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網訊(記者 黃靈靈)12月20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年會在深圳召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建軍等參加會議並發表演講。尚福林表示,資本市場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更好滿足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資本市場要更好發揮將儲蓄轉化為資本的能力、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和促進創新的能力、更好發揮市場價值發現功能。
資本市場取得顯著成就
1990年12月,深滬交易所相繼成立,拉開了改革開放後股票集中交易的序幕,開創了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建設資本市場的先河。尚福林認為,三十年間,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取得顯著成就。
首先,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具體來看,一是支持市場經濟建設。從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到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積極發揮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二是讓企業擁有了市場價格。讓優質企業實現了價格發現和價值評估,並通過資本市場達成資金募集、併購重組等目的。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元。三是加快了企業改革與經營機制轉換步伐。推動各類企業按照公眾公司標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治理結構,形成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其次,法治化建設紮實推進。「我國資本市場開創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設資本市場的先河。30年來,始終把法制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逐步搭建了與國際通行規則基本一致、兼顧我國國情的資本市場制度框架。」尚福林說。
另外,國際化建設吸引力持續加大。在尚福林看來,資本市場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同步提速。一方面,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優化。從只允許境內投資者參與的國內市場到引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推出了滬港通、深港通。境外投資者持有我國股票、債券、期貨等金融資產的比例持續增長,投資渠道和產品選擇更加多元。另一方面,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基本清零。按照取消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間表,至12月1日已全面取消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同時,支持外資私募基金在境內開展業務。
硬業績與軟貢獻並進
三十年來,資本市場持續改革創新發展,形成了股權債權、現貨期貨、公募私募、場內場外有序發展,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板塊協調發展的市場格局。從當初的「深市老五股」「滬市老八股」發展到今天兩市41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達77萬億元,居全球第二;兩市股票日均成交額從最初的幾十萬元到今天的每日數千億元,居全球第二;從最初的手工作業交易,每天僅幾筆、幾十筆,(深交所開業首日僅成交8筆,金額20萬元)到現在電腦自動撮合,全市場日均成交4600多萬筆。此外,我國的債券市場規模也達到全球第二,商品期貨成交量全球第一。
「回顧資本市場三十年曆程的發展,我們既要看到市場規模體量這樣的硬性業績,也要看到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軟性的貢獻,特別是理念、觀念上和制度上的貢獻。」王建軍說。
在他看來,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探索並推動確立產權制度、有限責任制度、現代會計制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改變了傳統的投融資體制,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大批企業參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公司治理規範不斷提升,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的主力。此外,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建立完善的現代金融體系、有力支持了創新驅動和經濟結構調整、推廣普及了現代市場經濟知識和理念。
新發展格局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尚福林認為,資本市場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認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更好滿足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資本市場更好發揮將儲蓄轉化為資本的能力、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和促進創新的能力、更好發揮市場價值發現功能。
對於如何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尚福林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要按照更高要求、更嚴標準,推進資本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補齊信用體系制度短板;嚴厲打擊失信行為。二是規範發展債券市場。統一債券市場規則,推動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債券發行效率,降低管理和運行成本;豐富債券市場品種。三是加強資本市場科技建設。通過科技賦能,提高金融服務整體水平,特別是拓展科技在普惠金融領域應用;提高信息系統、技術可靠性。四是不斷提高監管水平。強化市場監測分析與預期管理,健全市場風險的預防、預警和防範處置機制,運用科技手段強化監管效能,抑制市場過分投機炒作;嚴厲打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重點加強投資者教育與服務,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加強國際監管交流合作。
王建軍表示,新形勢、新階段、新格局對資本市場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需要資本市場相關各方為之共同奮鬥,要加快構建高效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推動投融資協調發展,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精準防範化解風險。