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八零後的非婚人口男女比例達到136:100,這意味著平均100個男性裡面就會有36個人找不到配偶。
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性在婚戀市場如此緊俏的情況下,依舊有部分女性由於主動或被動的原因遲遲沒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們被稱為「剩女」。
我們的第一個剩女主人公,叫邱華梅,是一名32歲的單身北漂律師。
在北京這個人才濟濟的大都市能佔有一隅之地,證明了華梅在事業上的成功。
今天故事的第一個鏡頭出現在北京某處婚姻介紹所中,面對華梅提出的擇偶條件,婚戀紅娘毫不掩飾地提出,以華梅的自身條件很難找到符合華梅要求的男性。
雖然華梅是僅僅要求男方承擔部分家務,給予女性應有的尊重,但紅娘則暗示華梅即將度過生育的最佳年齡,極有可能成為大齡產婦。
這樣的條件在婚戀市場上是十分不利的,「那如果不生育呢?」華梅問道。「不生育結婚幹什麼呢?」紅娘反問道。
這個問題似乎映射了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對於婚姻的共識,那就是繁育下一代。
而華梅並不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她平時經常出入北京各個公園的相親角,也積極地參加一些相親會。
然而無論是相親角還是相親會,都沒能幫華梅找到心中的那個他。
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在相親角裡幫子女相親的父母居多,年輕人的數量十分有限。
華梅在相親角尋覓著心儀男子的信息,卻一次次被年邁的老人們委婉而堅定地拒絕。
老人們對華梅的工作能力毫不在意,卻暗戳戳地嫌棄華梅的外地人身份、偏大的年齡和不出眾的容貌。
華梅甚至無法得到直接和那些男子交流的機會,就被她們的父母判了「死刑」。
華梅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農村老家,父親期盼地站在路口等待她的歸來。
然而,如此幸福的場面並沒有維持多久,華梅就被父母和姐姐的逼婚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泣不成聲。
在父母和姐姐的眼中,無論華梅在事業上有多麼大的成就,只要不結婚那就是不幸福的。
華梅的辯解在父母和姐姐的眼中,不過是離經叛道、有違常理。
在中國的農村,一輩子沒有出過城的老人們是無法理解大齡青年們對生活的嚮往的。
在他們的心中,不婚的子女是自己甚至是家族的恥辱,這種恥辱會讓自己在村中抬不起頭來。
華梅相信父母是愛她的,家中5個女兒全靠父母種地維持生活。為了供養自己讀書,父母更是債臺高築。
但是當父母的愛成為負擔,華梅不知道該如何向思想陳舊的父母解釋自己不婚的原因,只能將這些化作眼淚,自己咽下。
回到北京,華梅再一次積極地投身到相親活動中去,與各種條件的男子相互了解著對方。
面對男子們或多或少的嫌棄、奇奇怪怪的要求,這令華梅對於相親既期待又恐懼。
這樣矛盾而壓抑的心情,她只能依靠酒精的麻痺來紓解。
華梅開始頻繁地出入酒吧,白天她是精明能幹的律師,晚上她是酒吧鬼魅的精靈,沉醉於陌生男子的懷抱中不能自拔。
華梅不明白社會為什麼對於女性而言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其實對於男性不也是如此嗎),自己高傲地單身沒有侵犯到任何人的利益,為什麼卻成為世人眼中的另類。
在生活的道路上,她一面要不斷奔跑保持自己的進步,一面要舉起盾牌,抵擋來自四周的暗箭,這一切都令她崩潰。
承受不住流言蜚語的華梅決定前往法國深造,華梅無疑是幸福的,她的父母最終還是尊重了她的決定。
臨別前父母和家人的送別讓華梅淚眼婆娑,無論有多少矛盾,他們之間依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牽絆。
現身在法國求學的華梅一身書卷氣,充滿了知性美。華梅代表了那些具有高知學歷,不願將就,不肯對社會低頭的女性。
她們渴求婚姻,但不接受低質量的結婚,與其靠婚姻綁定未來,思想和經濟都獨立的女性們更願意提升自己而謀求未來。
雖然她們被剩下了,但這是這些女性自主選擇的被剩下,隨著她們的強大,她們或許將會擁有更多的選擇。
今天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也很有代表性,不同於華梅北漂且大齡的身份,徐敏是一位有車有房,容貌姣好且年齡適宜的北京土著女孩。
是的,即便這樣,徐敏也可以算作是「剩女」。徐敏之所以剩下,是受到了她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時候的徐敏曾因哭鬧而被母親遺棄在街上,她內心十分懼怕再次被母親拋棄。
於是後來的她對母親十分順從,從不忤逆。
徐敏對於愛情充滿了渴望,她積極出入婚介所,頻繁登錄相親網站。
