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幾天了,腦子裡還不時想起麗萍,眼前閃過她的微笑,耳邊響起她說的話,我把她的笑容和她說的每一句話過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能弄明白麗萍怎麼練出來的。其實,用什麼標題都難以將麗萍的形式原則準確地表達清楚,麗萍是我見過的完美無缺的人,我只能仰視她。
我嘗試著將她的笑容和她的話還原,希望我可以如實地將她呈現給更多的人,可我發現我的文字能力難以將她還原,每當我想起她,我的眼前總是出現這麼一幅畫面:一位瘦小的女子左腳實實地「根植」在雜草叢生的地上,右腿半懸在空中,她的左手抓著幾根植物,右手指著天,觸摸著地、指著天,像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表演藝術家,試圖將地、人、天連成一線。
從大理回來幾天了,想起麗萍,這畫面就若隱若現地出現在我眼前,我想這也許就是意識流吧?她尊重自然規律,用來自於她腳下的那一方土、她身邊的那一瓢水,為食者奉上人土不二、連天接地、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記得那天吃完午飯,我轉到她的廚房,看到灶臺上的「活色生香」幾個字,我當時還覺得這幾個字有點俗氣。回來後,我想來想去,終於明白了「活色生香」這幾個字的含義,是哎,只有活的色才可真正地生「香」。麗萍就是將從地上取出的生命個體植入我們的身體,讓「活在」沐浴著陽光雨露下有生命的植物在我們的身體內延續,將山風水土與我們連接在一起。
那天吃完午飯,麗萍的先生說大理有個武當山來的武術大師,他每周都跟大師學武術,他說完以後他就去上課了。
在我終於通過朋友特意成立的群裡聯繫上麗萍前,我已經費了不少功夫希望能聯繫上一個叫「閱山素方」(我後來才知道麗萍是「閱山素方」素食家宴的主理,知道她其實有一個公眾號:AKASHA閱山)的私房菜館。當我終於在微信群裡看到她的臉時,我馬上就想起十幾年前年我在蒼山的纜車邊見過的那個背著背簍下山去取東西的女孩。那時的蒼山上人跡罕至,在下山前除了見到過一位老道,我們就沒見到過其他人,當我站在索道纜車站等下山的纜車時,回頭一看,一個女士背著背簍走過來,那是個大霧天,我感覺那人好似天女下凡。
同行的朋友說介紹說這是誰誰,並說她住在山上的一個客棧,那個客棧裡住了一群中外神人。背著背簍的麗萍與當地的人看上去毫無區別,臉曬得黑裡透紅。朋友說她在山上住了好多年,是西安人。當我聽說這個看上去跟剛當地人毫無分別的人來自北方時,心裡一驚,心想:這可真是個奇女子。後來又陸陸續續聽說山上的客棧叫「高地客棧」,裡面住的都是神人。直到我後來與在大理住了多年的朋友講起我在麗萍家用餐的經歷後,我才知道麗萍以前是「高地客棧」的老闆,也就是說麗萍曾經是蒼山上的眾神之神。
所以,當幾天前,我和朋友終於走進麗萍家的院子裡,沿著她的引領走到屋頂準備用餐時,看著不遠的蒼山,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仙女背著背簍的下凡了!
