之計,苦惱之際,他在琴行遇到了一位外國友人。他很欣賞向果的音樂才華,於是開始和他一起創作。他們經常周末一起在琴行討論編曲,碰撞思維火花。在創作《閃亮的你》時,向果提出用一段弦樂來編曲,他倆一拍即合,很快就做出了這一首抓耳的歌曲。

閒暇時,向果也愛參加各種音樂活動。本科和研究生期間,他都參加了學校的十佳歌手比賽,分別獲得了亞軍和第四名的好成績;2016年,還進入了「中國好聲音」重慶賽區總決賽。

作為樂隊主唱,他多次參加新年晚會、仲夏夜音樂節等重慶大學研究生文化活動。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則是演唱許巍的《曾經的你》,當他唱完第一句「曾夢想仗劍走天涯」時,鼓點,貝斯、吉他聲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給人很強烈的衝擊感。

許多人認為樂隊需要長期的磨合,但由於科研任務重,向果無法建立固定長久的樂隊。於是他打破常規,組建臨時樂隊,但即便如此,他的「小鮮肉樂隊」仍讓他自豪;每一次演出,成員們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展現著他們獨一無二的風採。

當摩擦學遇上音樂,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感性與理性的調和與碰撞,帶來了不一樣的嚴謹和溫暖。在向果的眼裡:「科研和音樂都是在為這個世界創造內容,也許這些內容十分微小,但它們都是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最美的證據。」

