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關桂峰)形如「赤印」的圖書館,「帆船」模樣的博物館,「糧倉」構造的劇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設的三大建築外形別致,充滿「未來感」,讓人耳目一新。 塔吊林立、鋼柱聳立,千餘名工人正在澆灌混凝土、搭建腳手架、綁紮鋼筋……寒冬時節,記者探訪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施工現場,一幅繁忙的施工圖景展現眼前。
北投集團三大建築項目總經理陳宏達介紹,三大建築已正式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全面衝出「地平線」。
三大建築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位於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州位於千年大運河北首,運河厚植了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基因。三大建築的設計理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大運河元素。比如,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在大運河上運送物資的船舶,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三個表演藝術的「文化容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外形如一枚赤色的印章,其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博物館則形如鑲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帆船」,又名「運河之舟」。
據介紹,圖書館建築結構呈「樹狀」,屋頂天棚的設計理念來自茂密森林,宛如森林傘蓋,內部將營造高低起伏的「山形」結構,與周邊的森林景觀有機融為一體,形成具有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室內的讀者和室外的遊客都可以享受到自然之美。
三大建築還將配套建設商業設施、停車庫。項目將於2021年上半年實現主體結構封頂,2022年12月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