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電影票太貴了!」
在2021年春節檔接連破紀錄的同時,今年極高的票價,也成為了大多數觀眾抱怨的對象之一。
都說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大環境不好,處處面臨著消費降級。但電影平均票價以及觀影人次的雙雙破紀錄,也助力電影票房大盤成績接連拔高。昨天的北京不少非黃金地段電影院,竟然所有場次票價都是100元以上。根據資料顯示,昨天北京地區的平均票價已經飆升到了74元,而2019年同期北京市的平均票價只有52元。
春節檔的高票價真的合理嗎?我們的觀眾已經可以接受面對如此高票價了嗎?在CPI緩慢增長的同時,電影票價為和上漲了接近34%。春節結束之後,我們依舊會處於平均100多塊錢一張票的時代嗎?
今年1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0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較好實現。
而電影平均票價,作為反應觀眾每次觀影平均消費的重要指標,一直也是處於緩慢增長階段的,和CPI一樣,從2016年到2019年,平均票價的漲幅基本都在2-5%之間。
可以說,近年來的平均票價都在緩慢健康增長狀態,這一趨勢在春節檔的平均票價上尤其明顯。但是相比2018年2塊左右的漲價,2019年春節檔高達5元的漲價在當時也成為了熱點事件之一,觀眾紛紛抱怨春節檔平局票價太貴,這也是2019年春節檔觀影人次同比下跌的原因之一。
因為疫情原因,2020全年的平均票價(37.0元)相比2019年(37.1元)並沒有漲。但是2021春節檔依舊存在著部分漲價剛需,另外考慮到「就地過年」的號召導致一二線城市佔比的增加,今年的漲價也是勢不可擋的。
目前的電影票價的門市定價權基本掌握在院線和影管手中,他們會依據對觀眾的熟悉和了解來制定票價體系;電影的最低協議價格則由片方自己來敲定,那麼你是想薄利多銷,還是覺得自己產品過硬,願意和院線影城實現共贏,就制定較高的價格。
如果讓影城和院線的人在最終票房成績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對高票價×低人次和低票價×高人次的兩個模式做一個選擇的話,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而摒棄後者。根據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價格是由供需關係來決定,但並不存在高價商品同時可以獲得高額的銷量,特別是在品質相當的多個同競產品出現的時候。
因此,在2021年春節檔開啟之前,業界對今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預期,依舊只是「溫和上漲」範疇內的,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暴漲。
為什麼2021年春節檔會有如此暴漲的票價呢?我們分析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春節檔的漲價剛需。並且,今年的七部影片,在預售階段也並沒有投入太多的票補費用。相比過去春節檔每部電影平均3000-5000萬的票補投入,今年片方寧可把錢投向對場次的爭取,同時票務平臺都已經加入到春節檔的發行隊伍,無暇在打價格戰。
表面上,票補缺少和票價上漲會制約和影響觀眾的購票情緒,但根據往年的經驗和情況來看,春節檔的絕對剛需、家庭觀影意願和觀影習慣,都會使得小波動的價格提升對於購票的熱情沒有致命性的影響,更何況春節檔聚集了大量一年就看一場的觀眾,價格並不是大家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第二,是一二線城市的佔比對比以往春節檔上升。今年春節因為「就地過年」的號召,有超過1億人口選擇就地過年,這也導致了一二線城市佔比的增加。相對比三四線的平均票價,一二線的平均票價是較高的。
最後,也是疫情導致2020年大多數影城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而在春節檔&情人節這個絕對的剛需時間斷,利用高票價可以得到迅速的回血。這一點在北京尤為明顯,上座率被限制到50%的北京,目前擁有著全國最高的票價。或許在北京上座率被限制在50%的這段時間內,高票價的現狀還會一直存在。
依託票務平臺和票補的成長,最近三四年,內地影市進入爆發式增長所依託仍然是價格槓桿,雖然目前年產優秀影片的數量在增多,但所產生的問題和麻煩的影片也更多。
前北美的票價是逐年上漲的,2008年北美的平均票價在7.18美元,這十餘年,每年均有0.2-0.4美元增長的幅度,好在於整體的價格仍然是穩定的,今年已經達到9.03美元,伴隨《復聯4》的上映,北美平均票價也會再次提升。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已經進入了中等發達地區,或許未來平均票價有向歐美發達國家8-9美元(51-58元)靠近的趨勢。而三四線城市的票價,還是最好與各地的居民消費指數掛靠,盲目增長票價而不顧影片質量的提升,只會導致剛被開發出的觀影受眾,重新流回其他娛樂方式。未來中國不同城市之間,因為不同的消費水平、不同的房租、已經不同的觀影受眾,或許會出現2倍以上的平均票價差。
在春節檔結束之後,我們或許又會重新回歸平均票價38-39元的時代,但平均票價的提升幅度大於CPI,已經成為了行業的趨勢。電影院是一個具備社交功能的場所,過低的價格會降低社交的檔次。甚至,我們可以將目前院線的電影徹底做全面的分離,夠檔次和質量上乘的才有機會到院線,但其要求有較高的入門門檻和較高的價格壁壘。低端和質量差的電影,則要退卻到網絡和手機端,自己多找出路,因為你的質量是不足以進入到院線來全國公映,那是一種全方位的資源浪費。
另外,伴隨著AI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票價的精細程度或許也會進一步提高,一家電影院不同的影片、不同的場次或許也都能在一定範圍內智能化定價,提高影城和片方的利潤。
不過,電影平均價格急劇的提升,勢必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和反彈情緒,這是中國電影目前必須要想清楚的事情,和我們國家近些年的發展一樣,總想去依靠低價競爭是不足矣立足的,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利潤,才會讓中國和中國電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