文案 / 蘆鈺雯 王秋鑫 裴佳藝

圖片來源 / 採訪者本人提供

原標題:《才華橫溢的重大機械博士: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相關焦點

  • 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重慶博士遇上音樂,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27歲的他,是科研博士,也是音樂達人。感性與理性的調和與碰撞,帶來了不一樣的嚴謹和溫暖。因抗疫歌曲走紅向果是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這段時間,雖然宅家,但學習基本正常進行。「在家我主要做一些模型的完善、算法的調試、文獻的閱讀以及論文的撰寫。此外,也會做一些實驗室安排的科研任務,比如寫專利以及部分項目申請書。」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科研不香嗎?為什麼50%的博士畢業後不做科研,四個成語揭示真相
    中國有接近3000所大學,平均每10所大學裡面就有1所擁有博士授予權。全國每年新招博士生80000人,只有50%的博士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或者是在大學繼續做科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之內,想要研究出一定的創新科研成果,有時候百般努力也無法成功,甚至讓人感到絕望。絕望之下選擇放棄,似乎也可以理解吧?原因二:養家餬口博士也是人,是人就要生活,想生活就要有物質基礎。拋開那些十幾歲就能讀博士的天才不說,普通人讀到博士畢業,怎麼著也得30歲左右。30歲左右是什麼年齡?
  • 獨家專訪許曉東博士丨做科研,最首要的就是感動自己
    引發了圈內同行特別是PI的深思,大家紛紛對文中的許曉東博士和第一作者這種對學術的純粹熱愛與堅持表達了深深的欽佩之情。有鑑於此,為了讓讀者們更好的了解許曉東博士課題組的一些情況,BioArt有幸對許博士進行了一個書面採訪,相信採訪中的一些內容能夠很好的回答讀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許曉東博士。
  • 沒有痛苦的博士求學經歷是不完整的?博士:糟老頭子壞得很
    一名高校博導,結合自己十幾年帶學生的經驗,做出了這樣的總結:沒有痛苦的博士求學經歷是不完整的,最終成不了科研人才。其為何這樣說?博士就一定要度過「痛苦」的求學經歷嗎?是不是博導為了讓學生為自己免費做科研而找的藉口?
  • 著名納米科學家王中林浙大開講:做科研像寫長篇小說
    只是追著所謂學術熱點做科研,今天這個領域熱門就在這一塊做,明天看到那個領域好發文章就馬上轉型——在王中林看來,這樣搞研究,最後得到的就是「一篇篇短篇小說湊成的集子」。他以自己在納米發電研究領域近20年的不斷探索告訴聽眾,值得追求的科研生涯是「長篇小說式」的:有脈絡、有劇情、有故事。  王中林早年留學美國,在1999年就取得了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席。
  • 第十集:優秀獎 第六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獲獎論文系列報導(十)
    提示:點擊上方"機械工程學報"↑關注我吧第六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
  • 博士學位真的那麼重要嗎?上交大博士親述科研心路,獲4萬高贊,網友...
    我可是給楊叔子院士寫過郵件,和他探討過RE/RP技術前景,他還鼓勵我好好幹呢,嗚嗚,拜拜了。導師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不要氣餒,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擔更大的科研任務。我感覺他是在忽悠,但我沒有證據,只是很惋惜費了我1年時間、足夠發表2篇論文的實驗數據。
  • 我是永不滿足的,在科研上很貪心
    1982年獲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華南理工大學工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四川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及機械領域的第一線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30多年,取得了多項世界首創的科技成果。
  • 博士學位真的那麼重要嗎?上交大博士親述科研心路,獲4萬高贊,網友:這是知乎最好的回答
    我可是給楊叔子院士寫過郵件,和他探討過RE/RP技術前景,他還鼓勵我好好幹呢,嗚嗚,拜拜了。導師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不要氣餒,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擔更大的科研任務。我感覺他是在忽悠,但我沒有證據,只是很惋惜費了我1年時間、足夠發表2篇論文的實驗數據。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後我忍痛把數據都送給學院裡另一位工程碩士,保障他順利畢業了,他非常感激我,請我在學校後門吃了一頓酸菜魚。
  • 劉冬:「做自己想做的科研」
    在此之前,劉冬2005和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分獲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學位和工程熱物理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能源環境專家、長江學者、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教授。「是在做我想做的有意義的研究」。 朝氣團隊築創新之夢 雖然有了學院領導的充分信任和教研室資金支持,但組建團隊的初期還是得靠劉冬一個人挑起大梁。「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去擰緊實驗室的每一個螺絲」,這才慢慢有了較為完善的綜合實驗和測試研究平臺,基本涵蓋氣、液、固燃料的燃燒、新型燃燒技術、汙染物生成與控制等。
  • 山東:給青年科研人員「第一桶金」支持 明年起來魯創業博士還有...
    在基礎研究方面,山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唐波介紹,「十三五」以來,山東省基金累計投入15.26億元,資助項目9000餘項,累計資助科研人員3萬多人次。加大了省重大基礎研究、優青、傑青等高層次人才項目的支持面和資助額度,基金類別結構不斷優化。同時,強化對青年科技人員的支持。
  • 蔣洪德院士逝世 長期從事能源與動力領域的科研應用工作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
  • 把「論文」寫在星辰大海——陝西省高校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近期,在嫦娥探月工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陝西省相關高校都參與其中研發,貢獻著陝西高校的力量。為嫦娥五號視覺系統提供技術支撐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
  • 我讀博士的五年
    我能如此高效寫文章、發文章,重要原因是導師得癌症住院了,文章沒有在導師手裡拖延更長時間,當然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正常情況下還是需要導師把關。後來這3篇英文文章相繼accept,只有一篇經過2次修改後accept,這使我信心大增,雖然我中文文章的錄用記錄仍然為0。導師康復後,開始和我討論課題進展,認為過去一年我獨立研究的內容與他的想法完全背離。
  • 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暨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
    12月19-20日,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活動暨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會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指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中國水稻研究所)主辦,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湖南農業大學和我院共同承辦。來自全國各省區市種業管理機構、水稻良種攻關單位、及新聞媒體等代表200餘人參會。
  • 做科研要堅持!上交大博士經歷5次被拒稿,最終斬獲多篇頂刊!
    做科研就要「盡全力,再堅持一下」  王耀師從金賢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模擬與拓撲光子學領域。博士期間,受邀為國際期刊《Optica》審稿,學校推薦並受邀參加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GYSS 2020),獲評交大學術之星、勵志典型人物、國家獎學金等榮譽。
  • 博士及科研人才專場引薦會來了
    12月19日,由廣東省人社廳、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大學聯合主辦,廣東省人才服務局、廣東省高等院校就業指導中心承辦的「2020年博士科研人才供需招聘專場引薦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成功舉辦,活動吸引87家知名企事業單位提供2168個優質崗位,541名博士科研人才進場交流。
  • 從抑鬱到愛上科研,上海交大博士自述讀博路,網友:知乎最好的文章
    我可是給楊叔子院士寫過郵件,和他探討過RE/RP技術前景,他還鼓勵我好好幹呢,嗚嗚,拜拜了。導師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不要氣餒,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擔更大的科研任務。我感覺他是在忽悠,但我沒有證據,只是很惋惜費了我1年時間、足夠發表2篇論文的實驗數據。
  • 中天鋼鐵成為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區域分站
    12月15日,從中天鋼鐵獲悉,企業聯合江蘇蘭陵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蘇雷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共同助力常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功獲批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為該站的區域分站。這是集團自2019年相繼獲批市級和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後的又一次重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