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生命的荒誕

2021-02-21 雪球

每晚雪球菌給您離真相更近的剖析

這兩天雪球站內這篇文章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雪球菌看完陷入了深思,分享給大家,聽聽大家的想法。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


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聽說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當好奇,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片源,現在終於見到這片子,2012年他們也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裡,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

在我們的國家,那個二十年前就出來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這群體,作為父母遠離孩子也沒有時間精力管孩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提升孩子,他們只是艱難地活著而已,而他們的80、90後孩子依然隨便上點學到了中學就輟學,然後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來打工,然後依然在繁華城市的邊緣被壓擠,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還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這部英國真人秀電視紀錄片也是讓人看了唏噓不已,裡面沒有分析具體原因,我們只能通過那些表象去推斷本質的原因。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另外一個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裡。


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我們中國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說的是遺傳和潛移默化,大概也表達了不同物種之間這難以逾越的某種界規吧。除了結論真的讓人感嘆甚至讓人有些不甘以外,我還明顯地發現了以下值得感興趣的幾點。

第一集-人生七年

一個人的體重與他的社會階級是對應的


片中的精英階級Andrew和John 56歲時依然保持著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原中產階級中,晉升為精英階級的美國教授Nick夫妻,中層佼佼者——公務員Peter夫妻,體型明顯較好;而底層階級長大變老的男人們,雖然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甚至說得上相當英俊帥氣,但最終幾乎都成了胖子或禿子,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每個體型都是走形得相當厲害。

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生的孩子們,人數眾多,絕大部分都是肥胖的,雖然現在他們還只有20來歲。可見,精英階級從身形鍛鍊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於底層階級,這種能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特質?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後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吧,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現在有人說,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你連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後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後,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第二集-人生七年

除了母體的家庭環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張牌


誠然,前面有說,絕大部分人基本都沒跳出社會的等級的既定魔咒,但還是也有例外的。

舉兩個例子,任何人都會注意到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他有個小學同班同學是電影中的考上牛津數學系的Bruce),Neil在在7歲的鏡頭裡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天際的奇異的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飛之類的夢想,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好教區飛速而過的陽光燦爛少年,在考牛津大學失利而進入一別的大學之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之後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

雖然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反轉的姿態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是個貧苦的拿著救濟金的議員,他平時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輔助祭司也僅僅能讓他活著,他對著鏡頭從來都沒有過高的奢望,說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樣他可以做下去賺到錢的更好職業,他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悲涼。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道上的。

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裡,7歲時候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我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候談不上什麼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罰站之類。他的憂傷無助的小臉在1964年的黑白鏡頭下讓人心痛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他頻繁地失業,換工作,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他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小時候的那張臉讓人憐憫並心裡發冷,因為這都可能只是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密切相關。

第三集-人生七年

婚姻可以拯救一個人,尤其是女人


在電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中產階級裡面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肩並肩出現在鏡頭裡,長大以後的命運差別還是很遠。

有個叫Sue樂觀的女孩第一次離婚後堅強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幸福夫妻關係很和諧,然後工作也一路順利並且有顯著提升,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總之人生更為幸福;

有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經濟也很拮据;

還有一個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時候是一個很憂傷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她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在56歲的時候坦然地說出:雖然自己是一本也許不怎麼好看的書,別人(觀眾)既然翻開了,但是還是會有慣性一直讀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個電影裡再合適不過了。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採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這些篇章,只是箇中滋味大相逕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那個蘇在這些女人中顯得相當年輕有活力,無論容貌還是精神在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讓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業也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吧。而其中有個女人在56歲的時候衰老得驚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業,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跡。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會傷害一個孩子,給他們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記,但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段中寫的那個7歲就臉呈憂傷之色讓人心痛的白人貧民男孩Paul,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一直說不會結婚不考慮這事情,後來去了澳洲,看起來很英俊,長大到28歲以後幸運遇到一個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的幾十年的歲月。

雖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溫暖,讓他留在這個完整的家庭裡繼續盡責。如果沒有這個妻子的話這個從來就一臉悲涼的對人生無望恐懼的孩子又被傷害了自尊心又沒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會如何地悲涼也很難預測。而他的女兒終於也考上大學主修英國歷史,一家人重回英國遊覽的時候也很讓人感嘆。

一個家庭中孩子數量的的多少確實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


在片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進行自己的理想規劃,比如喜愛園藝、帶領板球隊、組建樂隊等,他們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以後也有很不錯的體面高薪的工作。