然而,每一個徐敏喜歡的男孩都被母親以各種理由拒絕。
徐敏坦誠地承認在自己的擇偶問題上,母親佔到80%以上的決定作用。
母親苛刻的擇偶條件排除了一系列的優質男孩,斬斷了徐敏數次情路。
我們不去質疑那深深的母愛,但是被母愛套牢住的徐敏就如同一個提線木偶,完全活在母親的操控之下。
被壓迫許久的徐敏決定和母親好好談談,但當與強勢的母親面對面時,母親僅僅一個眼神、一句反問就讓徐敏敗下陣來。
在這曠日持久的母女博弈中,徐敏從未贏過,徐敏所代表的就是這個社會上被父母操控的一類人。
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一切以父母的想法為準則。
或許他們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但這個思想過於孱弱,無法與父母進行抗衡。
她們的剩下,可以說是由父母的強勢造成的,也可以說是由自己的懦弱造成的。
故事最後一位主人公似乎是剩女中的「反面代表」,因父親早逝而承擔起家中生活重擔的蓋琪,是一位通透而理智的女權主義者。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權主義者選擇了結婚生子,「找到你的位置,並守住你的位置」,這是蓋琪的主張。
蓋琪不以結婚為標準來衡量女性是否成功,未婚女性的生活有趣且豐富多彩,已婚女性的生活枯燥但更幸福、美好。
階段性而言,如果女性能找到那個能與之共同承擔風險的另一半更好,但如果沒有那個人女性也不要為之妥協。
這是紀錄片《剩女》中的三個女性故事,愛情是婚姻的靈魂,而婚姻一定不要是愛情的墳墓,好的婚姻也絕不是一場簡單的物質交換。
中國人從小到大被教育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被教育的只認得完美的人,似乎只有和自己精神共鳴、肉體和諧的才是值得交往的伴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可愛,不是學文學的人只能和學文學的人溝通,有共同語言固然好,沒有又何妨,生活中只剩下聊天嗎?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誰身上沒有美好和惡臭呢?
這個紀錄片換成三個剩男,也一樣成立。女性在婚戀市場上的困境,在影片中並沒有被挖掘出來。在我們身邊,更多讓我覺得是痛點的,是人對自己社會位置的不自知。
很多大齡未婚人士在訴說困境時,都好像是被社會耽誤了,被周圍人的見識局限了,但問題在於,他們自己把自己貼滿標籤進行標價,本身就在以非常世俗的方式去衡量別人,然後發現來者總是配不上自己。
中國社會裡,很多女性在找另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矛盾點:女性往往希望找到比自己能力/條件更優的人(很多人嘴上說的匹配,其實還是更優,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估就是過高的),同時又期待男性在結婚時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在平權運動的倡導下,又講究女性地位。
其實她們情商、智商、學歷都不低,經濟上也沒有負擔,長相也不差,但是只能看到別人的短板,看不到自己的短板。
而只要是個人,就一定有短板,還不止一條。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我們的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盛行的階段,女性還比男性更加矛盾的一點是,既要有愛的浪漫體驗,又要有物質的厚實基礎,前者需要自己才貌雙全,後者要求對方財大氣粗又有能力,這原本就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男性則似乎在後者上更加寬容一些。
這才是大部分大齡女性糾結不清、焦慮難受的主要來源,她們自己就很矛盾,不知道該捨棄什麼,想追求的核心是什麼。片子中的女性也多多少少有所體現。很矛盾,很焦慮,無從下手,胡亂下手。
另外「向婚姻妥協「這樣的話其實很cao淡,這還是我們情感教育的問題,在部分單身並所謂高知成功獨立女性的雞湯宣揚下,女性似乎生孩子做家務、平平凡凡過日子就是下品,拼事業才是生存的意義,拒絕生育甚至不婚才是與男性平權。
似乎必須非此即彼地讓女性做出選擇,將社會撕裂,將男女兩性置於對立甚至是敵手的境地而後快。
其實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生兒育女本身也應該充滿樂趣才是。美是多元的,美好的情感也是多元的,成功的定義更是多元的。
這些年,我們女性似乎終於被教育得學會了愛自己,但是卻又不懂該如何愛別人、愛生活了。而我們的男性也需要更多的包容與理解,要相信這個社會只會越來越好,而愛情於人類也永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