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抱恙,周末窩在家裡刷了一部美劇《后翼棄兵》,嗯,我似乎總是與熱點脫節,眾人關注的東西換了一茬又一茬,我遠遠的拾著點尾巴。
今年總共看了兩部劇,年頭一部《想見你》,年尾一部《后翼棄兵》。
不是很愛看劇,倒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我沒啥耐心,經常看著看著就走神了,往往一部劇看著看著漏了大把橋段只好算了。
年頭疫情窩在家裡打農藥瘋狂上分,Echo推薦了《想見你》,初聽這名,我是很嗤之以鼻的,又是「臺灣」「言情」「偶像劇」諸類的關鍵字眼,我內心一萬個不肯看。不知道哪天上分上的疲憊了,鬼使神差點開了這部劇,被許光漢套了頭,從此男友易名許光漢。一周更一次的頻率,讓我保持新鮮的情況下,也讓我追的難受極了。
扯遠了,回到《后翼棄兵》,只有7集,單集50分鐘,兩部電影時長,我很喜歡這種節奏。
這部劇又翻譯為《女王的棋局》,前者是西洋棋中的一種開局方式,後者則帶點雙關,畢竟是大女主戲。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后翼棄兵》這個名字,充滿攻擊性,就像女主慣用的招數,擅長進攻,快節奏,中局拿下對手,絕不拖到後期殘局(最後一集與蘇聯大師博格夫的對戰中一改風格,也是很有自我救贖和成長的意思了)。
貝絲天生才賦,年少成名,當絕頂的美貌和天才匯集一身,旁人連嫉妒都不敢有。
她的經典動作是打敗對手以後,十指交叉疊住下巴,用大的過分的眼睛直視對方,嘴角微微上揚,動人的紅頭髮服帖的遮住半隻眼眸,真真兒是一朵凌厲帶刺的嬌豔玫瑰。
這應該是一部「天才養成記」,她跟內在的自己搏鬥,她跟世俗的社會搏鬥,當然結局也是喜聞樂見的大結局,但是看著爽啊,我愛看啊。
年少成名,也讓她驕傲。她快速的狠挫對手,快速的成名,快速的成長。在天賦的加持下,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
但是人生吶,怎麼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呢。接連兩次敗給博格夫以後,她像個小獸滾回自己跟養母的家,在那個家裡,她似乎被打上了生母和養母的雙重烙印,這個烙印死死的焊住了她,「女人在那個時代就是附屬品,只適合在男人的戰場上得體優雅的扮演美麗的花朵」。
她沉溺酗酒,一蹶不振。前男友來找她想幫助她,她對他說出刻薄的話奚落他。
轉折點在她的童年黑人女友在找她(這也是個很厲害的在那個年代和社會突破膚色挑戰自我的角色),通過她的西洋棋啟蒙老師-校工薩貝的去世,他這麼多年默默的關注她的成長,一張合影擊潰了她,她大哭,女王回來了。
她前往莫斯科,跟博格夫力戰兩日,拖到她不擅長的殘局,博格夫跟他提出和局,這時候解說員的旁白「要是她能接受和棋,就能帶著「與世界冠軍打平」的美譽離開舞臺,要是繼續對弈,一旦塵埃落定,殘局浮出臺面,她可能就會處於左右為難的狀況,博格夫是殘局高手,他以擅長下殘局聞名,哈蒙則不擅長下殘局,她以先發制人而聞名,一開始就讓對手失去鬥志,我認為她應該接受和棋建議。世人就會把此舉視為勝利,但和棋並非勝利,我們都知道伊莉莎白哈蒙,愛贏。」
愛贏的貝絲當然拒絕了和棋,她自小靠嗑藥在天花板下棋的天賦異能,在這個時候,第一次在冷靜清醒的意識下展開,最終幫她贏得了勝利。
結尾這裡,貝絲棄後進兵,也預示著整部劇的中心:捨棄一些東西,破繭重生,貝絲跟內心和過往的封閉自己和解。
整部劇裡,刻畫了貝絲很多的毛病,嗑藥,酗酒,自控力差,易怒,她有好多好多的缺陷,就像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一樣,可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要接受這樣帶著缺陷的不完美的自己,不是麼。
更包容一點,更寬容一點,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
我尤其喜歡劇裡對她的著裝刻畫,這裡的著裝不單單指她劇裡的穿搭,而是在整部劇中,她對美的追求孜孜不倦。少女時代參賽拿到獎金,第一件事就是去服裝店,買下好看的衣服。以及在每一場賽事前,認真妥帖的準備好次日的服裝平順的放在椅背上,每一場都精心搭配,精緻的眼線,美麗的裙子,容光煥發的出現在眾人面前,在這個男人主導的一色黑暗的世界裡,她的搖曳生姿,格格不入,卻又恰到好處。就是要用毫不在乎的態度穿最漂亮的衣服,狠狠的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些細節,打動我。
看完劇後,我看了部分劇評,一小部分集中在女權思想的爭論上,我倒覺得這部劇很公正開明,並沒有強行灌輸價值觀,編劇只是刻畫了一些角色,觀眾自有解讀,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態度。
我現在很喜歡一個態度和觀點:不做刻意的道德評價,世界開放,萬物包容,做有必要的發聲,但絕不強求別人認同我的觀點。
一個強大的人,經歷過挫折,變得更強大,我愛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