麗萍說她喜歡讓客人在陽光下用餐,這樣可以曬著太陽、吹著山風,全身心地放鬆,感受到來自於自然的食物的溫暖。她在餐桌上放了一條海藍色的桌旗,桌旗靠近蒼山的盡頭放著酒紅色的玉蘭花,與不遠處的蒼山形成色彩鮮明而且有層次感的對比。
我在瑞士旅遊時,曾多次看到歐洲女士身著海藍和酒紅色的衣褲,在我的眼裡歐洲女士的色彩搭配儘管顏色豔麗,但她們的優雅風度似乎可以讓她們駕馭任何顏色。記得十幾年前,我在洛桑的一個露天咖啡館裡看街景,當我看到一個上年紀的女士穿著海藍色鉛筆褲,身著酒紅色緊身T恤衫,脖子上圍著一個粉色絲巾,我當時被她的顏色搭配驚呆了。從那以後,每當我想起瑞士,我就會想起在洛桑看到的那位優雅女士。從此,我就把海藍和酒紅色與瑞士聯繫上了。
我始終相信顏色反映一個人內心最隱蔽的情感,以及她的審美趣味和修養。當我在麗萍家看到海藍色的桌旗和花瓶裡酒紅色玉蘭時,我腦子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是大理的瑞士。我本人特別喜歡琢磨顏色與人的心情的關係,至少我自己的心情是會受我衣著顏色的影響。麗萍餐桌的主色調是歐洲有品位的人才用得出的色調。餐桌的顏色讓我相信菜餚至少能做到悅目。我當時想,這個人當設計師或者當畫家在色彩協調上一定會與眾不同……。
我這麼想著想著,麗萍不動聲色地將第一道菜端了上來,大家都驚呼了一聲:藍白的盤子黃綠的咖喱醬秋葵;海洋藍的盤子白褐色的山藥。
好看又好吃的咖喱秋葵
山藥野菌條
這麼多天過去了,現在閉上眼睛回想那天的午餐,我還能回憶起那顏色和味道。我吃了一口秋葵,才發現這看似普通的菜裡有幾層味道,我咂摸著嘴,想品出汁裡都有哪幾種香草,這種高低起伏的層次感讓我感覺嘴裡含著是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那一層又一層的味覺體驗無法用文字來表達。後來,同行的朋友告訴我汁裡有一種當地叫什麼「姜」的香草。
去吃飯的前一天,我正好才從同修洪偉那裡學會了用食物環來測試食物的能量,我忍不住將雙手勾成兩個環來測試我吃進去的食物的能量,雙手的環還真的緊緊的扣著,不鬆開,這食物的能量還真的超強。我好奇地想這吃上去就有非同一般能量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
不知同桌誰說了一句:「菜的擺盤太漂亮了」。麗萍正好端著菜上來,她輕描淡寫地說:「菜的擺盤是挺重要的,可不能僅僅是擺盤,吃進人身體的食物必須連著自然、連著土地、連著四季有生命的……。我們吃的實際就是從土地裡取出的一個生命體經我這樣的一個料理人對它的理解和愛惜再整理,然後在將植入我們的身體的,這樣這個生命才可以在我們的身體裡繼續延續,吃進嘴裡的東西要有生命力……」。
聽麗萍說話宛如聽小溪流水,聽著聲音,我的腦子裡念著這溪水會在哪裡拐彎?當麗萍端上鷹嘴豆丸子的時候,我變得越來越好奇,想知道她還能變出什麼驚豔的食物?
我們都是按照以前習慣的吃法把鷹嘴豆丸子放進嘴裡,麗萍笑著告訴大家:「羽衣甘藍葉可以單獨生食,可以用羽衣甘藍葉包著丸子吃,但我希望你們試試將丸子夾在兩片藕中間吃,味道會更不一樣,這樣,同樣的丸子你能吃出不同的味道來……」
菜一放上桌,我就抓了片羽衣甘藍生吃了,我已經有幾天沒「生吃」菜了,看到有生菜上桌,興奮不已
這道菜裡也有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本地香草
聽了麗萍建議,我們將丸子夾在藕中間,一吃,味道還真是變得非常不一樣了。隨著每道菜,我的腦子裡閃過一首又一首的樂曲,美味可以讓人浮想聯翩。麗萍是怎麼知道這食物中還「潛伏」了幾層不同的味道的?
