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晚,裝飾得頗具當代意味的山東美術館內,隨著空中飄來的一縷清越的簫聲,「和動力——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的「面紗」緩緩揭開,一場以濟南為名的藝術盛宴正式亮相。這是濟南「自己」的藝術雙年展,是齊魯大地展示國際級當代藝術的新平臺。這場藝術「大秀」將促進山東由美術大省、文化大省向美術強省、文化強省的跨越。同時,它更為濟南帶來了嶄新的機遇,以此為依託,將對濟南本土文化形成新的認知、新的概念、新的線索、新的凝練與提升,進而積極拓展文化載體、形成文化項目、打造文旅產業鏈條。
閆平 《大明湖》
三大亮點:
陣容強大、突破範疇、拓展邊界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分為三個板塊,山東美術館內展出的是提名藝術家作品,濟南市美術館(濟南畫院)展出的是青年策展人入選項目,青年策展項目入圍項目則以線上方式進行展示。
本屆雙年展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388位藝術家的596組(件)作品參加展覽,是山東省近年來參展作品最多、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美術展覽。海內外著名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安尼施·卡波爾、宮島達男、徐冰、隋建國、邱志傑、蘇新平、譚平、宋冬等人均有作品呈現。
展覽作品包括繪畫類、影像類、裝置類三大類,細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坦培拉、綜合材料、攝影、雕塑、視頻雕塑、影像、綜合媒體等十餘個小類,每一個小類又可以根據媒介的不同進一步細分。涵蓋極簡主義、新表現主義、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諸多藝術流派。形式當代,形態多樣,藝術衝擊力強。
展覽亮點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藝術家陣容強大。策展人提名展參與的125位藝術家,多是享有世界聲譽的知名藝術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萊安德羅·埃利希、伊曼紐爾·范德奧韋拉、徐冰、隋建國、邱志傑、劉慶和、尹秀珍、顧黎明、傑拉爾丁·託比等35位國際藝術家,結合展覽主題「和動力」,專門創作了新作品。接近一半的作品為國內首次展出,將極大地吸引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再一個是突破藝術範疇的文明互鑑。受本界展覽主題「和動力」的啟發,很多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哲學思考和體悟。在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概念「和」的啟發下,根植於古印度哲學、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未來主義等哲學的藝術作品在展覽中集中亮相,民族和地域的國際性交融,將突破藝術的範疇,在更深的層次上形成文明互鑑;最後一點是極大地拓展觀眾觀展視野和邊界。區別於傳統展覽,本界雙年展,作品的多種藝術形式分別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給予觀眾審美體驗。某些實驗性較強的作品,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注重沉浸式體驗。觀眾可在參觀展覽過程中與部分作品互動,這種互動本身也是展覽的一部分。
以品牌帶動濟南
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展覽主題最終定為「和動力」,因為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和」是其核心理念,包含了中和、和睦、和諧、和合等內質,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而在全球政治文化日趨割裂、隔離的當代,「和」主題的再次提出,較之以往無疑給人更深刻的啟示。
山東美術館館長、山東省美協主席張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本屆雙年展的創意產生於2019年下半年,是根據這幾年山東美術的整體發展狀況,希望能在山東創立一個文化品牌。雙年展展示藝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念,其模式是世界美術領域裡一個比較成熟的方式。濟南國際雙年展是山東建立美術話語權和自主品牌的第一次嘗試。而且,濟南國際雙年展採取國際通用的辦法,以城市命名,以這樣的品牌和國際活動帶動濟南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模式是省市共建的模式。
首屆濟南國際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展展出的裝置藝術品
在前期舉辦的「和為突破」主題研討會上,張望說:「這個主題是雙年展的特色和立場,山東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中心發源地,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和』的理念。『和』的理念目前是國家自身發展和國際地位提升最需要的理念,也是國際疫情下需要的理念。『和』與現代的形式『動力』結合在一起,更顯年輕、活力和當代性,也更有藝術氣質。」
對於「和動力」這個主題,本屆展覽總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表示,作為一種文化立場和精神屬性,一般而言,「和」的意涵主要呈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三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本屆雙年展以「和動力」為主題,旨在以創新性的文化觀念與學術修辭,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傳統文化與當代創造之間建立新的關係,揭示當代藝術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的關聯性,發掘中國本土思想對當代世界的普適價值與文化貢獻力,推動中國藝術更好地根植本土、立足時代、照鑑未來。
徐冰《鵲華秋色圖》背面
期待成為濟南、山東、中國
連接世界的多彩藝術窗口
本屆雙年展究竟能給山東、濟南帶來什麼?
