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時所燃燒的用艾絨製成的圓錐形小體,稱為艾炷。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法為最盛行。關於艾炷的形式古代又分圓錐形艾炷,牛角形艾炷和紡錘形艾炷。現在臨床上常用的為圓錐形艾炷。
圓錐形艾炷的製作方法,一般是把適量的艾絨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指一邊捏一邊旋轉,把艾絨捏緊即成規格大小不同的艾炷。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製成艾炷,艾炷器中,鑄有圓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之中,另用金屬等製成下端適於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圓錐形小全,然後用針從艾炷器背面之小孔中將製成的艾炷頂出備用。總之,艾炷越結實越好,如果鬆散,則燃燒不均勻。
古代最常用的艾炷,大小約3分左右,臨床上可因人、因病、因穴的不同而靈活掌握,《千金方》載有:「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也,以意商量。「《扁鵲心書》也說:」凡灸大人,艾炷須如蓮子,底闊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兒,勻炷如蒼耳了大,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大,穴若傾側,宜作炷堅實置穴上,用蔥涎粘固。「就是這個意思,艾炷最小者可小如粟米,最大者可大如蒜頭。現代臨床上可分大、中、小三種,大艾炷高約1釐米,炷底直徑我約釐米,可燃燒-5分鐘;中艾炷為大艾炷的一半;小艾炷如麥粒樣。艾炷無論大小,其高度同它底面的直徑大體相等。
古書記載,每燒烤1個艾炷,即為1壯。施灸的壯數,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輕重、體質強弱、年齡大小以及治療部位不同而定。一般少則1-3壯,多則數十壯乃至數百壯。《千金要方》論述頗為詳盡:「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於方數,其人老少贏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概括說來,凡久病,體質虛弱者艾炷宜小,壯數宜少;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且大,壯數宜多;肌肉淺薄的頭、面、頸、項、四肢末端宜小壯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壯多灸。古代文獻中有灸數十壯,以至數百壯者,是屬於分次灸治的累積總數。
艾炷灸法的操作方式,分著膚灸和隔物灸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