而底層階級的那些長大後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更無序地出生,甚至他們年輕的兒子在也很年輕甚至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也會生了三五個孩子。因此他們還未到衰老的時候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電影中他們被一大家子圍著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閒,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們在五十六歲時候為自己的兒女輩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比如郵遞員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爾家族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則更是滿面榮光。按照推測,他的子女應該基本是我們所說的80後。

那些結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門當戶對階級的人,這很正常,一個人在自己所屬的階級裡有更廣泛的人群交集和價值共鳴,裡面精英階級和上層的中產階級在婚姻上倒是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的時候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讓人對婚姻的某種信念散失而讓人覺得沮喪,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負責的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裡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卻有遊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這個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的那種特質。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麼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那些曾經意氣風發劍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變成了今日平靜祥和的頭髮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為現在淡淡評閱自己人生的中年嫻靜婦女。在這個年紀,人生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仿佛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後悔的。

雖然,電影中,那是在英國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還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

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說,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

或者就像劇中人說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或者如劇中人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能夠改變整個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尾聲:生命的荒誕

參演記錄


英國導演Michael Apted最早決定拍這個紀錄片時,初衷是批判英國社會凝固化的階級: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40多年拍下來,這一點的確大致得到確證:

象Andrew、John這樣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沒有偏離精英「傳送帶」,從富人區中小學到牛津劍橋,再進入律師媒體之類精英行業;而象Simon、Jacky這樣的底層孩子,從來沒有、似乎也沒有爭取去突破頭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底層命運。當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貧苦,但後來成了名校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也有漏網之魚。

但這個紀錄片看下來,給人最大的衝擊完全不是其政治內涵,而是——請允許我使用這個幾乎成了陳詞濫調的用語——生命的荒誕。

片中的每一個人年少時,無論貧富,都意氣風發充滿幻想,都相信未來是聖誕老人藏在聖誕樹下的那個禮物,會在打開的一剎那令人尖叫歡呼。 但是,聖誕老人始終沒有出現。慢慢地,片中的男人開始挨個禿頭,女人開始比賽發胖,關鍵是,他們的眼裡再也沒有了憧憬和幻想。


