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汪班:向英語圈觀眾介紹青春版《牡丹亭》

2021-01-12 澎湃新聞

文|劉雁

向西半球介紹中國文化不易,而介紹中國戲曲更是不易。水墨畫可以盡在不言中,戲曲卻不但要譯,還要講解,從歷史、人物直到身段、水袖,一句句唱詞、一個個眼神,都得用生動、貼切的外語講出其間意味。

這中間,向西方觀眾介紹崑曲更是難上加難。

崑曲唱詞清雅高深,曲律規範嚴謹,問世六百多年來,她既是貴族文士專享的審美,又經一代代藝人「口傳心授」而成。

而這當中,最值得介紹、也最不易介紹的,便是崑曲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牡丹亭》。

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作本有五十五出,近代崑劇將其提煉成遊園、驚夢、尋夢、離魂、冥判、拾畫、叫畫、幽媾、冥誓、回生、婚走等十二出,但今日即便是對國人講《牡丹亭》,也須深知其版本背景和百年提煉過程才能道出其底蘊之美。

崑曲這種不效皮黃的清高,不媚市井的風骨,既令她曲高和寡,也恪守了獨有的典雅。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如何讓今日觀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感受到這般優美旖旎?2004年5月,深愛崑曲的白先勇在臺北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大獲成功,隨後移師大陸,立即在國內也掀起崑曲熱潮。

青春版《牡丹亭》

接著,白先勇又將她帶到了美國,決意向英語圈觀眾傳達崑曲之美。

白先勇非常清楚他所面臨的困難。要讓《牡丹亭》在美國打響,需要一位同時精通英語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與戲曲,並且對崑曲的演出非常熟悉的人來做中介。有一個人,是做這項工作的不二人選。

這個人,就是他的老朋友汪班。

「汪班長年在美國向美國學生講授中國詩詞書畫,他本人不僅嫻熟中國詩詞傳統,而且英文根基紮實,中詩英譯,十分在行。加以汪班又曾經票過戲,工小生、小丑,舞臺上的戲劇效果,他當然認識深刻,因此他的崑劇選譯,生動活潑,趣味盎然,處處透露巧思,很容易引起觀眾和讀者的共鳴。」(白先勇序《悲歡集》:「弘揚崑曲於海外」)

在劇組赴美演出的前幾個月,白先勇便專門從紐約將汪班請到加大伯克利分校,做了一系列的崑曲講座。在每場演出前還有半小時的導讀。白先勇說:「汪班學養豐富,對崑曲以及中國傳統戲曲有獨到見解,而且他口才極佳,言辭生動,極受美國觀眾歡迎。青春版《牡丹亭》在伯克利首演成功,汪班先生的崑曲講座功不可沒。」

的確,二OO六年九至十月間,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到美國西岸巡迴演出一個月,演出十二場,場場滿座,受到美國觀眾空前的熱烈歡迎。論者甚至認為這是繼梅蘭芳來美巡演後,中國古典戲曲對美國文化界產生的最大一次衝擊。

汪班與白先勇

汪班祖籍江蘇灌雲,伯父是同盟會員,父親懷著報國之志,十幾歲就加入了國民黨。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畢業後公派赴法留學,與周恩來、鄧小平都相熟。回國後便進入國民政府工作。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是抗戰時期被派往第三戰區(主要包括江、浙、閩、贛、徽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負責戰時學校的工作,包括為逃難的孩子們辦的流亡學校。戰時學校大多散布在日軍難以抵達的閩東偏遠山區,條件極為艱苦,然而在戰火紛飛中,就是它們給流離失所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張課桌、一個安身之所,為國家保育下「讀書的種子」。

汪班1939年生於戰時首都重慶,1949年隨家人去往臺灣。1961年從淡江文理學院外文系畢業後,他遠赴美國密蘇裡大學攻讀新聞專業。密大是新聞學重鎮,然而汪班很快發現新聞並非自己所喜。同時,密蘇裡的空曠寂寥,使喜歡人文教化的汪班難以忍受。於是他轉學到位於新澤西的西東大學,繼續學習英語文學。畢業之後,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教授中國語文與中英翻譯,並以英語講授中國文學課程。汪班獨創的教學方式和生動細膩的講授,非常受學生歡迎;他的英文水平,以及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令同在哥大任教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大家夏志清激賞,夏志清曾開玩笑地說汪班和自己是當代兩大「蘇州才子」——夏志清是吳縣人,汪班母親來自蘇州望族袁氏。

