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其整體實力毋庸置疑。廣州,廣東省省會,國家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通向世界的南大門。截至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530.59萬人,城鎮化率86.46%。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廣州也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當然廣州市在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尤其在中國近現代,也湧現了一大批能人志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廣州市近現代史上較為知名的六大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胡漢民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鸛,後改名衍鴻。字展堂,晚號不匱室主。「漢民」是他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出生於廣東番禺,祖籍江西吉安。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留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民報》主編,從此成為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孫中山逝世後主持編寫了《總理全集》。曾先後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華革命黨、廣東非常大總統府及南京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曾任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主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12日突發腦溢血病逝於廣州,享年57歲。為紀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於廣州市設立漢民路(今北京路);在臺灣,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區亦有漢民路。
第二位:朱執信
朱執信(1885年10月12日—1920年9月21日),原名大符,字執信,漢族,原籍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今杭州市蕭山區),1885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區)。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革命家、思想家。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朱執信在廣東發動民軍會攻省城,迫使清水師提督李準投誠,對於促成廣東「兵不血刃」而光復,起了重大作用。1913年(民國二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朱執信與廖仲愷前往日本,參與孫中山領導的反袁鬥爭。翌年10月返粵後,與鄧鏗策劃廣東反袁鬥爭和驅逐龍濟光的軍事行動。其間,又奔走南洋各地為革命籌款。1920年夏,孫中山決心驅逐桂系軍閥,「統一南方」。為此,朱執信於6月下旬再次被派赴漳洲,敦促駐紮該地的粵軍西進討桂。旋又不避艱險前往廣州,聯絡國民黨舊部和民軍響應討伐桂系軍閥的行動。1920年9月21日,朱執信到虎門調停駐軍與東莞民軍衝突時被桂系軍閥殺害。
第三位:許崇智
許崇智(1886—1965),字汝為,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人,系廣州高第街(今廣州市北京路一帶)「許氏」之後,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03年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留日士官生第三期步科學習。1906年加入同盟會。曾經與蔣介石是拜把兄弟。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任起義軍前敵總指揮。1912年,福建第1師改編為陸軍第14師,任師長,後任福建北伐軍總司令。1916年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1917年夏,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艦隊南下廣東,開展護法運動,許崇智隨行主持軍事。8月,任大元帥府參軍長,10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總長。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建國粵軍總司令。1925年任民國軍事部長兼廣東省政府主席。1939年遷居香港。1965年1月病逝於香港。
第四位: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人,清末北洋水師名將,民族英雄。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第五位: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嚴重,心力衰竭逝世,終年58歲。
第六位: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漢族,中共黨員。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廣州府番禺縣(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其作品中《黃河大合唱》最廣為人知。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