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今隨著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中國熱,在過去的時候,全世界人都在學英語,現在不少外國人已經開始學中國話。
對於外國人來說,中國的很多詞語是很難學的,最簡單的就是多音字這些,而且同樣一句話,斷句不同意思都能不同,這可是令不少人頭疼。
生活很多常見的詞語,當我們把他們用在不同的場景,或者是把他們拆開來看,便會發現,這些詞語可能意思相同,但是也有很大的區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寺廟這個詞,如果只看寺,或者是廟的話,大家肯定以為都是指寺廟,可是在古時候,如果單獨說寺,並不是指寺廟,古代寺一般是朝廷設置的機構,比如說大理寺等等。
如果單獨只說廟的話,那便是指民間的寺廟,再比如說皇帝這個詞,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自稱為皇帝,其實在這之前,皇是指三皇,帝是指五帝。
再來說說陵、冢、墓、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其實在古時候,這幾個詞是被嚴格區分的,絕對不能亂用。
首先說說陵,一座墳墓能夠被稱之為陵,是需要幾個要素的,第一點墓主人的身份得是皇帝,陵是皇帝專屬的詞,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大約戰國中後期帝王的墓開始使用這個詞。
第二點就是規模,陵不僅僅是佔地廣闊,而且封土之高如同山陵一般,這也是在向世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冢,提到這個字很多人下意識可能想到的是衣冠冢,冢也有幾種意思,最常看到的字義便是墳墓,冢在古時候可以理解為高而大的墳。
古時候有些人還喜歡設疑冢,一般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為了保護好自己墳墓,將真墳和假墳相混,以此來迷惑後人,比如說曹操出殯時的七十二疑冢。
能夠用冢這個詞的人,地位都很高,一般是一些貴族,諸侯或者是朝中地位頗高的大臣,都是廟堂中的人,民間百姓的墳是絕對不能用冢的。
墳和墓是最為常用的,人們也習慣於將他兩合在一起說,其實這兩者的意思也是不同的,《禮記·檀弓》中有提到土之高者謂之墳。
土高者從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簡單的解釋就是有土包,墓卻正好相反,墓是不壘墳包的,正所謂「墓而不墳」,墓其實是平的。
在最初的時候,古人普遍認為墳者有土包聳起,這表示死者死是有冤屈的,周武王特意命人將比幹的墳加高,就是告訴大家比乾死得很冤。
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人正常死亡,沒有任何冤屈,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已經徹底將這兩個詞混在一起用,只是指埋逝者的地方,不會根據土高還是平來區分。
說白了這些區分就是根據墓主人的身份來看的,百姓的墳墓不僅被稱之為墳,而且受限於三尺以內,如果有人膽敢超越,那便是違法,不同身份的人墳墓規模不同,叫法同樣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