汪班的英語是「童子功」:抗戰勝利後,汪家搬回上海,他入讀中西小學,這是所中英文雙語教學的教會學校;不過因為身體弱,加上時局紛亂,他並沒有好好上學。但他家裡還有一位家庭教師,是他母親的好朋友,從燕京大學畢業後一直住在汪家。汪家的孩子就跟著這位「嬢嬢」學英文,到十幾歲時,汪班已經能整出地背誦莎士比亞的劇作。

汪班對戲曲、音樂的喜愛同樣始自少年時代。他從小就喜歡唱歌,而且嗓子極好,跟著愛唱歌的大姐學會了很多中英文歌曲。但回上海不久他就得了傷寒,這在當時是極兇險的傳染病,汪班足足有六個月被隔離在病房,每天除了開診所的姨父父子會來看他,陪伴他的只有一臺收音機,聽來聽去,除了流行歌曲就是戲曲——小孩子對新聞之類的節目自然沒興趣。他就這樣愛上了京劇、崑曲。這倒與白先勇頗類似:白先勇也是在少年時代患上肺結核,不得不隔離治療,百無聊賴中,通過收音機愛上了京昆。

不過汪班與白先勇相識是在大學時代:他有一位大學同級校友是白先勇的弟弟。汪班讀的外文系,與這位讀理工的校友沒有親近起來,卻與白先勇因為共同的愛好很快成為至交。

汪班第一次翻譯崑曲是在1980年,觀賞了上海崑曲團的紐約演出之後,他應紐約海外崑曲社之邀,開始為演出的崑曲作英文翻譯。他在《悲歡集》的自序中說:

記得第一部「思凡/下山」,是樂而不淫、諧趣橫生的名劇,詞句俗中帶雅,不但饒富詩意,也有極逗人的通俗性,要將它移植到英語的土壤裡,對我是件特別新鮮的事兒,極具挑戰性,因而覺得又刺激又興奮,用心推敲,仔細地將它們譯成了押有音韻的英文。

由此開始,在之後的十八年時間裡,汪班陸續譯出四十多出崑曲折子戲,以及兩齣全本崑劇:《十五貫》和《春草闖堂》,配合了幾十場崑曲演出。

接著,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林肯中心、華盛頓國家藝術館、英國BBC等紛紛邀請他以英語作崑曲專題講座。他也擔任了紐約崑曲社顧問兼首席翻譯,並與紐約崑曲社合辦專場演出,敦請中國崑曲大師如張繼青、蔡正仁等赴美東表演。紐約時報音樂評論家Jamesc Ostreich非常欣賞汪班對崑曲的講解,稱其"氣象萬千"(1998.7)、"引人入勝"(1998.8),"多彩多姿"(2003.9)。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汪班先生翻譯的《牡丹亭》那段千古絕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原文見前文):

These multiflorate splendors, here in magnidicent blosom,

Seem forlorn amidst the raveged foutains and walls! 

Oh, it is in vain this fleeting moment of beauty has come:

For the enjoyment of spring belongs in other halls.

Oh, clouds, floating hither and yon, day and night:

How the emrald-green halls are silhouetted against the rosy lights!

And how the fine mist, borne on a teasing breeze, 

Shrouds the painted boats in distance, as if themselves on clouds!

Alas! Spring, none of your riotous beauty Is for those in locked mansions to see!

由於汪班所作崑曲翻譯和推廣,1988年以來,紐約崑曲社先後獲得紐約文化藝術局以及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贊同與資助。

2003年,紐約市政府為汪班頒發「對文化有特殊貢獻最傑出公民獎」。

2009年,汪班翻譯的中英雙語崑曲選《悲歡集》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

2018年,汪班又出版了中國古詩詞英譯《擷芳集》。

汪班說,中國古典翻譯做不好,對不起祖宗。

《悲歡集》,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

《擷芳集》,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還值得一提的是,汪班先生的姐姐汪珏,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翻譯家、作家、古籍善本專家。她的翻譯工作是從白先勇的作品開始的。那是1970年代,她擔任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東方藏書部主任,常有人來借白先勇的書,希望有德語版,當然,那時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鮮有德語譯本,他們只能失望而歸。汪珏為之抱憾不已,她對自己說,為什麼我不能來做這個翻譯工作呢?她與好友、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提議二人合作,共同翻譯。兩人一拍即合,於是,白先勇、沈從文、張愛玲、莫言、楊牧等當代文學大家的作品,不斷地經由她們的手譯為德文。她們(與包惠夫合作)翻譯的張愛玲作品集以《色·戒》為題在德國出版後,立刻獲得《時代周報》、《鏡報》、《法蘭克福日報》等重要報刊好評,漢學家史迪曼(Tilman Spengler)發表文章說「張愛玲幾乎是不能翻譯的,但是洪素珊、汪珏與包惠夫做到了,而且值得喝採!」詳見《翻譯張愛玲》(摘自汪珏《流光徘徊》,壹嘉出版2017年,電子版)