全國不少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雙年展,國際上就更多了,這是全球範圍內跟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化發生關聯的最直接的展覽形態和形式。威尼斯雙年展為威尼斯帶來了一半的收入,上海雙年展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窗口。濟南國際雙年展從主題就能讓人明白這是一場讓當代性紮根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的藝術活動。
在山東美術館一樓展廳裡,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中國藝術家徐冰的《鵲華秋色圖》。站在作品面前,看到的是一幅《鵲華秋色圖》的動畫作品,但當走到作品背後再看,才明白這是一件以光透過廢棄物形成重現古畫的新作品。據了解,這是徐冰受到趙孟一幅書法長卷啟發,以該長卷和《鵲華秋色圖》為基礎,加入了電線桿、蘋果電腦、報紙等現代文明符號,用傳統和現代的衝擊、融合,來探討中國文字的淵源和當代文化的衝突。17分鐘的動畫,消除五頻之間的界限,令最終效果猶如一幅書畫長卷,徐徐展開。
展覽現場
很多觀眾都會在這件作品前駐足很長時間,看畫面的光影變化,再去其背後感受當代物品組合的視覺衝擊。正是這種衝擊,讓觀眾不只在看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和當代的融合,更能讓濟南人感受到自己身邊的景物與當代藝術的融合,感覺更為親切。
像這樣帶有濟南元素、山東元素的藝術品在兩個展覽中都有很多。濟南市美術館展區的青年策展人項目,既是對雙年展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和創新,也為國內青年策展群體提供了機遇。青年策展人前沿、創新的策展視野為雙年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和新銳的視角。項目共有7個線下實體展覽項目和12個線上優秀提名項目。
在「藝術在他方」當代藝術的遊牧這個項目中,策展人李輝武與一個藝術團體(爬坡小組)密切合作,在當代中國高速通勤的時代背景中,以「藝術遊牧」計劃,用短期駐留的辦法,不斷地表達在地文化的他者的視角,以此獲得藝術家跨越地域文化對自我藝術創作的突破,尋求在當下語境下創作手段的嬗變與突進。這個計劃從洞庭湖畔的嶽陽開始,因此還有一個小主題:「過洞庭,遇濟南」。爬坡小組成員黃起才、程三娃、司建偉、王峰、趙小偉以「遊牧」的狀態和藝術方式,對這裡的鵲華秋色、趵突泉水、大明湖景等歷史人文和市井生活進行當代觀察,並從中找尋觀念線索,用綜合性的藝術語言進行表達,力求從一個藝術的側面釋放出對儒家文化在當代生活以及當代藝術家觀念中的影響和新的動力。
當這些濟南元素、山東元素不斷閃現在觀眾眼前時,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內涵和地域特色體現得更為多元和明確,讓更多的濟南觀眾有了深深的代入感,也讓外來的嘉賓和觀眾對於本界雙年展的主題有了更好的理解。
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孫靜說,雙年展是國際當代視覺藝術極高級別的展示活動,集中了國際最新藝術成果和前沿文化理念,是世界文化互融互鑑的最佳平臺和盛大節日。更重要的是,雙年展與舉辦地密切相關,這種關聯不僅是文化的,更是全方位的。首先,雙年展緊緊依賴於所在城市的資源,包括文化底蘊、學術力量、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等;其次,舉辦地以雙年展為依託增強自身文化實力,豐富本土藝術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者可謂相互影響、相互成就。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峰在開幕式致辭中講道,「濟南國際雙年展是山東省首個由政府主辦,按照專業模式打造的國際化展覽品牌,自2020年起將每兩年舉辦一屆。本屆雙年展以『和動力』為主題,將國際視野和中國氣質融為一體。我們由衷相信,通過展覽活動的成功舉辦,一定可以推動中西文化之間的互學互通,促進多元文明之間的互鑑共融,也必將讓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加兼容並蓄、更加時尚多元、更加鮮活生動,為我們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真誠期待濟南國際雙年展能夠擔負起文明交流的歷史使命,踐行起文明互鑑的時代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開放的世界眼光,為文明交流提供寬廣的平臺,成為濟南連接世界、山東連接世界、中國連接世界的多彩藝術窗口。」
濟南國際雙年展的舉辦,讓濟南在特殊時期,成為一個用文化點亮全國、全世界人們眼光的中心點。濟南國際雙年展,以國際視野為契機,圍繞濟南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目標,令濟南擁有了自己的國際文化藝術高地,將會成為濟南市、山東省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項目,將會用文化交流講好濟南故事、傳播山東聲音、展示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