麗萍說她從瑞士搬回大理居住後,自己開始動手種菜。從那時起,她對植物的理解更深刻了。因為自己種菜,她跟土地、植物和季節的聯繫更密切了,她發現同一種菜,其實是在不同的生長過程中會發出不同的味道,同一種植物與不同的植物搭配時也能產生不同的味覺體驗。
在種番茄的過程中,用手去搓剛出苗的番茄葉子的時候,她聞到番茄苗濃鬱的味道,在番茄的整個的生長過程中,葉子的味道,杆的味道,還有番茄花的味道,番茄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時段的發出的味道和濃度都不一樣。這些味道都留在了她的腦子裡,在烹飪的過程中,她會盡全力將將植物生長過程中所發出的味道分享給來她家用餐的朋友,她說這樣可以將人通過吃進去的植物的「生命」延續,將人與自然連接上。
味增核桃醬汁涼拌菠菜 麗萍說菠菜的梗越紅營養越豐富 。麗萍的純植物素食是免五辛的(即:蒜、洋蔥、小蔥、韭菜、芸姜),她做的菜裡透出來的自然純正的味道,不是那種炒炸後出來的嗆人的高香味。
聽到麗萍煞有其事地說出這番話,我忍不住開玩笑說:「你這樣一盤菜一盤菜的,你這一輩子能連上幾個人啊?」
「嗨,我也只能這樣做,人太多了,就不一定能讓他們真的連上,我能連多少就連多少唄。」麗萍用的食材不少是她自己種的,從這點來說,她說的用她的手將土地、人和自然連起來還真的是這麼回事。
她說用自己種植的食材時做菜時,會特別的珍惜所用的食材,而且知道如何辨認植物的狀態,所以用的時候也會更加小心認真,儘量讓植物的味道可以通過她的調理讓吃的人也能感受到,只有這樣才可以將植物的生命延續給吃它的人。
麗萍說:「食物其實就是一個工具,幫助我們能夠更精微的進入到我們的身體的感知層面,從而更細緻地去生活、去觀察,帶著這些精微的覺察去生活,讓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會更加的保持一個度……」。麗萍沒有具體地說這個度是什麼,我猜麗萍說的這個度,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敬如賓的關係。
麗萍把每一道菜都當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來對待,從麗萍的菜裡,能感受到她與人分享的不是一盤沒有生命的東西,而是她將過去近二十年的靈修和她對自然、對藝術(她是個有悟性的繪畫師,音樂造詣也不低)、對人生的感悟和心念以如詩如畫但又不譁眾取寵的方式展現了出來。
山藥南瓜羹
腰果薑黃百香果甜品
麗萍說更希望自己是名純粹的藝術家,只是畫畫和聽音樂,可條件不允許做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她就把做菜當成一種創作,一種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她說她將餐盤當畫布,將植物當畫筆,用它們可以畫出她理解的人與自然。麗萍說她特別喜歡創作,喜歡創作時的狀態。她把做菜的過程當做創作的過程,覺得特別刺激。
她似乎對食材的特性和香料的功能以及菜隨著季節而發生的變化,肌裡的細微區別比常人了解的更深,更直入精髓,不然她怎麼能用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菜做出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味道來。
麗萍的每一道菜確實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展示著生命周期:少年、青年、壯年再到暮年。「我們開始種黃瓜、豌豆的時候,感覺真的很神奇,神奇到一開始就能聞到它的味道,比如說豌豆,剛長出來的豆尖就可以吃,一直吃到苗,如果讓它繼續長,等它再老一點的話,還會結豌豆,豌豆也可以吃,豆莢也可以吃,到這個時候,我們跟它的關係就變得特別特別的親密,你會很愛惜,會用心地去「用」它,那相關的成長經歷和狀態都會深深地打動我,我會讓這種感覺延續到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裡……」
「在我自己動手種菜前,我並不能切身感受到我與食物的直接連接。很多城市裡的人沒有機會去接觸食物種植的過程,他們可能完全沒有我這樣的將植物視為生命與自然的連接的感覺。所以,對我來說,能通過我的手讓人感受到與植物之間的連接是一個特別興奮的事情。我很願意能夠把這種感覺分享給來我用餐的人,把這個與食物相關的環境和整體性都能夠納入到吃的過程裡面,讓他們能夠體驗到這樣的一個完整性。」麗萍很在意地說了解食物的完整性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去年聖誕節,女兒送給我的禮物是康奈爾大學食物營養學家T. Colin Campbell關於全植物性飲食的著作《Whole Rethinking the Science of Nutrition》,我曾多次想這本書用的WHOLE用中文到底應該翻譯成什麼。
坎貝爾曾多次解釋過他理解的Whole是wholistic approach(直譯是「全面完整,神聖的方式」),當我聽到麗萍解釋食物的完整性時,我的腦子裡猛地划過「完整性」這三個字,不正好就是坎貝爾的書名的對應的中文嗎?