(本文原發壹嘉出版公眾號:at1PlusBooks)

相關焦點

  • 翻譯家汪班:向英語圈觀眾介紹青春版《牡丹亭》_鏡相_澎湃新聞-The...
    文|劉雁向西半球介紹中國文化不易,而介紹中國戲曲更是不易。水墨畫可以盡在不言中,戲曲卻不但要譯,還要講解,從歷史、人物直到身段、水袖,一句句唱詞、一個個眼神,都得用生動、貼切的外語講出其間意味。這中間,向西方觀眾介紹崑曲更是難上加難。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臺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臺,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
  • 朱棟霖|論青春版牡丹亭現象
    而湯顯祖的文採詞章、橫溢才華,他對戲劇情節、戲劇人物的新鮮別致、想落天外又遊刃有餘的獨特描寫,使青年觀眾驚喜讚嘆連連。這是一出中國文化的盛宴,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勝利。二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稱之為「青春版《牡丹亭》現象」,是鑑於其演出的意義已超越了一齣戲。
  • 傳世經典,青春演繹,全本青春版《牡丹亭》即將上演!
    在水磨腔的優美、笛聲的悠揚、唱詞的韻味、表演的四功五法中,你能看到杜麗娘和柳夢梅的「人鬼情緣」,而在崑曲的詩意和精緻之外,青春版《牡丹亭》更被譽為「古老劇種的青春傳承」。《青春版牡丹亭》自首演以來場場爆滿,在豆瓣收穫了9.1分超高好評,並讓崑曲觀眾平均年齡下降三十歲!被很多人譽為「此生必看的崑曲典範」,「崑曲入坑之作」,更有觀眾稱其為傳世經典。
  • 早鳥倒計時 | 此生必看青春版《牡丹亭》!
    16年前,命中結下「牡丹情緣」的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攜手兩岸三地藝術家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希望藉此把崑曲的青春生命召喚回來。該劇首演即引起轟動,媒體報導稱其讓崑曲觀眾的年輕下降了30歲。青春版《牡丹亭》不論主演、配角、龍套均由年輕演員擔綱,滿臺都洋溢著符合原著的青春氣息。
  • 崑曲丨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我只好向周圍朋友求救,希望他們推薦給我一些好劇。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 青春版《牡丹亭》有多火?一票難求,跨城追看,大排長龍……
    如今,距離首演已過去十五載,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超過350場,走進園林賞遍春色的觀眾多達80萬人次。在白先勇的「安利」下,數不清的學生湧入劇場,雖然其中大概90%從未接觸過崑曲,但欣賞完《牡丹亭》之後,他們驚覺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如此高雅精美的表演藝術,因此也改變了對傳統戲曲的一些偏見。
  • 一部青春版《牡丹亭》,道不盡湯顯祖的至情至性,美醉千年!
    由於觀眾的「斷層」,崑曲面臨著劇團沒有演出,演員發不出工資的困境。直到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一掃崑曲界的寂寥,為崑曲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打開新局面。從2004年轟動全球的登場至今,十餘年過去了,它魅力不減,備受年輕人推崇,演出已經超過300場。要說到青春版《牡丹亭》,絕對繞不開一個人——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
  • 雲賞·蘇崑雅韻丨青春版《牡丹亭》全本(一)
    青春版《牡丹亭》全本第一集領銜主演沈豐英 飾 杜麗娘俞玖林 飾 柳夢梅(視頻往下滑)《牡丹亭》是湯顯祖的扛鼎之作,也是最為大眾熟悉的崑曲經典。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有16載,在我國內地20餘個城市和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等多個國家演出,直接入場觀眾達80萬,其中70%是青年觀眾,為弘揚中華傳統經典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
  • 傳世經典 青春演繹 |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華麗來襲!
    直到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一掃崑曲界的寂寥,為崑曲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打開新局面。媒體報導稱:青春版《牡丹亭》讓崑曲觀眾年輕下降30歲(圖源俞玖林工作室)400年前,湯顯祖創作了堪稱世界文化瑰寶的《牡丹亭》。
  • 瑰麗的愛情傳奇——《青春版牡丹亭》
    [提要]《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相得益彰,四百年來不絕於舞臺。