夢想的濃霧散盡之後,裸露出來的是蒼莽時間裡有去無回的人。

內容來源:《五十六已然知天命》文|曼佳

相關焦點

  • 【聲色】BBC跟拍49年的殘酷真相:窮人與富人的人生7年
    來源:豆瓣作者:曼佳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經緯低調分享】
    人生七年》又更新了。 這是BBC從56年前開始拍攝的紀錄片,它跟拍了14個7歲的英國孩子,每隔7年紀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直到今年的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它從56年前開始跟拍14個7歲的英國孩子,7年一次,直至今年他們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每日電訊報》說,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顯得如此小兒科。片子的初衷其實是立場先行:想要驗證「富人仍富,窮人愈窮」,以此批判英國社會的階層固化。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從1964年到2019年,《人生七年》已經相繼拍攝了9部。當年的孩子也已經長成了老人,更有一些人已經離世。
  • BBC探訪英國小鎮,揭露富人與窮人懸殊壽命差的真相
    據英國公共健康組織(Public Health England)提供的數據:在英格蘭北部一座叫做Stockton-on-Tees的小鎮,富人和窮人的壽命可以相差20年。就這樣,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小鎮,因為一組數據震驚了所有網友。
  • 窮人比富人早死20年!BBC探訪英國小鎮,揭露懸殊壽命差的真相...
    這是發布在《每日郵報》上的一張照片:在墨西哥城的一處區域破敗凋敝的窮人區與裝修精美的富人區僅有一牆之隔
  • 《人生七年》豆瓣9.7,這部紀錄片用56年跟拍了14種人生!
    這部拍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七年》,決定了人的一輩子自小就喜歡刷劇的我,卻一直反感一種劇,那就是紀錄片,但《人生七年》可能真的刷新了我對紀錄片得認識。《人生七年》於半個世紀,從未諳世事的14位七歲少年一直跟拍採訪到現在的《63up》。14個人,14種家庭,乃至14種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父母雙亡。那他們的未來又是怎樣。
  • 紀錄片《人生七年》56年跟拍14個孩子:父母精神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小乾看過很多探討人生的電影,但從來沒有一部是如此震撼人心! 不是它的拍攝手法多麼讓人驚嘆,也不是說它的臺詞有多麼驚豔。只因為一個字——真。今年是拍攝的第56年,仍舊未完待續……紀錄片中,導演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調查,每7年進行一次跟蹤調查,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到現在的63歲。
  • 視頻 BBC跟拍了49年 最能重塑人生的牌是性格
    BBC這部紀錄片跟拍了49年,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
  • BBC跟拍54年,揭露教育殘酷真相:究竟是什麼,在決定孩子的命運?
    作者:主創團·七七晴歌 去年6月,最新一季的《人生七年》完結了。窮人家的孩子沒辦法翻身?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想要驗證「富人仍富,窮人愈窮」。 於是他從倫敦和周邊小鎮中精心挑選了14個背景各異的7歲孩子。
  • 英國富人和窮人的《人生七年》:一出生,就決定了一生?
    英國BBC的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似乎驗證了這個傳說。BBC導演麥可·艾普特(Michael Apted)徵集了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開始拍攝,每隔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從1964年開始,從7歲拍到63歲,跨越了54個年頭,大半個世紀。
  • BBC紀錄片《63UP》- 跟拍56年的真人秀:什麼在決定我們的人生?
    人生七年》的,今年更新了《63UP》。從1964年的第一集《7UP》開始,每隔7年被跟拍的那14個7歲孩子,今年已經63歲了。上一集《56UP》,我們之前也介紹過。文章標題為:BBC紀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為方便大家回顧,也放在今天組合的最後一篇。這部紀錄片了不起在於,通過它,我們得以窺見14種真實、平凡而又獨特的人生。
  • 佳片推薦:橫掃5項金馬大獎,小人物的荒誕人生,富人的窮奢極惡
    對他們來講,不論是出太陽還是下雨都會有困難,但他們沒辦法去想生命的困難,因為光是生活裡面就有解決不完的困難。社會常常在講要公平正義,但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應該是沒有這四個字,畢竟光是要捧飯碗就沒力了,哪還有力氣去講那些有的沒的。人家有錢人出來社會走跳,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你後面有什麼?香蕉、芭樂、鳳梨,還有蓮霧。
  • 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 人生的殘酷遠不止這些
    ↑《人生七年》(梨視頻)最近,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上了熱搜,也讓紀錄片 《UP》系列(
  • 《寄生蟲》:是窮人對富人的寄生,還是富人對窮人的寄生
    《寄生蟲》中有著雙重寄生關係:窮人在樸家的寄生;樸氏夫婦對僱傭者的寄生。「寄生」是人際間關係的異化,其深層原因在於:人生意義的剝離;崇高價值的消解;自然人性的遮蔽。對於這種人性的危機和生存困境,應該尋求從「寄生」到「共生」關係的範式轉變:擴充自然之善和重建崇高的價值觀。
  • 跟拍窮孩子、富孩子63年,BBC揭露人生真相:「出身真的決定命運嗎?」
    其實早在1964年,就有一位叫做麥可·艾普特的人,印證了這一看法。這個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小男孩,是一位農場主的兒子。紀錄片第一次拍攝時,小男孩被問及夢想,害羞得不敢正視鏡頭:「我未來的願望是研究月球。」聽了這句話,周圍人都一笑了之。
  • 他們被BBC跟拍了49年!當人生縮時到150分鐘,你看出貧富差距真相了嗎?
    photo credit:Devin Stein@flickr (CC BY 2.0)長達49年的紀錄片,無法倒轉的真實人生。photo credit:YouTube2013年英國Granada Television製作、BBC播出紀錄片《56UP》,導演以橫跨49年時間,鎖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14個孩子,每隔7年拍攝一次(累積7片共850分鐘),日前於公視播出。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的社會,有錢人越來越富,而窮人還在為生存而掙扎窮人與富人的階層:是難以逾越的鴻溝,富人會無時無刻標榜自己的身份,窮人的自卑會被欲望蒙蔽雙眼急切的想改變現狀窮人與富人的矛盾
  • BBC拍了49年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狂傲少年託尼
    最近看了一個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英文名《7 UP》),令人感慨萬千。這個系列紀錄片是由導演過電影《007》、《納尼亞傳奇3》的著名導演麥可·艾普特歷時49年拍攝。從1964年開始,23歲的麥可選了來自英國不同社會階層的14個七歲兒童,每隔七年跟蹤採訪他們7天。最近一次拍攝於2012年,麥可已經71歲,那些孩子也已經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