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忠華編劇兼導演的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日前正在愛奇藝獨家熱映,這是一部國內電影市場罕見的討論兒童成長的喜劇劇情片,截止至目前抖音話題閱讀量已突破6億,豆瓣開分後更是以8.0的評分成為近年來豆瓣最高分的網絡電影。放眼整個國產電影市場,可以發現關注教育話題和兒童成長的影片少之又少,《樹上有個好地方》另闢蹊徑,以兒童視角探討這種師生關係,從教育中見成長,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同時獻給老師和學生的佳作。
良師應是益友 教書更是教人
影片以上世紀90年代末的陝西關中農村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調皮搗蛋的農村熊娃在支教老師的引領下逐步成長的故事,影片中有許多那個年代兒童成長的印記,跳繩、砸沙包、小人書、下河遊泳等等,讓人魂牽夢繞,仿佛回到了曾經的孩童時代。
在男主角成長的環境中,成績一直是判定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無論家長、老師皆是如此。影片中的父親在孩子炫耀自己成為圖書館理員時,只會質問「你拿到了幾張獎狀?」。而身為校長的「殷神仙」,更是某一類老師的典型:他不允許學生看課外書,考試前期副科需要為主科讓步,甚至為了提高學校的排名暗示學生作弊。這些行為是90年代末鄉村教育的一些落後縮影,彼時的人們還未理解教育的意義。
而男主巴王超過,則是當時尚未被環境同化的兒童的代表,他保留了孩童的天真與好奇,這樣的教育環境讓他頗為壓抑,用行動極力抗拒著大人的世界,而這一切又隨著粉提老師的出現開始有了轉變。與校長不同,粉提老師對教育的理解更為開明,她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他們信任,但也會在他們犯錯的時候及時糾正,對男主說「你可以考試不及格,但你不能作弊,不能做一個不誠實的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大多時候我們只記住了授業與解惑,卻忘記了傳道的重要性。
戲外亦師生 優秀導演與他的小影帝
《樹上有個好地方》的導演張忠華是一位陝西籍導演,他的作品中也有著厚重的陝西情懷。2006年他執導的影片《紫陀螺》引發了70後、80後共同的童年回憶,豆瓣評分高達9.1分,隨後更是在2016年創造了2億次轉發點擊的網絡播放量,堅定了他將藝術性和商業性融合進兒童影片的創作理念。
電影來源於生活,影片中的老師引導男主正確成長並愛上學習,而電影外,相似的一幕也在發生。身為西北大學的教師,導演張忠華身兼教育工作者與文藝創作者的雙重身份,雖不曾教過男主演杜旭光功課,但在他的發掘和培養下,年僅13歲的杜旭光便獲得了第24屆德國施林格爾國際兒童電影節「傑出演員獎」。在導演的幫助下,一名陝西鄉村兒童演員捧起了德國影帝的獎盃,這又何嘗不是一位良師。
老師是社會的基石與脊梁,將知識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使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樹上有個好地方》正在愛奇藝熱映中,也希望中國電影市場能湧現出更多關注兒童教育的同類型電影,讓教育真正的回歸教育,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來源於 娛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