  • 白先勇青春版崑劇《牡丹亭》全本首次來甬
    今天(18日)晚上,蘇州崑劇院青春版崑劇《牡丹亭》上本在逸夫劇院上演,典雅的曲詞,婉轉的唱腔,優美的身段,讓湯顯祖筆下那段至情之戀,在相隔400年後仍感人至深。沈豐英和俞玖林兩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精湛的表演,傾倒全場觀眾。19日、20日晚,青春版《牡丹亭》中本、下本還將繼續上演。
  •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領銜 杭州演藝集團重磅大戲全面回歸
    9月4日-6日,蘇州崑劇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回來了,登陸杭州大劇院。著名華語作家白先勇先生擔任總製作人和藝術總監,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俞玖林、沈豐英領銜主演。 原班人馬三天連演,共同見證三生情緣。帶著觀眾對舞臺的深深眷戀,杭州演藝集團再度引進青春版《牡丹亭》。
  • 明晚19:30丨蘇州崑劇院·青春版崑劇《牡丹亭》精華版
    保利華東·國粹戲曲名家名劇演出季蘇州崑劇院·青春版崑劇《牡丹亭》精華版主演:周雪峰、朱瓔媛演出時間:2020青春版《牡丹亭》不論主演、配角、龍套均由年輕演員擔綱,滿臺都洋溢著符合原著的青春氣息。這源於白先勇先生獨具一格的創意,他希望用年輕演員的演出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熱愛古老的崑曲藝術,了解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然而,青春版並不只是指演員的青春靚麗,在白先勇看來,以為起用了年輕演員就是青春版是一種誤解,《牡丹亭》裡的「青春」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 青春版《牡丹亭》丨梅花獎得主周雪峰帶來不一般的「柳夢梅」~~~
    一系列深受觀眾們喜愛的戲曲名家將攜佳作一一亮相,堅持將大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作品呈現給觀眾。400年前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創作了堪稱世界文化瑰寶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白先勇談《青春版牡丹亭》:當時對崑曲前途影響很大,失敗就準備跳海
    著名作家白先勇,是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將軍的兒子,他創作的戲劇和小說佳作無數,其中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他將崑曲《牡丹亭》改編創作的戲劇《青春版牡丹亭》,當年演出也是轟動一時。
  • 早鳥8折最後一天 | 當年輕人遇見青春版《牡丹亭》:崑曲,真香!
    直到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一掃崑曲界的寂寥,為崑曲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打開新局面。而今,青春版《牡丹亭》走遍大江南北,累計演出超過350場,所到之處場場爆滿,更創下過單場7000人次觀眾的記錄,熱鬧程度堪比明星演唱會。
  • 青春版《牡丹亭》全本亮相第二屆吳中·保利運河戲劇節
    青春版《牡丹亭》全本,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俞玖林、沈豐英領銜主演,分飾柳夢梅和杜麗娘。此外,青春版《牡丹亭》還雲集了我院呂福海、陶紅珍、沈國芳、呂佳、唐榮、屈斌斌等在內的國家一級演員同臺演出。這樣「美醉」了觀眾的演出陣容,讓戲迷們流連忘返,沉醉在崑曲大美的世界裡。
  • 開票 |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全本即將赴津,蘇州崑劇院沈豐英俞玖林原版再聚首
    2004年,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湯顯祖原著上,經行整理,在繼承原詞下,經過精心梳理,創作了以「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為核心的青春版《牡丹亭》完整地體現湯顯祖原著「至情」的精神。30歲青春版《牡丹亭》創排之初全部由年輕演員擔綱,這源於白先勇先生獨具一格的創意,他希望用年輕演員的演出來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熱愛古老的崑曲藝術,了解中國國學的博大精深。
  • 今日開票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青春版《牡丹亭》精華版
    青春版《牡丹亭》精華版領銜主演周雪峰 飾 柳夢梅朱瓔媛  飾 杜麗娘【溫馨提示】(搶鮮聽蘇崑雅韻)《牡丹亭》是湯顯祖的扛鼎之作,也是最為大眾熟悉的崑曲經典。青春版《牡丹亭》自首演以來,至今已於海內外演出三百餘場,演出足跡遍布海內外20餘座城市。廣受讚譽,場場爆滿,吸引了許多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