書中闡述的wholistic approach,不就是採用全面完整的植物性飲食和生活方式嗎?這不正是純植物性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嗎?不破壞植物裡固有的營養,不吃破壞了植物整體性的加工食品,尊重植物的自然規律正是純植物性飲食的核心。
麗萍不止一次地說,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心懷感恩,感謝上蒼給我們食物,感謝環境讓我們可以健康的成長,人們不能為了吃而忘了環境。她說自己特別在意吃得「有理「,儘可能就地取材,儘可能不買進口、需要從異地運輸過來的食材。
"經過很遠的運輸食材也不會新鮮,用雲南本地,大理本地的食材,當地有什麼就用什麼。鮮美的食物離不開健康的土地、充足的陽光、乾淨的雨露,食物與土地、與人是相連接的,只有乾淨的食物才會給人身心帶來能量及愉悅,如果我們因為各種各樣的過度消耗,把環境給汙染了,我們以後吃什麼?"
我想這也許就是麗萍理解的食物的完整性。我再一次感到麗萍身上的仙氣讓她早早的就比別人活得明白多了。
我體驗到的經麗萍的「畫筆繪出「的食物不僅僅只是填飽我們的胃,它呈現的美也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出品人對食物的真實內心感受的呈現,麗萍的每一道菜實際就是她對植物應保有完整性以及與其相關的行事原則的印照。
可千萬別以為重現食物的完整性,就是把植物不加修飾的原始呈現。麗萍是個閱歷豐富的人,她在東南亞、南亞印度,歐洲都有遊歷和生活過,她的菜裡揉進了她走過的每個地方,她完整的將她的生命旅程呈現在烹飪中,也就是她說是一種東西方無國界的融合,這融合中有著她的生命旅程,更有著她對完整性的個性解釋。
麗萍的烹飪能讓人吃出植物的全生命過程,是一種經她的手又即興創作過的」生命之旅。」
麗萍家的大門沒有門牌號,不過隔壁的鏽跡斑斑的大門上有門牌號
每當人們問起麗萍她做的是哪國菜時,她總是說是fusion (無國界的東西方菜的混搭)。我起初也以為麗萍的菜是無國界的,現在回頭看麗萍的每一道菜,是能看得出在無國界融合的背景牆上,其實是有一道又一道的地域文化斑斕的。從她的菜品中能聞到我們熟悉的味道、我們熟悉的色彩搭配和呈現方式,是一種有文化底蘊的創新,而不是純粹無釐頭的組合。麗萍也說傳統精典的味道有它存在的道理,要麼是味道的協調,要麼是順應五行身體的舒服度。她認為中國古老的藥食同源的信念是我們特有的文化,必須讓它在我們的飲食習慣中延續下去。
麗萍的烹飪其實連著她走過的一山一水:秋葵咖喱腰果醬(來自印度菜的搭配);與法式rataruii相連的夏天的茄子小瓜;藕和甜菜來自我們的酸脆藕片……
由酸脆藕片藕衍生而來甜菜藕片
在麗萍家用了一次餐後,意猶未盡,我決定與兩位小夥伴再去一次。不出我的意料,相隔三天再次光臨麗萍家,她又一次讓我驚嘆她的創造力,端上了幾盤不一樣的美食。
我第二次再去麗萍那兒用餐時,最讓我難忘的是菜花沾西紅柿鷹嘴豆醬。她指著盤子說:「你看我將一部分菜花朝下、一部分菜梗朝下,盤子的裡有西紅柿鷹嘴豆醬料,這醬也可以單獨吃,你吃吃看,至少應該吃出幾種不同味道。」
教你一個辨別菜花能量的竅門:梗的顏色越深,菜花的能量越高
麗萍有著他人所沒有的味覺靈敏,也許是因為她自己種菜的原因,她深知同一棵菜花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味覺體驗。這也許與她做事的專注和她對生命以及非常人所具備的領悟力有關。
從大理回來後,我一直與麗萍保持聯繫。幾天前,她發了一張照片給我,說:「昨天早上下雨了,很冷,不知吃啥可以讓自己感到溫暖,這時,我一眼看到之前煮甜菜時留的汁兒,決定做個甜菜煎餅,本想就做了隨意抹醬吃了,但又多了感恩的心,不想辜負這美麗的顏色,於是決定靜靜心,多花點時間,便又有了靈感,給自己做了高能量煎餅。冬日的組合,甜菜黑芝麻,蜂蜜核桃,亞麻籽……」
