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新進行合唱教學。
劉洪蓮進行專題講座。
恩施晚報訊(通訊員吳磊 劉薿琳)「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2020年12月29日,宣恩縣椒園鎮中心小學合唱室內,音樂教師廖光新帶領「土家娃合唱團」正在進行歌曲《小池》的展示表演。舒緩的節奏下,學生們和聲整齊,歌聲悠揚,博得聽課教師陣陣掌聲。
為了進一步提高音樂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夯實音樂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基本功,當日,由宣恩縣教學研究室主辦,廖光新音樂工作室承辦的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研討活動在椒園鎮中心小學舉行。廖光新音樂工作室及全縣各中小學30多名專、兼職音樂老師參與此次活動。
活動共分課堂展示、研討評課和專家講座3個環節。在課堂展示中,宣恩縣第二民族實驗小學教師李青霞執教歌曲《我們跳起來》,運用體驗、感知的方法,在律動、聽辨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中表現節拍韻律。縣民族實驗小學教師楊琴執教《老爺爺趕鵝》,緊緊抓住「旋律、速度、力度、節拍」4個要素,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要素的變化所帶來的情緒變化。縣教學研究室音樂教研員覃遵波則圍繞「合唱的呼吸及技巧」,與學生們分享合唱的樂趣。椒園鎮中心小學教師廖光新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通過合唱展示,教學生進行合唱練習。
覃遵波說:「合唱其實是一種愛的傳遞,只有讓學生們在愛的薰陶中逐漸成長,才能將美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才能讓孩子們更健康地成長,真正實現『五育並舉』!」作為廖光新工作室的一員,縣民族實驗中學教師黃嬌覺得,上好音樂課還需要不斷學習樂理知識,探究音樂課程教學方法。
為了讓老師們從理念上更新對合唱教學的認識,州教師研修中心音樂教研員劉洪蓮受邀進行專題講座。劉洪蓮說,音樂課要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讓學生的音樂學習回歸本真;要注意兒童的童真化及聲音的整合,在訓練時要發掘、融入更多民族元素,讓合唱教學唱出更多心聲,唱上更大舞臺,影響更多孩子。
作為這次活動的策劃者之一,廖光新表示:「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音樂老師群策群力,才能讓音樂教育走得更遠。」2020年10月,在宣恩縣委人才辦、縣教育局支持下,廖光新率先成立州內第一個音樂課程名師工作室,並選取「學生合唱」為突破口,積極融入恩施州民族民間歌舞元素,著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合唱文化」。
據了解,工作室一方面積極吸收縣內優秀音樂教師,一方面邀請名優教師到校講座,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堅持每月定期聯合鄉鎮中小學開展一次「手拉手 一起唱」研討活動;建立了末位退出機制,推動工作室合唱研修活動向標準化、專業化轉變。同時,工作室要求教師踏踏實實地從備一節課、上一節課、聽一節課、研一節課做起,相互學習、交流與合作,促使工作室成為優秀教師切磋教育教學藝術的平臺,帶動更多音樂教師不斷成長。
談及工作室以後的打算,廖光新說:「一定會堅持做下去,帶動更多學校參與,讓最偏遠的學校也能傳出合唱的聲音,讓愛的音符飄進每一個窗臺 !」他盤算著,爭取支持,帶領新一屆「土家娃合唱團」多參加合唱比賽。
【來源:恩施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