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星辰大海——陝西省高校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2020-12-25 西部網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近期,在嫦娥探月工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陝西省相關高校都參與其中研發,貢獻著陝西高校的力量。

為嫦娥五號視覺系統提供技術支撐

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直接影響自主採樣任務成敗的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是由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鄭南寧院士指導下的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完成,項目負責人是王飛教授。

此次承擔月表採樣任務的組合體為著陸器和上升器的組合體,由著陸器搭載著上升器降落在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附近,並由著陸器身上安裝的「巖心鑽探機」和「機械臂」等多樣化採樣工具完成月巖和月壤的自動採樣,而後送至上升器的器具中封裝保存。因此,採樣的視覺信息處理系統直接關係到採樣任務的成敗,西安交通大學團隊負責這一重要環節——通過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引導機械臂進行自主採樣並確保效率和精確度,還要將採樣過程中的圖像壓縮傳送回來,供地面工作人員進行精準研究和分析。

在各種嚴苛的技術指標要求下,西安交通大學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與驗證,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做這些實驗的時候,最難的並不是實驗耗時長、實驗條件複雜,最難的是「歸零」——只要一個數據或者算法出現了偏差,哪怕是概率極低的情況,也會導致軟體「歸零」。王飛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沒時間也不能後退,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我們想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分秒必爭!」

對於這支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的團隊而言,整個研究過程更像是一堂「成長課」。王飛說:「那段時間,通宵做項目已是家常便飯。最忙的時候,連續一周時間,團隊不分白天黑夜,以15分鐘為單位制定工作計劃,嚴卡每一步工作成效並確保達標,否則就會影響後續科研工作進度。面對這種壓力,大家的狀態都拼了。」

空間視覺團隊是一支由青年教授、視覺信息處理領域專家和具有豐富航天產品研製經驗的中青年工程師組成的集科研能力、生產能力和管理能力為一體的專業化團隊。他們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空間機器人等多個領域都承擔著重要的任務。目前,西安交通大學已開始承擔嫦娥六號的相關研製任務,在我國未來的航天事業中,交大人將發揮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為國家航天事業默默奉獻

在嫦娥探月工程中,同樣少不了西北工業大學科研人員的貢獻。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2016年起被聘為西北工業大學外聘院士。他長期從事航天遙測、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總體設計,提出並實現嫦娥二號對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點和小行星等多目標探測,開闢了我國深空探測新領域;主持實現嫦娥三號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樹立了中國航天新的裡程碑。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1989年至1990年在西北工業大學進行研究生課程學習,他主要從事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工作,參加多次火箭發射任務,並在任務期間擔任測試發射總指揮員。他曾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

張洵穎是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承擔探月工程三期關鍵技術攻關任務,負責研製的某型抗輻射宇航系統晶片,作為嫦娥五號採樣封裝控制器的主控處理器在型號中得到應用。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副教授屈崑,長期從事高超聲速和湍流的計算機模擬及其數值計算方法研究,承擔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在嫦娥項目中,屈崑對上升器底部受火箭發動機燃氣衝刷的熱流進行了計算分析。

還有許多西北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在祖國各地,為國家航天事業默默奉獻著……「作為一名西工大人,無論你參與了嫦娥探月工程哪一環節,我們都要為你們獻上鮮花和最熱烈的掌聲。」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順利升空的那天,西北工業大學張同學說。

西北工業大學作為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長期以來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學校重點參與了載人航天與探月等10個重大專項的論證及科研攻關,深度參與了兩機專項論證、神舟系列飛船研製,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近年來,學校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部聯合研製的「行雲試驗一號」2U立方星、自主研製的歐盟QB50計劃「翱翔一號」2U立方星,均已成功升空。

「上天入海」背後的陝西高校力量

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等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程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工作者和校友一直參與其中,為中國建設航天強國貢獻力量。嫦娥五號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還有一大批西電人深入航天一線,一步步推動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們有的默默科研攻關,有的紮根工程一線做一枚「螺絲釘」,他們把「論文」寫在人類的星辰大海之中,源源不斷為實現航天強國夢貢獻「西電智慧」。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包為民院士,目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校友楊宏歷任載人飛船總體室副主任、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載人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總設計師、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等職務,當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宇航科學院終身院士。校友張榮橋是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校友麻永平在神舟七號和神舟八號任務中,擔任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系統副總設計師、飛控組副組長,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任務中,擔任任務測控通信指揮部副指揮長、飛控組組長,在神舟九號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中,擔任測控通信指揮部飛控組組長。校友張洪華是嫦娥一號衛星GNC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嫦娥三號副總工程師。

在我國首次馬裡亞納海溝10000米級海試實時直播任務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像所研製的超高清視頻編解碼系統為這次萬米深潛直播提供了堅實後盾。

在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官微上,師生、家長紛紛留言:

「我兒子是19級大數據專業的, 希望他將來也能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貢獻。」

「一飛沖天,九天攬月,太空求索,創造歷史,加油,中國驕傲。」

「看到學長們取得的成就,我們要更加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為祖國爭光。」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飛上九天攬月擁抱星辰大海 我省高校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在近期成功實施的長徵八號、嫦娥探月工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萬米級海試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我省高校發揮學科特色,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參與科研任務,為國家重大需求貢獻著陝西高校的力量。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火箭採用了120噸推力的液氧煤油燃料無汙染髮動機。
  • 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出席,近日這所高校又有新動作
    近日,陝西省科學傳播與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科學傳播與國際發展論壇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長安校區舉行。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丁德科和校黨委書記白黎出席並共同揭牌,儀式由副校長黨爭勝主持。白黎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世界各國對科學傳播的關注和投入日益增多,黨和國家也高度重視科學傳播工作。此次陝西省科學傳播與國際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發揮高校人才和資源優勢,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必將對我省科技知識傳播、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西安交通大學,委員們見到「80後」的徐佔伯教授,他放棄了國外待遇優厚的工作崗位來到西安交大任教,將個人事業發展融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於西北地區這片地理位置特殊、經濟欠發達的土地,高校教師就是人才的主力軍、創新的急先鋒,要讓紅色精神為高校教師「鑄魂」,是視察團共同的期望。
  • 不唯論文!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其實,近年來,國家層面先後印發文件,治理當前教育評價中「唯論文」的現象,改革高校教師評價制度。 治理「唯論文」傾向,除了依靠國家層面出臺的科學的評價政策,各高校也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許昌博士一直從事核物理的基礎理論前沿研究,研究領域存在「研究難度大、周期長、期刊影響因子低」等問題,但並未阻礙其晉升為教授。
  • 勇擔時代使命 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原標題:勇擔時代使命 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本報訊 習近平總書記7月7日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在我省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領悟總書記回信精神,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 科技部:非「三高論文」,不得報銷!破「唯論文」新政解讀來了
    如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突出創新質量和綜合績效,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突出支撐服務能力,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突出使命完成情況,國家科技獎勵評審突出成果質量和貢獻,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人才評選突出科學精神、能力和業績等。同時,對推行論文代表作的設定數量上限,引導科技人員更加關注論文質量,不以「數量論英雄」。三是提出相關配套措施。
  •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堅持原創引領 服務國家發展 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
    「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近60%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湧現。清華大學首次成功觀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世界物理科學前沿領域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學研發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絞吸疏浚裝備,實現從「被封鎖」到「出口管制」的跨越發展。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按相關規定進行備案。職稱評審辦法應包括教師評價標準、評審程序、評審委員會人員構成規則、議事規則、迴避制度等內容。高校制定的教師評價標準不低於國家規定的基本標準,可結合實際明確破格條件。
  • 【學習反響】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市領軍、拔尖人才...
    【學習反響】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市領軍、拔尖人才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第三次中央新… 2020-11-15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法治力量
    高校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結合這次重大疫情所處的特殊時期、特殊情境、特殊教材,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同時,及時注入法治教育元素,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有利時機,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助力「疫」線戰役,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強大法治精神力量
  • 「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學譚家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左一為譚家華,在他研製的疏浚船上 在實踐中培養年輕人並尋求基礎理論突破,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譚家華帶領著團隊用行動展示了最生動的「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所有船舶設計都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核心,設計超淺吃水貨船、鋪排船、海上施工平臺、風電安裝平臺、絞吸挖泥船等多種船型,這些設計成果都在不同時期,解決了當時國家相關領域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
    此次徵求意見稿中,對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如何使用也備受高校教師關注。「破五唯」後立什麼,才能避免職稱評審過多地被人情關係和學術權威主導?「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這是共識。要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需要建立能夠替代原來『數論文』的、並能保障公正公平的評價體系。」李奇建議,可以將教師在研項目、相關論文等進行公開,倒逼教師更加重視學術質量。
  • 抗疫情,國研送審平臺為高校論文評審提供免費線上送審服務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大高校學位論文送審工作帶來巨大的困難。為保障各大高校學位論文送審工作,確保學生正常答辯和畢業,智信佳及旗下「國研送審平臺」全力支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論文送審工作。2020年2月2日,國研送審平臺就率先宣布將平臺自助送審功能面向全國所有高校免費開放,充分發揮通訊評審方便、快捷、即時、精準的優勢,讓更多高校畢業生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學位論文送審工作。
  • 【中國新聞網】大氣所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研究中心24日下午正式揭牌成立,旨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依託平臺與科技支撐。  中科院大氣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國雄院士致辭說,碳中和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要求實現人為源排放和人為匯清除相互抵消,研究涉及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多個領域,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希望該中心在相關科學問題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國家實現碳中和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
  • 這位愛科研、愛生活的博士生,希望為祖國「綠水青山」貢獻力量!
    讀博期間,他獲得過國家獎學金2次,校級獎勵2項,在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9篇,SCI高被引論文1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1項),申請國際專利1項,美國化學會(ACS)會議論文3篇,多次參加美國化工年會(AICHE)和美國化學會年會等國際會議,並作了口頭報告,而且擔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但所有的改革最終都是為了學生獲得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也促進學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實實在在的重大突破,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發展目標的實現。 該校人事處負責人還表示,堅持科學分類、多維度評價,注重實績和貢獻,是學校職稱評審的目標。學校將繼續在實踐中創新,在探索中完善,不斷推進科學化水平,促進教師更加快樂的工作生活,更加努力地為學校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為祖國貢獻更多醫者力量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學術規範與研究生論文寫作指導》課程開班第一課,導師葉玲就向剛剛入學的研究生新同學拋出了問題。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人說為了興趣,有的人說為了畢業,有的人說為了就業……最後,葉玲語重心長地總結說:「同學們,因為國家和人民需要你們!」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中的「晉升之痛」。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有哪些?接下來,我們先從一位54歲高校教師的職稱「破冰」故事說起。
  • 「唯論文」是高校評價體系的痼疾 「十不得」能否根治?
    相關研究涉及都與我國主流價值觀、國情與國家利益相聯繫,一些相關國際刊物對我國存在意識形態偏見,願意刊發一些與我國主流價值觀和國家利益相左的文章。因此,在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方面,必須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堅持質量第一的評價原則,不分國際國內期刊,真正根據質量評價其學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