食物的種植方式決定的食物本身的能量,展示食物的形色有療愈身心的能量,可以讓人感到溫暖和喜悅。麗萍還是個懂得「美」的人,懂得「美」的人更寬容,知道如何滋養自己和他人。
結束語: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各種食品添加劑,農藥化肥的產物的年代,吃著大棚種的不分季節的蔬食,這些食物已經將我們敏感的味覺變得麻木,身體也因此慢慢變得遲鈍,失去了身體應有的敏銳。食物與自然、土地的隔斷是我們當前迫切需關注的問題。讓我們儘可能的就地取材,減少對環境、土地資源的求取,用我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用我們的消費將我們身邊的美好食物帶回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人土不二才是真正健康可持續的生活的要義。
重要通知
「細活𥚃」史家胡同實體店將於陽曆二月三日起到二月十六止與民共慶乙亥豬年的到來。微店365天24小時不打烊。謝謝大家的垂注。
點擊頁尾「閱讀原文」進入「細活裡」微店
如果有更多想諮詢的地方,進入微店後,找到頁面左下角「聯繫店家」,隨時留言,我本人會儘快答覆。
「細活裡」取意於「精工出細活」,之所以在「細活」後加上「裡」是希翼能通過這個「裡弄」了解與精工細活相關的文化傳承,手工別類和傳統樸實的經營理念。「細活裡」的設計宗旨是:仰仗中國傳統的生活哲學,用中國最傳統的工藝,通過我們的設計做出最時尚經典的家庭和生活用品。
Slow Lane promotes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through individually crafted products. We use old-world craftsmanship to make products for a modern lifestyle. We offer an alternative to disposal fashion, and want to preserve precious resources. Quality with style is the baseline for all Slow Lane products.
微信公眾號:xihuoli2012
微 信 服 務 :細活裡
官 方 網 站 :www.slow-lane.net
客 服 電 話 :+86 10 6522 7770
實 體 店 址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13號
聯 系 我 們 :slowlane@outlook.com
相關閱讀:
去大理,觀天光接地氣,在吃喝中滋養自己
2019,我開啟了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旅行.
有的話也許不該說,可不說又堵得難受,那我還是把它說出來吧。
那些默默改變我們生活的人和機構,他們的名字值得大聲傳頌!
"降溫十度,不能不管不顧?」NO,眾裡尋它千百度,你要幾度是幾度
大凡可心的產品皆源自「無中生有」的心思和用心不懈
每個人做好一件事,中國就會很了不起!「細活裡」選擇的是從一針一線開始...
這麼多年買買買之後,最重要的五條購物法則,反而讓我生活更輕鬆.
從一個快遞箱開始瓦解的信任。做到無塑料困難嗎?
更美的,取之自然的手工匠心「天然漆」手鐲。
方寸之間,就是你的茶道場
說了你可能不信,黑龍江來的大叔大媽做出國際一流的無麥麩食物
喝茶就喝「活」茶
涼意漸起,誠意推薦這一份「天賜財富」的暖意
請告訴我什麼是消費升級?
細活裡的使命是讓人看見這樣的「中國製造」:手工精製 生態環保
這些紐約最好的素餐廳,每一家都不辜負愛與時光...
做個優化基因的女人
「美食」還原後,你還敢吃嗎?
「各掃自家門前雪」,才是良性生態社區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