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前,我們先看以下兩段A跟B和C之間的對話:
A:你會下西洋棋嗎?B:是的。A:你會下西洋棋嗎?B:是的。A:請再次回答,你會下西洋棋嗎?B:是的。
A:你會下西洋棋嗎?C:是的。A:你會下西洋棋嗎?C:是的,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A:請再次回答,你會下西洋棋嗎?C:你煩不煩,幹嘛老提同樣的問題。
從對話中,我們很容易看出,在A反覆向B跟C提出同樣的問題時,相比於B異乎尋常的耐心,C的不耐煩似乎更符合常理。如果計算機科學家圖靈在世,看完這兩段對話很可能會說,B顯然沒辦法通過他所提出的一項測試——圖靈測試——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
圖靈
在介紹圖靈測試之前,顯然有必要了解圖靈其人。
對沒有計算機教育背景的人而言,了解圖靈很可能是通過那個被咬掉一口的蘋果公司的大Logo,這也算是賈伯斯對圖靈這位計算機科學之父的一種致敬。
圖靈於1912年出生在倫敦的一個行政官家庭,早年便萌生出了對科學的興趣,然而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他的這一興趣並沒有得到支持,反而被老師批評是不學無術的典型。在這段時期,唯一讓圖靈稍感安慰的是結識了大他一年的學長克裡斯多夫·莫爾康姆,兩人很快成為了思想上的夥伴。不幸的是莫爾康姆於1930年因肺結核病早逝,這一事件讓年幼的圖靈內心備受打擊,而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他決定一探人類靈魂的奧秘,看看好朋友在身體死亡後靈魂是否繼續存在。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圖靈準備從數學、物理和化學中尋找答案,而非哲學思考。
計算無法想像之物
在探索靈魂奧秘的路上,最常碰到的便是很多人將其形容為一種形而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但這些並不能給到圖靈想要的答案。
圖靈在劍橋大學期間開始探究計算的本質,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計算相對而言屬於較不花費腦筋的思考過程,只要有一臺和人類一樣(甚至更好)的機器,依循特定的規則即可實現其過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圖靈便用自己的理論主導了對德軍密碼的破解並取得了非凡的成果。而這一研究成果讓圖靈對自己的理論更加充滿了信心,他認為只要隨著軟硬體的不斷發展完善,機器就能夠做到人所能做到的一切——給某人一張白紙,一支筆和一塊橡皮擦,並嚴格遵守規範,實際上和萬能機器沒什麼兩樣。
即使圖靈所說無誤,完美的機器能夠做到人所能做到的一切,但在我們看來,人跟機器有一個很本質的區別,那就是人具有思想,針對這個問題,圖靈後來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思想過程和思想本身並無差別,關鍵在於,只要找到方法,思想便等於計算。
巧合的是,圖靈在大學選修過大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課,期間維根斯坦說,個人內在思維需要外在標準,換言之,如果思想無法公開表達,則根本失去了探討思維的意義。既然如此,圖靈測試所設的意識思想之標準不僅足夠,也是實際上判斷具有意識與否的標準——理智的語言行為。
維根斯坦對人思想行為標準化的表述,讓圖靈對自己的理論更加確信無疑,好比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談中,我們在無意識中已經確認對方是有意識的人,而不會在交談完畢後模稜兩可地問一句:但是你有思想或者意識嗎?
而當機器能夠跟我們順暢交流時,我們也不應該去強調「對方」是否具有思想或意識,否則一味堅持不妥協,正好比重視心靈的人過去鄙視肉體那樣,反而可能暴露自己對電子矽晶片的偏見而已。
圖靈測試
基於上述的理論支撐,圖靈便設計了後世人們用來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一項測試實驗:
某人和電腦分別處於不同的房間中,然後讓另一人在看不到雙方的情況下提出問題。當然他們只能用電子郵件溝通,而不能用電話,否則電腦的合成聲調可能立刻穿幫。假如詢問者無法分辨誰才是真人,那麼該電腦便通過了圖靈測試,擁有思維能力。
回到一開始的兩段對話中,對話過程中B就像是在重複調用語料庫,而C的表現更像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有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