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最早出現於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是採用艾炷直接灸百會穴以壓舌板壓滅的方式用於內耳眩暈病的治療,並取得較好的療效。隨著實踐的增多,適應病證有所增加。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製作成丸狀的艾葉為主要成份的艾制物進行壓灸,臨床上又稱作丸灸法。更進一步擴大了應用範圍。從已有的資料表明,實按灸法對某些病證確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但是艾炷壓灸在操作上較為複雜,丸灸法的艾丸製作有一定難度,讀者應根椐其適應病證選擇使用。
實按灸具體操作手法:選定穴位,將艾卷點燃一端,一泓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蓋10層面紙或5到7層棉布,再將艾火隔著紙或者布,緊按在穴位上,稍留1至2秒即可。若艾火熄滅可重新點燃,如此反覆施灸。每穴按灸10次左右;另外一種方法是將點燃的一端,以7層棉布包裹,緊按在穴位上,如病人感覺太燙,可將艾卷略提起,等熱減再灸,如此反覆。如火熄、冷卻,則重新點燃灸之,每穴可按灸5-7次。
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從古文獻考證,古代醫家多主張用瘢痕灸,無瘢痕灸的興起當是近現代的事。這是因為古代醫家認為形成灸瘡與否直接影響到療效。如《針灸資生經》指出:「凡著艾得灸瘡,所患即瘥。」近現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醫學的傳入,瘢痕灸所帶來的劇痛、體表損傷及影晌美容的瘢痕等,難以為人們普遍接受。相比之下,無瘢痕灸可以避免這些缺憾,同時也可以起到類似瘢痕灸的作用。
無瘢痕灸具體操作方法:艾炷在燃燒時病人感到稍有燒灼疼痛時,應立即將艾火壓滅。也可待病人感到發燙後在繼續灸3-5秒鐘,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能出現一塊比艾炷略大一點的紅暈,且出汗,隔1-2小時後,就會起泡,不須挑破,任其自然吸收,一般施灸部位皮膚短期內留有色素沉著,不遺留瘢痕。
3、瘢痕灸法
瘢痕灸具體操作方法:擺正體位,選好穴位,並在穴位上塗敷蒜汁,將艾炷立即粘上去,用線香點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燃盡,艾火自熄,除去艾灰,另按所需壯數,重新點燃艾炷。每灸完一壯,即塗薑汁一次。在施灸過程中,如有病人感到灼痛,醫者可以在穴位四周用手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灸治完畢,在施灸穴位上帖敷淡水膏。一周左右化膿,化膿時每天換膏藥一次,灸瘡45天左右痊癒,留永久瘢痕。
艾炷隔物灸又稱間接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隔墊上某種物品而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首載於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其創立了治霍亂「以鹽內臍中,上灸二七壯」的隔鹽灸;灸腫令消法「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的隔蒜灸;治毒腫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後世在此基礎上又有發展,如《針灸逢源》治脫肛瀉血「薑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壯」的隔姜灸;《壽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病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的隔巴豆餅灸。《本草綱目》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麵糊調敷臍中及丹田,仍艾灸三壯」的隔甘遂灸;還有《千金要方》治發背癰腫的隔豆豉餅灸,《外科發揮》治瘡口不斂的隔附子餅灸等。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嶽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具體操作: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釐米、厚約0.2-0.3釐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痺痛等
隔碗灸法,又稱碗灸。是一種直接將碗覆於患乳治療急性乳房炎的療之法。首見於《外科正宗》,提到 :「治乳腫妙方:灸乳腫痛方來異,惱怒勞傷氣不調,將碗覆於患上灸,諸般腫痛寂然消。」方法頗為繁複:「治氣惱勞,或寒熱不調,乳內忽生腫痛。碗一隻,內用粗燈草四根,十字排勻,碗內燈草頭各露寸許,再用平山粗紙裁成一寸五分闊紙條,用水溼紙貼蓋碗內燈草上,紙與碗口相齊;將碗覆於腫乳上,留燈草頭在外,將艾大圓放碗足底內(一作「艾一大圓放碗底」),點火灸之;艾盡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氣,內痛覺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之後在《串雅外編》中正式提出碗灸之名。 艾炷隔紙灸首見於宋•《普濟方》,主要用於咳嗽、咯血等,「用白表紙數重折之,於涼水內浸溼了,然後燃艾炷,仍沾些許雄黃末同燃。或艾炷子安在紙上,用火點著,隨即放在舌頭上正中為妙。下手灸人拿著一個銅匙頭於患人口內上脬(顎),膈(隔)住艾煙,呼吸令人如常。」 隔礬灸,在清代吳亦鼎所撰之《神灸經綸》一書中,有關於本法的載述。 隔醋灸是一種先在穴區塗以醋再置艾炷的隔物灸法。在古藉 中,有隔醬灸的記載,但未見到隔醋灸的資料。本法現代報導不多,且以治療某些皮膚病為主。其實際臨床價值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